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74篇(第7/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054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19分钟

感受对灾区群众"最深的牵挂"。春节的足迹里透着深深的牵挂和融融的暖意。这份牵挂、这股暖流最应送到那些最需要温暖的人群中去。过去一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了洪涝、台风、地震、山体滑坡、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天津市西青区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底8月初,华北地区极端降雨,引发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致使天津东淀蓄滞洪区大片土地被淹。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走进受灾地区大棚,察看蔬菜长势,询问大棚修复和蔬菜补种、销售等情况,还走进灾区群众杜洪刚家里,一笔一笔地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一笔一笔算账",彰显出总书记对灾区群众"最深的牵挂"。人民群众是否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关键看灾区群众是否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

感受对民生保障"最深的牵挂"。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何时,把民生底线兜牢,才能稳稳地兜住群众的幸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里,体现出对民生保障"最深的牵挂"。他指出,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他还强调,春节即将到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民生和安全保障、物资能源保供、社会和谐稳定等工作。这份对民生"最深的牵挂",就蕴藏在总书记的底线思维里,蕴藏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朴素心愿里,蕴藏在开展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里。始终把"稳字当头"看作欢度春节的前提,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当作深深的牵挂。

感受对民俗文化"最深的牵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天津市又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颇具特色和韵味。当春节遇上历史文化街区,就更能令这座城市大放异彩。沿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可以感受到天津古文化街的古色古香,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还能欣赏到精彩的传统民俗表演。这串珍贵的足迹,留下的是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最深的牵挂"。让春节留住"年味",成为当代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期,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打造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

将"天津之行"转化为"天津之力"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龙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天津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将"一份牵挂"转化为"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的天津之力。"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朴实却坚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干部们前行的道路。广大干部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一"法宝",深入基层、融入群众,聚焦出发点、找准突破点、抓住关键点、筑牢支撑点,扩大"下"的基准面、接触面、覆盖面和持续面,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干部们要深入了解基层民情,倾听百姓心声,把群众的疾苦和期盼牢记心头,从"四下基层"中感受"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将牵挂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天津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勇挑重担,肩负起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理念,引领身边的群众,共同投身到天津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书写壮丽的发展新篇章。

将"一份启迪"转化为"回首向来风雨路,初心如磐谱华章"的天津之力。参观完平津战役纪念馆后,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对这些历史都很早就了解,但还要学而时习之,反复琢磨、吸取营养,从中去提炼、去升华我们的领悟。"广大党员干部们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学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还要通过举办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自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国情怀,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精神建设。

将"一副担子"转化为"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的天津之力。在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围绕定位,深刻阐述了四个要点,要求天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上善作善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重大战略。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担当,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伐,敢于创新思维方式,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勇于担当历史责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

锚定"一号文件"追寻"乡野新梦"

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做好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员干部要锚定"一号文件"中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中,追寻高质量发展"乡野新梦"。

锚定"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标,绘就"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的高质高效"丰登图",追寻"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乡野新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厚植爱农情怀、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党员干部要守住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红线",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打好种业翻身仗,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树牢新发展理念,强化种业创新、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多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抢抓科技兴农发展机遇,扎牢"耕、种、管、收、加、销"全链条,实现从会农业到"慧"农业的转变,夯实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锚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绘就"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塑形铸魂"写真画",追寻"绿水青山带笑颜"的乡野新梦。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拥有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美丽乡村,是全体人民的殷切期盼。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和"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新时代的乡村特质是颜值与气质"齐飞",环境共发展"一色",坚决打好"三大保卫战",严守"三条红线",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品牌,着力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党员干部要在吃透"一号文件"的前提下,知农事、懂农情、晓农忧,做好"土特产"文章,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以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为抓手,推进资源化利用,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桃花源";提高平安乡村善治水平,全面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生态之山"与"经济之山"双峰耸立。

锚定"含金量越来越高的'新农人'"目标,绘就"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民富足"幸福色",追寻"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乡野新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勉励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农业工匠、农村工匠、职业农民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是有许多农民搭上了数字农业的快车,成为含金量越来越高的现代"新农人",为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的数字"动能",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农民才成为有面子的职业,是挑上"金扁担"的农民,发挥了"1+1>2"的乘数效应。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锚定"新农人"目标,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与坚韧,挑大梁、啃硬骨,以"抱团兴业"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力,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迈上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

细悟"一号文件"吹响乡土人才"回归号"

2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本土人才是助力当地发展的"永久牌"队伍,面对城市与乡村的人才流动困境,不能只依赖外来人才的引进,更要重视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各地区要吹响人才"回归号",呼唤远方游子、优秀学子、专家能人共叙乡愁之情、共商发展大计、共话乡村振兴。

吹响"家乡怀抱等你归"的乡愁"回归号",让"远方游子"带着担当回归。在历代文人的篇章中,故乡的柳、故乡的河、故乡的歌,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他们用一行行诗句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用一页页书信传递着对家乡的思念。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每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内心深处,都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然而,远方游子由于常年在外,与家乡的联系逐渐减少,乡情随之淡化,回报家乡的初心也进而弱化。各地区要响起"家乡怀抱等你归"的声音,积极挖掘乡贤能人的潜力,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全面了解区域乡贤人才的实际情况,利用亲情、乡情的纽带,将游子们的心牵回故乡,引导他们以满腔热情回馈故土,用智慧和学识引领家乡走向繁荣,从而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让故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吹响"梦想舞台为你建"的创业"回归号",让"优秀学子"带着学识回归。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众多年轻学子以学识为基石、以事业为桥梁,追求着"跃出山谷、远离困厄之地"的理想,从而形成了人才单向涌向城市的局面,其根源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地域无发展、未来无机会"的心理影响。然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前景一片光明。因此,各地应积极扩大"天地任你行"的号召力,以抓好本土大学毕业生为重点,让"出去学本领"的在外学子争先恐后"回乡干事业",主动引导"归巢青年"实现他们的创业之梦与奋斗之志,通过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补贴、创业贷款、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和服务支持,让青年学子返乡干事有平台、创业有舞台,他们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热情高涨,将在农村的土地上大放异彩,书写精彩人生。

吹响"美好未来在你手"的憧憬"回归号",让"本土专家"带着远见回归。"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本土之才往往孕育于生产劳动的核心地带,他们扎根深厚、经验丰富,深谙农业之道、热爱乡村之土,乃珍贵的"特殊人才"。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本土之才往往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观念传统、视野有限,为乡村未来谋划略显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引导与培养,助其突破自我、实现超越。各地区应积极释放"未来期待你"的强烈信号,积极聘请一批懂农业、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等乡土人才,通过"传、帮、带"活动,帮助当地群众提升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技能,让"本土之星"如春笋般涌现于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永葆生机与活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要做好三个"加法"

2024年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年来,"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广大基层干部要有久久为功的精神,做好三个"加法",以"千万工程"解锁万千美丽乡村。

坚持"和谐共生",留下"青山+绿水",解锁宜居乡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较为粗放的数量型增长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碧水蓝天""鸟语花香"使乡村变成了城市尽头一抹亮丽的风景。如今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已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标准,比如宁波滕头村油画般的风景使乡村让城市更加向往、又如绍兴斯宅村依山傍水的千柱屋令人流连忘返、再如台州东屏村清澈的岙里溪穿过村庄如诗如画......一座座美丽乡村无不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

践行"两山理念",留下"生态+产业",解锁宜业乡村。浙江安吉余村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如今的余村青山叠翠、游人如织,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余存始终注重挖掘空间资源的生态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倡导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可以实现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村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造集研学、观光、亲子、养老、住宿等融为一体的乡村农旅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当生态和产业都留在了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宜业乡村便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聚焦"共同富裕",留下"资源+资产",解锁和美乡村。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但其中70%是山地、高原、沙漠等区域。推进"千万工程",势必要在这样的地方开展大量的基本建设,改造这些区域的环境,这会带来一系列配套工程。比如在流沙地带开展建设,就会带动防风、固沙、防火、灌溉、造林等一系列工程,这样大规模的基建最终形成了大量固定资产。而乡村振兴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这一部分设施性资产投改股,改股后交给村集体,再将乡村振兴下达的投资变成村集体流动资金。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农村正常生产经营,不仅可以带动村集体增收,还能够带动村民就业,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解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

相信在广大基层干部的接续奋斗之下,我们必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彼时,映入眼帘的皆是美丽乡村的一草一木,内化于心的满是共同富裕的美好期待。

循迹"天津之行"解锁"为民密码"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2月1日上午,他首先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实地了解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看望受灾群众。当天下午,他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察看节日市场供应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与人民群众连在一起。循迹"天津之行"解锁"为民密码",心系民之所向,写实复兴答卷,恪守溯本求源,以奋蹄疾驰之姿领跑中国式现代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