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法典精神心得体会文章汇编-38篇(第5/8页)
掀起学习贯彻民法典高潮
人民法院报评论员
2020年6月5日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法典。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中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在学习贯彻民法典的过程中应当走在前,学好学深学透,为明年准确、依法适用民法典做好准备。
在全国法院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民法典的高潮,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民事案件数量在所有案件类型中占比最高,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民事权利与义务纷繁多样,与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全国法院须及时组织开展对全体干警的学习培训工作,使广大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法典立法精神、条文含义、最新内容,确保民法典正确有效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为此,人民法院也要积极作为,通过两微一端、普法活动进社区等方式加大对民法典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内涵、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亮点。人格权独立成编、设置离婚冷静期、见义勇为免责、尊重被继承人的意志等内容无一不体现上述特点。对此,在学习贯彻民法典实施工作的过程中,各级人民法院要把依法加强权利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习贯彻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作用,加强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落实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消费者的特殊权益保护规定,及时充分救济受侵害的民事权益,有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权益;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裁判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依法妥善审理涉及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案件,坚持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
民法典,又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1260个条文涵盖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巨大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民事单行法的吸收合并上。刚刚审议通过的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届时,我国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等多个法律将同时废止。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法院学习贯彻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视频会议上指出,要全面清理相关司法解释,抓紧起草民法典与相关法律新旧衔接适用问题的司法解释,确保民法典施行前后的裁判尺度统一。为此,各级人民法院要系统梳理相关规范性文件,确保与民法典规定保持一致;对于实施中出现的法律适用争议问题,要认真调研汇总,努力做好民法典实施前后的准备和衔接工作,避免出现法律适用混乱,提升民事司法能力和水平,妥善化解矛盾。
为确保民法典的有效实施、维护民法典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要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为此,各级人民法院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民法典的高潮,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法典学习贯彻工作全过程,依法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通过更多务实有效的学用实践,把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民法典落到审判履职中,助力法治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走入"民法典时代"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阮辉玲
2020年6月5日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立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着我国正式走入"民法典时代"。民法典是民事生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编纂民法典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民事法律体系的成熟与完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一、编纂民法典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并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要用科学的、合理的、富有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的体系来整合现有民事单行法的全部内容,使中国民法领域的法律渊源体系实现新的整合和合理化。
一部完备的民法典,为法官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裁判依据,也使得普通民众在更容易了解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能够预期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后果。一部科学的、体系化的民法典,为民事领域的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构成法律人共同体的基础。民法典将成为形成法律共识的平台,引导中国的法律人参与世界法治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中国法治智慧,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私权保障的宣言书
我国民法典通过确立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制度,确立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一方面,为人们确立财产权的稳定预期提供了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强化了对个人生命、身体、健康、隐私、肖像等各项人格权益的保护。
民法典新增居住权制度,旨在解决弱势群体"住有所居"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特定的家庭成员和家庭服务人员的居住困难问题。民法典重构了农村土地权利体系,体现了"三权分置"改革的基本精神,回应了新一轮土地制度的改革成果。针对屡次发生的高空抛物、坠物事件,新增"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的规定,细化各方责任,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个人信息侵权困扰,确立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
民法典保障私权,即民事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行为自理、责任自负等权益。根据民法的逻辑,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最佳方式是不干涉其意思自由,因为只有民事主体自己才最可能知道究竟何种结果最契合自身利益需要,他们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例如关于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的规定,关于所有权处分的规定,关于合同自由的规定,关于婚姻自由的规定,民法典都从行为的角度给予充分的指引、规范和保障。民法典对民事权利强有力的保障,必然要求公权力机关充分尊重民事权利,任何对民事权利的干预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且经过合法程序,否则将构成违法。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的诸多内容,例如"禁止霸座""树立优良家风""敬老爱幼",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印记。民法典将见义勇为的行为通过法律形式予以鼓励和保护。民法典禁止高利放贷,借贷利率不能超过国家规定,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民法典针对消费者屡遇"霸王条款"的情况,规定了电、水、气、热力供应人以及公共承运人对社会公众的强制缔约义务。
民法典亦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最重要的创新之一,也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做出的重要贡献。当代社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各种人格权益受到的侵害激增,人格权的法律规范重要性凸显。而世界各国民法典并没有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制度的立法经验,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独立成编,弥补了传统上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也带来民法典的完善和创新。例如在监护制度的规定中,增加规定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时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的职责;在征用、国家订货合同制度的相关条文中,增加疫情防控作为紧急需要的情况等等,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四、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古今中外的民法典大多诞生于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曾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可以说,一部民法典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如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民法典的成功编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我们终于走入"民法典时代"。
在成文法的法律传统之下,民法典呈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的看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法律文明传统,通过这部世界上最新的民法典,我们回应了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部立足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也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民法典时代行政法的发展与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
2020年6月5日
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公私法律规范共同支撑国家和社会治理,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题中之义,也是民法典的突出特色。
第一,如何认识民法典中的行政法规范。进入民法典时代,如何认识民法典中的行政法规范是摆在行政法研究者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览民法典,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相当多内容涉及行政法规范。可以预料到,这种公私法规范交织将是今后各个部门法的新常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私法规范共同治理的意义愈来愈凸显。民法典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脉络中,加强了对民事权利和民事活动体系的规定,确立了其与行政法的协同关系。所以,合理区分哪些事项属民法,哪些属行政法是理解民法典中行政法规范的第一步。民法典中,政府有时作为民事主体出现,比如政府承担防止性骚扰义务、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等;但有些情况下,民法典规定了政府的行政法义务,比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民政部门要为居民提供必要生活照料措施、物权登记过程中政府履行的登记职责、政府实施征收征用措施、行政机关对高空抛物的调查职责等。这类行政法规范出现在民法典中,都说明了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公权力的介入。一方面,行政法规范是民法典的重要法源,行政法规范的出现,在客观上充实了民法典的内容,扩大了民法典对相关行政性事项进行调整的范围,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公共秩序。另一方面,行政法是规范公权力的法律部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主要靠行政法规范。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无论是民事法律规范还是行政法律规范,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如果没有这类行政法规范的保障,那么民法典是不完整的,法典的有效实施也无法得到保证。
第二,行政法如何回应民法典的要求。实施好民法典,需要进一步完善民法典涉及的行政法律制度,实现民法典和行政法的有效衔接,做到法法衔接。民法典虽然规定了部分行政法规范,但不是完整系统的制度规定,只能说是留下了一个立法接口。行政法要回应好民法典的要求,一方面,立法机关必须及时作出回应,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中进一步细化,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以便更好地实施民法典。比如,民法典规定,对高空抛物行为公安机关负责调查。这实际上是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行政法职责,需要行政法律法规对此作出相应规定。再如,动产抵押、婚姻登记、建筑物住宅的续期、政府协助成立业主委员会选举委员会、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行政机关承担了大量行政职责和义务,需要制定或者修改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予以回应。如果民法典为行政立法留下空间,但行政法没有及时跟进,民法典的实施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即使民法典只保留相关原则规定,没有明确的行政法制度安排,行政法也可以主动调整,以便更好地实施民法典。比如,民法典强调保护产权、优化营商环境,但没有更为具体细致的规定,到底如何操作实现就需要通过行政法来具化安排。为此,应当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国家有关规定,要抓紧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
民法典与行政法应当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保障个人权利实现。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包括民法、行政法等在内的公法与私法交融的综合性法律,而非仅仅依靠单一的私法或者公法规范。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例,这部分内容属于民法范畴,当个人信息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法院起诉,以制止侵权行为或者获得赔偿。但是对个人信息权利侵犯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构成了对公共秩序的违反,需要行政权力介入并加以防范。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或司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可以看到,在保障个人权利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需要行政法主动适应、对接民法典,让两者相互衔接,而非各行其道。
第三,以实施民法典为契机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好民法典是全社会的事情,党政机关同样有义务遵守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要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事实上,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具有两种角色。一是要作为民法典规范的义务主体,自觉遵守、严格执行法律规范,履行好法律规定的政府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二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和尊重民事主体的各项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民法典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理念。各级行政机关要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让民法典走进群众心里
许庆光
2020年6月7日
3D动画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脑洞大开"地将哪吒与民法典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生活情形中引出民法典规定;H5小游戏《民法典:人生大冲关》,在轻松的游戏场景中帮助人们认识民法典将如何影响生活;《漫点普法:关于民法典,少侠你需要知道这些!》用漫画形式,介绍民法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发展历史连日来,不少媒体聚焦民法典,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助力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7编加附则、84章、1260款条文、超10万字内容,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民法典,被喻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的权利大厦",与每个个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紧密相连,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下生动的法治注脚。"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现在的关键是把民法典解读好、宣传好、实施好,使其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为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民法典囊括万象、体大思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民法典何以为'典'""为什么要设置离婚冷静期""高空抛物的责任如何厘定"需要向群众解疑释惑,只有精准把握群众的关注点,把理念与案例、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把一个个问号拉直,才会让民法典从白纸黑字变成群众心中的法治共识、法治信仰;才会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素质和能力。
严格执法司法是对立法成果的最大尊重,也是最有效的普法方式。只有把民法典作为政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只有让群众在每个民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完整实践链条,民法典关于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才会立体化、具象化,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才会在群众内心深处扎下根来。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让民法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自觉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带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习使用民法典的新风尚,不断提升法治中国建设的水位。
民法典彰显新时代法治精神
德州市委党校刘恒
2020年6月9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学好用好民法典是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抓好落实,切实提高运用民法典做好工作、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能力水平。
民法典共7编加附则、84章、1260款条文、超10万字,被喻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的权利大厦",与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联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法治依据和基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关键要把民法典解读好、宣传好、实施好,使其走进群众心里,为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民法典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人民性",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内容涵盖了公民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条款都凸显了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大化保障。因而,让群众了解弄通用好就成了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向群众解疑释惑,只有精准把握群众的关注点,把理念与案例、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把群众最关注的、有疑问的法律问题解答清楚,才会让民法典从白纸黑字变成群众心中的法治共识、法治信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再完善的法律文本,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也会有损法律的权威,还会阻碍法治的实现。只有把民法典作为政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只有让群众在每个民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完整实践链条,民法典关于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才会立体化、具象化,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才会在群众内心深处扎下根来。同时,民法典要通过法律解释和审判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国家有关规定,要抓紧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
民法典的权威,不仅需要被信仰,还需要被敬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各级各部门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发展,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
民法典,开启法治时代新篇章
吴丹盈
2020年6月9日
凝结了一代代法律人上下求索的智慧与心血的民法典,开启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基本囊括了公民权利的从始到终,见证书写着社会生活的过去与未来,一以贯之地发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坚定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有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回应时代发展需求,丰富公民权利。传统的公民权利已经无法容纳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新兴权利,急需立法层面的确立、规范与保护。民法典作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为民事主体筑起法治长城,指引公民正确行使权利,确保社会生活整体良性循环。民法典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心思想,首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无疑是一大亮点。民法典拓宽隐私权的外延,将"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范畴,明确禁止以骚扰电话、短信、传单、强制弹窗广告等方式骚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彰显对个体尊严的重视。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进程,新增加"个人信息保护",将"电子邮箱""行踪信息"等纳入个人信息,使个人信息的内容更为具体、全面,并进一步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原则和信息控制者的特定义务,有效应对新科技对个人信息的挑战。此外,数据遗产、数据确权、虚拟财产也都在民法典中得到规定。
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焕发中国智慧光芒。时代的车轮飞奔的速度越快,越需要传统美德的价值支持。民法典将传统中华美德注入法律条文,诠释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在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基本原则,增加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等原则性规定。增设30天的"离婚冷静期",善意提示夫妻双方更为冷静、理性地处理婚姻关系,完善离婚制度。体现"老吾老"的精神,修改完善继承制度,尊重遗嘱自由,根据现实情况修改遗嘱效力条款为"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的规定;完善代位继承制度,将代位继承人扩展至侄、甥等,鼓励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视"幼吾幼",增加了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的规定,以更好维护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明确父母离婚对抚养问题协商不成的,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紧随社会前进步伐,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从社会热点到民生关注重点,民法典均予以积极回应。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通过明确居住权制度,为人口老龄化破题,为老年人提供以房养老的可能性。守护头顶上的安全,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空抛物坠物",明确侵权责任相关追求的有关规定,对确定侵权人、合理分配责任均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关注业主与物业的矛盾点,增加物业服务合同,明确"物业服务人不得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催缴物业费"。此外,民法典还对医疗责任的相关条款进行了细致规范,完善电子合同,明确禁止高利贷和霸王条款,规定禁止性骚扰,对基因编辑、人体胚胎等关乎技术与伦理的前沿性问题均作出规定,必将为人民法官进行司法裁判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助推社会治理现代体系的建设。
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阿斯力格
2020年6月10日
善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这一要求深刻表明,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成效的重要方面。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从实践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才能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实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不仅要考虑民法典规定,还要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此同时,维护好民法典权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题中应有之义。善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筑牢国家安全网上防线研讨发言
下一篇:党建研讨发言、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