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学习心得汇编(53篇)(第10/11页)
做不负"乡遇"的时代"心"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下,全面脱贫攻坚已经胜利收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已经铺就。广大驻村干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自觉担当使命、躬身深入基层,秉承真心、细心与恒心,在深入"乡亲"、察准"乡情"中全力振兴"乡村",做不负"乡遇"的时代"心"人。
深入"乡亲",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为民之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驻村干部作为基层党建的"组织员"、解忧助困的"服务员"、政策落实的"宣传员",如何快速融入群众、有效开展工作?必须不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折不扣践行好群众路线。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思想认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系统学、深入学、常态学、反复学,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真挚为民情怀,把先进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切实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要时刻保持是否同群众紧密联系的警醒,多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和群众走在一路、聊在一块、干在一起,能不能走好"泥巴路"、开好"坝坝会"、做好"庄稼活",绝不能有"过客"心态,凡事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搞"人在心不在"的假驻村。
察准"乡情",做"掀开锅盖看饭菜"的"细心"调研之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不系统深入调研,把乡情社貌弄清楚、搞明白、察仔细,是无法找到问题根源,破解发展症结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掀开锅盖看看群众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小事里见担当,细节中察民情。这种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值得广大驻村干部深入学习,切实把调研做深做透。要有察于毫厘的细心,一草一木都要看仔细,一言一语都要听清楚,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从群众的喜弄哀乐和柴米油盐里发现问题、推敲根源,不能搞些"走马观花"的调研,必须掀开锅盖、摸摸被子、和群众一起算算账,把情况掌握全面。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把发现的问题、看到的做法提炼总结,从特性里找到共性,从而谋划一条乡村振兴的可靠路径,不能看了就算了、听了就过了,要把了解"乡情"当作发展"乡村"的手段,始终带着思路去验证、带着问题找答案。
振兴"乡村",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笃定之人。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体人民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保持久久为功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韧性,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要涵养甘为人梯的胸怀,始终从大局出发,把驻村工作放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下考量,事业发展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解决困难需要怎么干就怎么干,保持历史耐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做好工作,绝不能挑肥拣瘦,只盯着好干的活干、出彩的事谋。要锤炼攻坚克难的本领,把学习贯穿到驻村工作的始终,既要坚持自我提能,结合乡村振兴的需要针对性锻强补弱,又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取经,还要积极投身矛盾调解、政策宣讲等各种驻村工作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谋发展、推发展的本领。
"点线面体"多维视角 推动基层引才实施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了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被认为是人才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人才是基层向前发展的"燃料",基层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把好引、育、用、留之舵,"多维视角"发力推动基层人才振兴。
以"点"带动人才基层流动方向。在推动基层引才实施过程中,要善于以点带面。以个别优秀人才为支点,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人才流动。这既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又能在基层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为基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定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以1983年启动的"人才九条"为契机,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本地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成功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到正定县工作,从而推动了正定县的快速发展。基层人才工作也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战略实施,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切实把握党管人才的核心方针政策,牢牢树立人才流动的方向。
以"线"培育人才本土成长链条。将人才引进来只是首要一步,如何让人才在基层茁壮成长、赋能提升更是关键之所在。这就需要基层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式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资金的投入使用、与高校及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培训计划,为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加快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才的梯队建设,发掘和培养后备力量,避免人才的断层和缺失,保证基层人才的持续供给和优化配置,为基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面"促进人才发展全面提升。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推动基层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引才的同时,基层更应当注重人才的培育,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储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来激发人才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推动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开展职业资格认证确保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健全完善整齐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让基层的人才队伍更加充满活力。
以"体"规划人才战略长远布局。基层引才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规划和布局,要将人才工作纳入整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中来,建立人才工作长远规划,制定相关人才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才向基层流动。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为基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领导才能的人才。要注重人才的使用和激励,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注重青年才俊的培养和选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潜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系,确保每个层级都有相应的人才储备和支撑。切实把握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等各个环节,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和机制,为基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人才工作要善于"就地取才"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新时代的竞争看似是技术的比拼、经济的较量、发展的争先,但说到底还是看人才支撑、力量凝聚、核心领航。所以,各地区当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工作,不断提升人才的存量、增量和质量,不搞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走大海捕鱼的资源浪费,而要善于"就地取才",以点带面促面面开花,真正让人才"人尽其用"。
挖掘"本地资源"当好人才"娘家人",以"桑梓之情"引青年归巢。在"人才市场"这个巨大的池子里面,要想出奇制胜、精准捕获,就不能搞"贪大求全"、走"按图索骥"的老套路,有些地区在引才方面投入了不少资源、人力和物力,但收效甚微,说到底就是没有清楚自身"定位"、没有亮出地区优势,自然难以形成"双向奔赴"之势。其实,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在引才方面做出"样板示范"的地区,总是以当地资源为"据点"、以外部资源为"辐射面",通过种好堂前树、打造好生态,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局面。所以引才第一步切莫"舍近求远",当持续深挖"本地资源"当好人才的"娘家人",在主动汇聚当地能工巧匠、乡土专家中形成尊才爱才之风,同时以乡愁为纽带,召唤在外求学、务工、创业的青年"归巢",真正为人才回归"搭台铺路"。
做好"薪火相传"立起人才"金招牌",以"培育之心"助成长拔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奋斗的征途总是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汇入、有年轻一代的能量"加持"。各地区要想写好育才"命题作文",也不能只把心思花在上课、练领、赋能等环节上,当用心把"老一代"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拍好"前浪后浪"接续中稳稳立起人才"金招牌",大力弘扬"传帮带"的好传统,鼓励和引导技术大拿、工匠能手、专家学者成为年轻人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为有热情、有动力、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专业辅导",真正畅通人才交流互动的渠道、形成后继有人的良好循环,方能以"培育之心"助成长拔节。
推出"量身定制"发现人才"闪光点",以"激励之势"促比拼争先。古语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深刻阐述了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只有人适其岗、以岗锻才、人岗互促,方能释放他们的最大潜能,反之若把"实干手"固定于案牍前、把"学术派"推动到最前沿,自然走进了"舍近求远"的误区之中,人才不仅难以产生成就感,更会丢失自信心,久而久之自然难成大气候。各地区当推出"量身定制"的用才指南,就得争当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主动破除各项束缚发挥的条条框框,在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中为人才精准"画像",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真正用好长处、补齐短板,鼓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不断提升归属感、荣誉感,以"激励之势"促比拼争先,让更多人才"显山露水"。
@组工干部 在互联网浪潮中"破浪前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作出了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下的组工干部,我们应紧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当好互联网这个"新赛道"上的"领跑员",既要精进理论水平,也要"俯下身"去往基层一线倾听"民情民意",用"有温度的表达"回应群众疑问,如此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破浪前行"。
"新赛道"还需"领跑员"。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及,"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潜藏着新的风险挑战,身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理应当好互联网这条"新赛道"上的"领跑员":定期把理论"引进来",聚焦干部教育培训,依托"三会一课"等支部日常活动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准;学会将理论"说出去",推动党的理论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通俗化、大众化;积极在实践中"走出去",去往基层一线,挖掘出人民群众的需求并融入情感表达,确保工作不脱离实际,不脱离人民。
"百花齐放"共绘"同心圆"。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讲究"百花齐放"。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及,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每个人角度不同、所处位置有所差异,既然会有赞美之声,就更会有批评之语。作为组工干部,堵不如疏,不应该视网络、视民情民意为"洪水猛兽",应对线上来自人民群众的"牢骚话"多一点宽容理解,以"牢骚"为镜来检视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深挖症结,精准解决,让群众的"牢骚话"越来越少;应该在充斥着大量个人感情色彩和偏向的群众话语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用实际成效换取群众的"真心点赞"。
"和风细雨"把好"双刃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由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阵地已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缺乏网感,不恰当地使用网络反而会"刺伤"自己。作为新时代下的组工干部,要想把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引导党员干部直面"镜头",虚心接受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主动回复社会关切,弥补在群众心头留下的疑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和风细雨"能让情绪化的众声喧哗少一些,多采用温和、人性化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要足够"柔软",多一些有温度的表达,在语言上要多说"乡音俚语",少"打官腔",以事实来说服人、以理性来引导人,方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破浪前行"。
人才引用须较"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全国各地人才引进工作迅速升温、热度居高不下、开展如火如荼,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真心诚意引才、真操实练育才、真岗实职用才,让引进人才与地方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用真心诚意吸引人才真心扎根。"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引进人才初来乍到,难免会"水土不服",容易吃"后悔药"、打"退堂鼓"。组织部门要加强谈心谈话、提供关心关爱,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氛围,让人才尽快适应当地工作和生活节奏。人才得到真心对待,才会对当地有感情。当地要主动将政策、服务、关怀"送货上门",在人才关注的配偶工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问题上下功夫,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大开"方便之门"、开辟"绿色通道",把人才关心的"琐碎小事"当成"要紧大事"来办,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用"润物细无声"的暖心之举,让人才充分感受到"归属感",坚定人才在当地干事创业信念。
用真操实练提升人才真才实学。"玉不琢,不成器。"培育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先手棋",组织部门要加强人才培育培养,既要学会"栽苗",又要学会"墩苗",为人才补足成长之"钙",不断帮助人才"向阳而生"、快速成长,让人才既有意愿"躬身干事",更有能力"善作善成"。培育人才需秉持"因材施教、精准滴灌"的理念,围绕人才所学所长制定培育计划,不断发掘人才的知识、见识、胆识,持续提升人才专业技能、政治素养、综合能力。要让人才在真操实练中取"真经"、在工作实践中见"真章",分批分类安排人才到"人岗相适"的重要岗位或艰苦一线中锻炼能力、培养本领、磨炼心智,让人才充分感受到"获得感",增强人才在当地干事创业本领。
用真岗实职激励人才真抓实干。古往今来,人才都愿出人头地,不想壮志难酬。组织部门要秉持"不拘一格"的用才观念,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的落后思想,拿出"货真价实"的工作岗位,搭好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在当地有"英雄用武之地"。有激励,才有动力。要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制度,让人才坚信努力才有提升、奋斗才有收获,激发人才勇于立志的信心、奋发图强的决心、再接再厉的事业心。要敢于推人才"上舞台"、给人才"压担子"、让人才"扛大旗",鼓励人才展示"拿手好戏"、发挥"各自神通",让人才在当地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让人才充分感受到"使命感",激发人才在当地的干事创业热情。
干部教育培训当以"精"字打头"实"字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