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1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42篇(第19/3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24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42分钟

走稳新时代"枫桥之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基层中不断创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之治"的一张重要名片,各地区应坚持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人民主体为抓手,把握组织引擎、完善网络平台、实现群众自治,以昂扬奋发姿态走稳走实新时代"枫桥之路"。

坚持党的领导,以"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信念走稳"组织"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优势,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各地区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持线上线下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研讨、主题党日等活动,在教育上引导党员干部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的政治原则。同时要学会"一面旗"强化政治引领、"一线法"推动干部下沉,通过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动员组织能力,鼓励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直达基层,充实基层一线的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以"取日新以图自强"的心态走稳"科技"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枫桥经验能够保持昂扬生机的关键之举,从河南省开封市多网融合的立体化社会治理监管体系,到广州市黄埔区的"埔法善治e平台",各地正着力构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为老百姓提供切切实实的网上服务。各地区要将新时代科技创新作为抓手,顺应"互联网+"的大潮乘势而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式、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个集点击查看、问题上传、线上指导、结果反馈的网上平台,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同时要尊重、理解、认可乡土文化,认真总结,学习借鉴,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前进,努力打造出适合本土又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让"枫桥经验"在历史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历久弥新。

坚持群众自治,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方法走稳"民生"路。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基层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加强和更新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变"单打独斗"为"众人合力",才能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落到实处。各地区要坚持工作根植于民,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以身许民"的执政理念,紧紧抓住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搭建好全方位、多层次的"干群一家亲"平台,引导党员干部成为干群之间的"融合剂",充分察民情、解民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自治,通过实行民主选举、推行村民议事、定期三务公开等措施,引导群众直接参政议政,同时坚持开好村两委会、党员会、专题议事会,聚焦涉及群众利益、基层急需解决的事情,集体研究,群众讨论,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群众说了算、定了就要办",让政策真正贴合民意。

奏万古弦歌不辍赓续文化千千载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3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并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锐意拼搏进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我们要深刻把握其中理论精髓,在以坚定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理念下,奏万古弦歌不辍。

以"自信"定"调",消云散雾、靶向定航,激荡中华文化磅礴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对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将文化自信纳入到学习重点,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一言一行中融入对文化自信的坚守,带头提高个人和集体的文化素养和党性修养,做到将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只有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切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信念根基,才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早日实现凝聚成巨大合力。

以"包容"谱"曲",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汇聚中华文明川流不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各族人民长期密切联系、频繁交往,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宗教、文化、艺术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对待各种新生和外来事物,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这种特性,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动力。这种包容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创新,最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持续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引领力、感召力、凝聚力,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互鉴互利。

以"创新"奏"乐",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焕发中华文化时代生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创造不能停留在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新既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要立足于技术变革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破除封建守旧、消极无为的落后思想,梳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效益提升,不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能。

选调感悟:国情调研当"见真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国情调研是广大选调生在驻村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式方法,能提升基本功、助力基础事,促进选调生们认识基层、接触基层、融入基层。广大选调生当利用基层驻村的宝贵时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国情调研的选题、破题、解题中"见真章"。

于民生一枝一叶中"寻问题",确保选题能"细微之处见真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国情调研当从关乎民生真切的一枝一叶中寻问题,着眼方寸处、抓好细微点,在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中实现"细微之处见真章"。广大选调生当于驻村生涯中细心留意、用心发掘一些"熟视无睹"问题中的"盲点"、"无从着手"问题中的"结点"、"难以破除"问题中的"痛点",避免"只做大事不做小事"的急躁心态和"只见参天不见萌芽"的粗糙作风。写大事、做大文章是一项考验,交出一份主题细腻、言语真切、内容详实的国情调研"答卷"同样能"见真章"。事实上,国情调研并不在于叙述宏大的整体性概况,而是需要通过驻村工作发掘在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基层工作的开展情况、人民群众的认可情况、问题整改的落实情况等,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从细"。

于基层一地一策中"找做法",确保破题能"千锤百炼见真章"。书写国情调研报告不仅在于"寻问题",还需要"找做法",使基层各地的有利政策和有益经验通过选调生之笔进行提炼总结,助力广袤基层在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中实现"千锤百炼见真章"。"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到基层全是办法",基层在处理具体事务、接触人民群众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自发生成、自行提出了众多优秀工作经验。广大选调生既需要认真学习、仔细揣摩这些优秀工作经验,提升自身处事能力和干事水平,又要通过国情调研收集整理、提炼总结,将这些经过基层"千锤百炼"的优秀做法于文中"见真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村有一村情,一地有一地法。作为分散于不同村社的选调生,我们需要在基层的"一地一策"中"找做法",既要寻根溯源找寻优秀经验的来源背景,又要剖析体悟其中蕴含的内涵内因、原理规律,提升国情调研报告的深度。

于实干一言一行中"践认识",确保解题能"洗尽铅华见真章"。"文以载道,以用为贵",国情调研同样需要重视讲实干、见实效的"后半篇文章";广大选调生当在实干的一言一行中确保国情调研非夸夸其谈、空言空语,而能"洗尽铅华见真章"。广大选调生需要认识到,一份优秀的国情调研不能"浅尝辄止",而要能"洗尽铅华"仍有可阅读、可参考、可学习的作用,要能经受住实地实践的检查、人民群众的点评、历史时代的检验。"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国情调研并非"一调了之",也绝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选调生进一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让青年积极之意志作用于解决问题、改善做法、改进经验的具体实践中。作为刚出校门、尚有几丝学生稚气的选调生,需经过基层磨砺、经过事务打磨、经过群众检验,在"洗尽铅华"中展现青年朝气蓬勃之"金光"、在"褪尽浮华"中体现青年为民服务之"本真"。

用"只此青绿"画笔勾勒生态文明辩证图

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中提出要正确处理的五大关系中,其中之一就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落实到点点滴滴中的实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溪一河,目之所及,无不诉说着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变迁。

党的XX大报告中深刻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其中之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生态环境治理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理应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内部辩证统一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的问题重点攻坚,又以全局眼光寻求协同治理之道,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勾勒"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铺展"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秀图美景式画卷,笃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下好局部和全局协调"一盘棋"。生态文明建设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就如同只治理海洋而不改善陆域无法取得成效、只管上游而不处理其他流域无法保护好江河一般,环境治理从来不是某一处的单方面问题,山水相连、林草相伴、田土相依,只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各区域联合协调,构建保护大格局,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全局协调、统筹兼顾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重点攻坚的必要性,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协同治理才有了方向和基础。

明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的本末规律式思维,信守"物有本末,时有终始",打好治标和治本贯通"组合拳"。生态环境治理不是简单地解决好面上问题,也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从源头抓、从根本找,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统一,多部门、多地域联合行动,形成更大工作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将目光聚集在生产方进行整治,而应思考如何发展绿色经济,从而打造节约型、绿色消费型社会,以系统思维从根源着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落实问题整改的紧迫性,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深挖根源,切实将问题整治到位,为绿色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秉持"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的静水流深式潜功,确守"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搭好当前和长远结合"联通桥"。生态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重在行动,治理山水,才能显山露水,有潜功方有"显绩"。塞罕坝从黄沙蔽日到如今的青松碧海转变、浙江安吉余村从烟尘漫天到绿水逶迤的蝶变,靠的不是几天或是几个月的治理,而是日复一日扎根一处,甚至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方能看到如今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没有终点而又艰巨的任务,环境治理如逆水行舟,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弃,要善于谋划,将长远与近期相结合,既要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又要完善顶层设计,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转型,为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不懈努力。

"点单""定制""送餐"探寻党员教育调味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是每位党员的必修课,是党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对于培养国家储备人才、建设干部队伍意义重大。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聚焦基层干部教育需求的变化,立足本土发展特点,采用党员"点单"、套餐"定制"、分类"送餐"等方式在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多样性、效果的落地性上下功夫,让党员教育"更对味"。

党员"点单","专"与"兼"融合"优化师资",让党员教育更对"红心一片永向党"的"忠诚味"。"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精深的理论涵养是不断成长的阶梯,理论教育是党员教育的"必修课"。"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育已然被时代淘汰,基层党组织要"专兼融合"不断优化师资,既要让具有良好"代入感"的"专职讲师"挑大梁,又要让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技能突出的"兼职讲师"参与进来,助力他们不断研发党员教育品牌示范课;既要深入浅出讲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XX大报告等精华理论,又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中央及地方层面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等理论内容融入进去,让"本土食材"与"经典菜系"深度交融,结合出别样的"味蕾风情",助力基层干部在"常态化"学习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理论"春池水"浇灌乡村"振兴花"。

套餐"定制","天"与"地"联动"改进模式",让党员教育更对"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味"。"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要让党员教育更"对味",就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不断"优化升级"党员教育的"授课模式",探索采用"依需定主题、因人定模式"的"新方法",聚焦基层干部所处的"岗位特征""地域特点"定制"套餐",采用"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授课模式。在线上,探索"云优势"、发挥"云特质"、释放"云魅力",构建起线上党员教育"系统工程";在线下,带领广大基层干部走出"传统讲堂",走入"情境讲堂",在"田间地头""人民庭院""工厂车间"开展党员教育,助力基层干部开展"互动式""沉浸式"学习,真正让党员教育既通天线,又接地气;既富含教育营养,又符合基层干部口味,引导基层干部在浓浓"烟火气"中对党员教育内容"学以致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