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汇编488篇 (第89/240页)
俯首甘为孺子牛--真心换乡心,为民尽显亲与情
相比城市较为完善的基础建设,农村一直是发展绕不过的话题,由于在交通建设、产业规划、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差距,"贫困"一度成为束缚农村的大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2021年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这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在这耀眼的脱贫成就背后,是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呕心沥血,"真心换乡心"的辛勤付出。峪口镇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在村里身兼"村医""教师""支书""技术员"等多个职务,个子不大的她奔波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成了村民口中"有事找桂珍"的"好支书"。广大青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心换心,用心用情,用至真至诚,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一心为民"的服务精神真心换乡心。
星星之火亦燎原--恒心见初心,为党尽献青春力
一百年前,风雨如晦、暗潮汹涌,13名代表从全国各地奔赴上海,在与反动派的斗智斗勇中召开了中共一大;现如今,时代呼唤、踏浪前行,全国2296名党代表在一片祥和中齐赴北京。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一百年前的50余名党员,到如今9600多万名党员,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河,细细苗木成长为参天大树。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取得当前的显著成绩,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广大青年将继续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远大志向,牢记使命初心,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作桅杆,以"斗罢艰险再出发"的昂扬斗志扬风帆,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青春心向党逐梦绽芳华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温暖关怀和殷切期望,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搭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坚定理想信念,以"信仰之光"照亮"逐梦之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只有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才能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保持从容,才能在纷繁变化的风险挑战中勇往直前,成为不负时代使命的栋梁之才。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向上发展的新鲜血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始终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的初心使命凝聚力量、用党的光辉旗帜引领方向、用党的优良作风锤炼党性,将理想信念铸入思想、融入灵魂、见于行动,以信仰的光芒和力量照亮前行之路、逐梦之路。
勇于实干担当,以"奋进之姿"走实"赶考之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担当作为就是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关键在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实干担当。站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青年干部应传好时代"接力棒",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魄力,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善作善成,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当好攻克矛盾、破解难题的"排头兵",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厚植人民情怀,以"为民之心"铺就"幸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面阐释了江山和人民的辩证关系,寓意深邃、直抵人心,为青年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回顾新时代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没有什么能比发展的成就更能检验真理,没有什么能比人民的福祉更能诠释初心。面向未来,青年干部应厚植人民情怀,用心维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不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铺就幸福之路。
让乡村发展"成色"扮靓中国"底色"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以宏伟气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放眼祖国版图,乡村犹如繁星密布在广袤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是重中之重,乡村发展的成色,直接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分量"。
极不寻常的时代见证极不平凡的成果。河南东岳村、宁夏杨岭村、四川三河村、河北骆驼湾村......10年时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多个贫困村,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贫困角落。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成绩单呈现在世人面前,全国乡村发展终于克服了最短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诺言得到了完美兑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得以实现。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步伐将更加艰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发展依然是迫切需要拉长的"短板"。
加快乡村发展,要做好"融合"文章。乡村基层,人口众多,且拥有土地等海量要素资源,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潜力所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做强做优乡村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吸引更多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唤醒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板块。要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乡村环境,让城乡紧密连接、相互融入,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异。
加快乡村发展,要做好"统筹"文章。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乡村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尚未完全打破,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加快乡村发展,让最广大人民享受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必须着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做好资源统筹,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成为覆盖城乡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