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两办”文章、典型材料-147篇(第30/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69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57分钟

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乡面貌更加亮丽,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年来,凉州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发展活力足、竞争能力强、基础底盘稳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禽菜果菌薯药草"10+N"特色优势产业,设施蔬菜、食用菌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居全省县区第一位,被评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凉州农鲜"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伊利乳业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黄羊抽水蓄能电站被列入全国抽水蓄能电站"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8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6户。

着力打造百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在武威市率先规划建设新能源示范园区-九墩滩光伏治沙产业园,一体推进光伏治沙、配套电网建设和协同产业发展,呈现出递增突破、加速集聚、延链成群的强劲态势。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投资近百亿元的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即将建成,永丰镇四十里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建成投运,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凉州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十年来,凉州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精准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建成荣华绿洲等"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安置点33个,搬迁移民18182人,现行标准下11.3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紧盯"两类人群"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培育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持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质量"和"成色"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45.5万亩,排查整治撂荒地0.12万亩,粮食产量达71万吨。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公司5家,充分利用闲置校舍、粮站、供销社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75个。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十年来,凉州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全面整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8.36万亩,完成沙化土地治理75.71万亩。坚持向南部山区要绿,建成国家储备林1.1万亩。新增城区绿地456.24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到36.66%,每个镇1处以上休闲公园、每个行政村1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的目标全面实现。凉州区被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3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2个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6个地下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石羊河创建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110万亩,西营五干片区调蓄水池建成蓄水,凉州区调蓄工程PPP项目11座调蓄水池全面开工建设。2021年全区用水总量较2012年减少1.47亿立方米,中水回用率达到100%,被命名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

城乡面貌更加亮丽

十年来,凉州区坚持科学规划、依规建设、精细管理,着力补短板、强管理、提品质,全力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智城",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大幅提升,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促进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建成保障性住房60886套,完成棚户区改造48976户。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4.04平方公里,较2012年增加1.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3.94%,较2012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园广场、便民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全力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鼓励支持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设置临时经营摊点1040个,带动就业4000余人,城市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扎实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7个49894套,建设新民居试点6个403户、居民收缩安置点11个1091户。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除复垦废旧宅基地7132宗5300亩,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点64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41个,新改建农村公路4307.5公里,改造农户厕所8.9万座,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十年来,凉州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补短板、惠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办好各类民生实事,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每年保持在80%以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被评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划拨城区教育用地1310亩,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公办学位园位2.32万个,城区"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加快推进健康凉州建设。凉州医院异地迁建等项目建成投用,区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设、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能力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方舱医院启动建设,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成功创建。

-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持续深化平安凉州、法治凉州建设。"六五""七五"普法成效显著,"八五"普法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2015年被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法治县区创建先进单位",2020年被确定为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凉州区是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个优秀县区之一,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区。出台《关于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决定》,合理消费、节约用餐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凉州区始终牢记"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久久为功促改革、优环境、谋发展,动能活力进一步释放。

党政机构改革,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城郊村"村改社区"试点工作,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国企、公务用车,公交公营改革全面完成,城建、水管、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累计注册市场主体达8.05万户,减税降费62.81亿元。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慎推进,被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双创"示范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十年来,凉州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不断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四抓两整治"和党建工作信息化,村级组织"危旧小"活动场所全面"清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显增强。

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持续纠治"四风"顽疾和隐形变异问题,干部作风逐步好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扬帆起航踏征程,砥砺前行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凉州区将只争朝夕、笃行不怠,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凉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甘肃工业经济十年发展综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胡旺弟---蒋文艳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甘肃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工业逐步展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树牢、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等喜人形势。

2021年,甘肃工业增速8.9%、位列全国第17位,成为8年来最快增速,2020年和2021年

两年平均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为全国第10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8%,增速位于全国第一,是我省9年来最快增速;规上工业实现利润两年平均增速45.4%,增速全国第六;中小企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1.4%。同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实施强工业行动"进行了系统部署,"强工业"上升为全省发展行动,奏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老工业基地迸发新活力

甘肃是底蕴深厚的老工业基地,创造过新中国工业史上的众多第一,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2017年,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功送电;2018年,国内首个示范性百兆瓦级光热电站在甘肃敦煌正式投产;2021年,长庆油田陇东油区年生产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2022年,甘肃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

甘肃已建成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页岩油产量居全国第一;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记者从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组织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重点项目270项,总投资754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99亿元。截至目前,21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6月完成投资83.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2.2%。

据统计,我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智能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从2017年的4.7%、8.4%增长到了2021年的6%、10%。

金川集团镍钴产业5G+智慧园区建设专项项目、白银集团物流大数据及智慧供应链项目等一批信息产业链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工业基地,以白银为中心的铜、铝、铅、锌有色工业基地,以金昌为中心的镍及铂族金属工业基地,以嘉峪关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天水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基地,以陇南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基地。全省工业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循环经济等六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产业优势愈加凸显。

工业经济呈现量增质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工信系统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实施工业强省、产业兴省,统筹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甘肃工业呈现"质"优"量"增的喜人局面。

甘肃省统计局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070.2亿元;2021年,我省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850亿元。

今年1-6月,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

今年新增规上企业32户。工业占GDP比重由2021年27.8%提升到31.9%,特别是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至20.2%,近10年来首次突破20%,居全国第一。

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交流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增就业的重要支撑。

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我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7年的28.4%提高到34.7%,对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4%,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数量达到5.6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3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4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271户。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设立企业4.1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7%,其中新增工业企业1867户,比上年末增长5.4%。上半年,新认定6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强工业行动奋进正当时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作为我国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封测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生产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的倒装芯片、硅通孔、凸点等平台技术、产品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产品销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据介绍,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我省工业经济运行逐年向好。截至2021年,全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值达到207亿元、新材料产值达到700亿元、电子信息产值达到51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达到176亿元。2021年,甘肃确定链主企业53户,推动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完善一个生态、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反应。

全省工信系统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计划,制定了《强工业2022年稳增长行动计划》等十个行动计划,涵盖"做大总量",实施稳增长、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行动;聚焦"盘活存量",实施"三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聚焦"提高质量",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聚焦"引入增量",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聚焦"增强能量",实施"三提一攻关"数字赋能行动,强化园区承载能力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推动工业总量规模进一步做大,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工业体系更加完备,市场主体更加壮大。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向好。

旗帜引领---扬帆逐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李国惠

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十年,一张满载硕果的惠民答卷。

天津,北依燕山,东临渤海,拱卫首都,协同京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高举旗帜、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忠诚履职,矢志不渝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成效中,牢记天津之特、天津之卫,坚定不移筑牢首都的政治"护城河"。

这十年,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积蓄了跃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这十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擘画了宜居宜业的崭新画卷;这十年,民生答卷暖人暖心,擦亮了海河儿女的幸福底色。这十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筑牢了强基固本的战斗堡垒。

津门极望,从古运河舟楫千里到渤海港通达天下,从黄崖关依山傍险到七里海霞鹜齐飞,从五大道万国风情到海河畔广厦高耸??苍山如海,水净天蓝,芳华似锦,未来可期。

发展新局面以质为帅增效益

回望来路,既有砥砺前行、爬坡过坎的坚韧和勇毅,也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浩荡和豪迈。十年来,天津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守正创新之歌,奏响了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的华美乐章。

2014年春,风起京津冀,潮涌渤海湾。

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发展大棋局再落关键一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子落,全局活。八年来,京津冀"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逐步打破,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逐步显现:

-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2016年至2021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项目5161个,投资到位金额7756亿元。

-打造"1+16"重点承接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3000余家,2021年北京企业占比已达30%,初步实现"核心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来天津"的发展模式。

-"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发力,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完善,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全面落实,高铁天津南站至北京南站实现"预约+直刷"乘车模式,京津两市地铁App支付互认,同城化更加明显。

-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三地拧成一股绳,天津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继续乘风破浪。

攻克酶蛋白理性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0到1"的突破??捷报频传的背后,是天津科技创新引领能力的持续提升。

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和创新平台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作用凸显。

首批5家海河实验室挂牌运行,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天津版"国之重器"加快建设。

在科技"硬核"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我市产业链"筋骨"日益强壮、"血脉"加速打通。天津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锻长补短、聚势赋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12条重点产业链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2.7%。

时代航船,扬帆五洲四海;活力智港,诚邀八方宾朋。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海,波光粼粼中,天津港吞吐万汇,奔流不息。这里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目前,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已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港口为魂,航空为翼。天津海港、空港"双枢纽"正同频共振,携手远航。

目前,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建设,天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新画卷不负青山不负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这十年,铁腕治污显成效。

天津是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

发展是硬道理,可"涸泽而渔"的硬发展没道理。天津没有一味追求表面光鲜的速度数据,更没有为了保增速让GDP上去了、绿水青山失去了。

"绿色决定生死"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足见决心和勇气-

天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以"刮骨疗毒"的气概分类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同时,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推进。

"五控"治气、"四措"治水、"三招"治海、"两控"治土??铁腕治污力度前所未有,天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空气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5天,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

这十年,绿色发展意正浓。

芦苇浩荡,满目葱绿;粼粼碧水,清波荡漾;百鸟云集,鱼美蟹肥。

七里海,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这里靠"海"吃"海",一度十分"繁华"。人山人海,带来了短暂的经济效益,也破坏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警钟敲响,保护与修复成为头等大事。2016年10月以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八进"七里海,检查调研湿地保护修复、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持续推动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

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出台,十大系统性工程统筹推进,七里海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

为了守好"京津绿肺",构筑首都"生态护城河",天津又开启了一场"拔钉子""啃骨头"的绿色革命-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875平方公里湿地,泡泽棋布;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野趣自然;153公里海岸线,绿意延绵。

如今,"绿水青山"正不断变成"金山银山":创新金融支持"绿水青山"建设模式探索取得重大成果,宝坻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市连续三年捧回生态环境部颁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金字招牌"??

这十年,宜居宜业生活美。

天津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双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津实践"广受好评。

-地铁建设提速推进,滨海新区Z2线开工建设,4号线南段、6号线二期建成通车,"津城""滨城"双城通行更加便利高效。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全面赋能城市发展,打造全国智慧城市标杆。

-规划建设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空间。

-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加快"不动产登记一网通"改革,"飞地"治理经验获民政部推广,坚决有力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

民生新福祉倾心倾力暖民心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天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问题,倾心倾力谋为民之举、求利民之实,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倾心倾力,体现在一个个暖人暖心的"民生礼包"上。

-连续6年延长供暖,累计投入弹性供热补贴资金达70余亿元,确保市民温暖过冬。

-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将财政支出的75%用于民生领域,为36万户居民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完成1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9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2.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转身。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向群众汇报"、入列轮值、联点访户、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化长效化,形成了"和平夜话"、"五常五送"等好经验好做法。

-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着力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用真情实招促进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好就业、就好业"。

-积极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路子,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老人家食堂达到1700多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达到1357个,近5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6万个。

-着力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近5年天津粮食产量年均增长4.5%,口粮自给率由2016年的36.2%提升到2021年的65.4%,在全国粮食主销区中位列前茅。

倾心倾力,体现在一份份生命至上的"健康清单"上。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力度,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始终把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时刻保持热备灵敏状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推进"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建设。启动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覆盖320.4万人次。

倾心倾力,体现在一组组品质天津的"文化密码"上。

-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实现新突破,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涌现出"人民英雄"张伯礼、

"时代楷模"张黎明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起"2+4+1"市级规划体系。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场馆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红色新引擎党建引领促发展

为党的事业做了什么?为天津百姓干了什么?为子孙后代留了什么?

面对新时代新考题,天津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

2018年,全市村社区迎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的首轮换届。

换届前,85%左右的村、19.5%的社区不是"一肩挑","两委"不合、互相掣肘现象屡见不鲜;近半数村委会主任、24%的居委会主任不是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时有发生。"全面推行'一肩挑'!"市委一声令下,一场关乎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硬仗"正式启动。历时几个月集中会战后,我市全面实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

100%"一肩挑"全面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迈入2021年,天津迎来新一轮换届。全市上下勠力同心,高标准高质量实现村社区100%"一肩挑",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党组织领导地位持续巩固提升。

提高党建的活力,从事党建的人是关键。

我市连续5年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每年好中选优招录千人,引导大学生党员到基层一线锤炼党性、砥砺品格、增长才干。

对于想干事、能干事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天津构建了"村'两委'-副书记-书记-乡镇事业编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链条和成长通道。目前,推荐选拔1210人担任村"一肩挑"并纳入事业编管理,128人通过换届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成为我市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蓄水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