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29/36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91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64分钟

奏响"产业振兴"的致富曲,谱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繁荣篇章,赋能乡村发展"源动力"。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群众富。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产业动能。立足村情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独特优势,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采取"党建+产业"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进镇兴民富,以产业协同推进片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片区联建在技术引进、产业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带领更多村民走上"共富路"。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积极推动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推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步步到位"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7日下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下沉一线"察实情"、深挖根源"出实招"、真抓实干"求实效",切实做到民情掌握到位、分析研究到位、问题解决到位,从而真正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沉一线"察实情",在"身入基层、俯身躬行"中,确保民情掌握到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下沉到基层一线,走到人民群众身边,才能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浮上来"。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把调研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蹲下去看蚂蚁",多看群众之难,多听群众诉求,以"一头汗两腿泥"的躬行姿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究姿态,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提出的意见收集起来,全面掌握不经粉饰的"第一手资料"。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坚决杜绝"橱窗展板看一看,去到现场站一站,基层干部谈一谈,报纸新闻刊一刊"等作秀式调研,多走"自选路线"、多找"盲点盲区",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调研状态,深入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展调查研究,把企业经营的难处、社区治理的痛点、群众生活的问题发现出来、反映上来,确保"带露珠""冒热气"的调研数据真实丰富。

深挖根源"出实招",在"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中,确保分析研究到位。调查研究,基础在"调",关键在"研"。针对调查获得的原始材料,如果不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而是囫囵吞枣、东拼西凑一篇调研报告,便会导致认识浮于表面,摸不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不能只当"传话筒""收发员",要结合实际梳理调研材料,精确分析调研信息,对调研所得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层层抽丝剥茧、反复推敲求证,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从而发现核心问题、抓住典型问题,找准症结所在。针对调研中思路不明朗、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多跑几趟、广泛调查、反复甄别,把根源弄清楚、症结分析透、对策理通顺,及时整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研究制定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的整改方案,撰写调研报告,促进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真抓实干"求实效",在"力行使命、实干笃行"中,确保问题解决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后就"踩急刹车",一"调"了之、"研"而不用,将调研成果"束之高阁",只会让调查研究成为"烂尾工程"。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根据调研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列好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钉钉子"的态度逐件落实、逐项整改、逐条销号。要做好后续跟进和监督工作,健全常态化跟踪回访机制,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动态追踪掌握整改进度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探索建立管根本、利长远、重实效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让调研成果经得起时间沉淀、经得起历史检验。

以"三支笔"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要着力用好人才之笔、产业之笔、文化之笔等三支画笔,激发农业发展新优势,盘活农村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好"人才之笔",描绘"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群英画卷。建设和美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用好原籍干部返乡帮扶家乡政策,建立党政干部返乡任职、挂职、帮村的长效机制,引导原籍干部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要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鼓励返乡创业人才回乡创业兴。各地村党组织主动摸排本地乡贤情况,采取日常走访、节假日座谈等方式,宣传介绍家乡发展情况,邀请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做好乡贤"减负松绑"工作,为乡贤提供平台、用地、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助力乡贤"轻装上阵"。让各类人才在广袤乡村竞相奔涌,绘就"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乡村群英画卷。

用好"产业之笔",描绘"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美画卷。以产业振兴建设和美乡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探索更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之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推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升级,着力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融合非遗、民俗、土特产、创意等,做优农村特色产业,抓好农旅文旅融合,助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机耕、种苗等专业便捷技术服务,配合土地流转倡导规模经营,把农户吸入高度机械化、信息化、品牌化的规模化轨道,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绘就"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农村富美画卷。

用好"文化之笔",描绘"拄杖无时夜叩门"的和谐画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建设和美乡村,最终落脚点是要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要把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治理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用好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大礼堂等现有资源,推动送文化下乡活动向基层乡村一线,让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把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搞好和美乡村建设。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在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新征程上,各地要用好"人才之笔""产业之笔""文化之笔"三支笔,用心用情绘好群英、富美、和谐的三幅画卷,建设群贤毕至、生活富美、治理和谐的美丽乡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年干部请查收这份"丰收秘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致辞,"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青年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善于汲取涵养于高粱、稻穗、番薯等农作物中的精神力量,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青年干部要做百折不挠的"高粱"。高粱将根系深深扎向土地,不惧风吹雨打,不畏盐碱旱涝,始终保持坚韧挺拔的身姿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红高粱精神总结为16个字,正直向上,坚韧顽强,宽容淳朴,奋斗争光。青年干部要"下高楼""出深院",远离"舒适区",多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地区"接地气",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共饮一杯水,真扎根、扎深根。面对千头万的绪基层工作和复杂艰巨的任务,要以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毅力奋勇争先,以舍我其谁、勇往直前的担当披荆斩棘,以奋发向上、尽心竭力的斗志勇担重任。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青年干部要给自己"压担子",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发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精神,不断闯激流、涉险滩、过暗礁,成为基层广阔天地中一抹亮眼的"高粱红"。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青年干部要做虚怀若谷的"稻穗"。"低头的稻穗充满了成熟的智慧,而昂头的稗子只是招摇着空白的无知。"田间的稻穗,愈是成熟,愈是低垂;树上的果实,愈是甘甜,愈是羞红;江河的流水,愈是平静,愈是深邃;地里的树根,愈是重要,愈是深藏不露。青年干部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敢于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做到"拜人民为师",克服"本领恐慌"。当发觉工作中碰到的满是问题时,不妨到基层走一走、和群众聊一聊,沉心静气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壮筋骨、增才干、练本领。青年干部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省为民之初心、省干事之能力、省处事之行为,在反求诸己、见贤思齐中成长进步,让人生的"稻穗"变得更加"丰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干部要做求真务实的"番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番薯不讲究生长环境,不要求水分和养料,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五谷争名,于自然条件下,一茬茬生长,一代代延续,默默奉献自己的全部。做好基层工作也是一样,务实不务虚,尽心不求名。青年干部要发挥"钉钉子"精神,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气度,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志向追求,在平凡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始终以奉献青春、燃烧青春的态度,拼出人生的高度和厚度。开展基层工作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力发扬"四千"精神,卷起裤腿、挽起袖子,走"土路"、说"土话"、办"土事"。深入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不负新时代召唤、组织重托和人民期盼。让自己历经基层的风霜雨雪,积蓄营养,结出累累硕果。

"众力并举"推进新型工业化澎湃前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创新赋能,聚焦绿色低碳,以"众力并则万钧举"之势汇聚强大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澎湃前行。

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奋进航向"。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观大势,把方向,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耀眼成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业化的全球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奋进航向"奋勇前行。

强化创新赋能,激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引擎"。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近年来,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东数西算"工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一系列重大工程频频亮相,成为我国工业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创新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领域提升效率、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磅礴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一方面,紧紧扣住高质量这个"关键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着力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盘棋"作用,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激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引擎"。

聚焦绿色低碳,擘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常青蓝图"。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聚焦绿色低碳,全面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路径,坚定不移沿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轴线",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全周期、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延伸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建设等各环节、各方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节能技术开发体系,全面擘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常青蓝图",让新型工业化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力,让人民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把握"枫桥经验"金钥匙擘画基层治理新图景

9月20日下午,正在浙江省绍兴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枫桥经验陈列馆,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历程,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情况。"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富含丰富的为民智慧,为广大党员干部有效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提供了有力遵循。"自治""法治""德治"是"枫桥经验"的三把"金钥匙",三治融合,才能打开共治共建新格局,擘画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图景。

把握"自治"这把"金钥匙",拧紧群众"一股绳"。自治在"三治"体系中,处于根本性的地位,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同时,自治也是"常态机制",在任何基层事务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质与核心是让群众当家作主,通过协商民主和自律,实现自我管理。基层治理建设需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自治的实践中,群众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行使自己的权利,增强公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按照"党建引领、服务为民"的工作思路,将村民关注度高的邻里纠纷、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重点难题纳入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新局面。

把握"法治"这把"金钥匙",拉好安全"防护网"。在"三治"体系中,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根本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对基层治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是在法治宣传教育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民法典、污染防治、土地承包、土地征收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宣传,防治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等各类生态失调现象。二是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结合基层实际研发特色法律服务产品,组织乡村振兴法律服务团队开展特色法律服务。加快"数字法治乡村"建设,实现法律事务"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三是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上下功夫。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田间地头,绘制环境美、风气正、人心齐的和美基层新画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