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74篇(第9/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054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19分钟

厚植"以民为本、枝叶关情"的"兴农"情怀,涂实"农民富"的底色,擘画"村美民富、安居乐业"的富足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三农"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要厚植"念兹在兹"情怀,把"百姓冷暖"作为"第一挂念",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默默耕耘,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要坚持"问政于民",听民声、解民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在群众建议声中发现、总结、凝练出"新做法""好点子"。坚持"问需于民",和农民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期盼,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对症下药,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坚持"问计于民",充分汲取老百姓的智慧、集思广益,发动群众积极为"三农发展"建言献策,找准制定政策的切入点,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执"一号文件"之笔绘"强农"画卷

2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拓了途径,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广大基层干部,要用好"一号文件"这支笔,在全面振兴乡村的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用"情"满农村之笔,绘就农村美的丰盛画卷,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淳朴民风环境美,白墙彩画嵌诗行,拥有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美好的乡村,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好建美建强现代化美丽乡村,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因地制宜去建设"人居环境生态化、发展环境生态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的美丽乡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牌""一户一风光",让村庄美和天蓝、水清、河畅、净土、岸绿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真正实现生态宜居幸福美丽乡村。

用"心"系农业之笔,绘就农业强的丰登画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业兴则基础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道理。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长短结合,立足长远,实现短期有收入、能致富,长期有产业、能发展,推动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强保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业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力"倾农民之笔,绘就农民富的丰收画卷,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让中国丰收的成色越来越足,广大党员干部要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经营的"三农"干部队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培养一批"农业工匠""农村工匠""职业农民",要想办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和水平,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不断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民成为有前景、有获得感、有吸引力的职业。

总书记的"天津足迹":以三"顾"悟三"意"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到天津进行考察调研,实地指导天津改革发展。回望总书记的"天津足迹",我们当以小见大,从总书记"三顾天津",领悟到总书记对国计民生、青年发展、人民幸福的"念兹在兹"。

下田间"一顾"小麦长势,在"一枝一叶"中领悟总书记"增进民生福祉"的厚厚"深意"。"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初到天津便一头钻进了南蔡村镇的小麦田中,询情况、问预产、嘱管理,以粮食安全为"落脚点",狠抓国计民生这一"国之大者"。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员干部发挥先锋作用的"桥头堡",当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实干精神勇挑民生"重担子"、多啃民事"硬骨头"。要把问题摆到台面上、措施做到点子上、关切放到心坎上,集中力量攻破"老大难"、铲除"顽固病"、击败"拦路虎",只有厘清头绪、细针密缕,切实解决身边的民生"小"事,才能办好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事。

访高校"二顾"莘莘学子,在"一问一答"中体悟总书记"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的浓浓"情意"。"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在新的起点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天津,在南开大学详细询问了青年学子学习情况、成长环境、生活状态,并嘱咐他们要存志向、踏实地、担重任。总书记曾寄语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年轻一代党员干部,更应当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统一起来,在理论学习中汲取营养、在干事创业中担当作为、在基层事务中奉献力量。要勇接"烫手山芋"、敢做"热锅蚂蚁",年轻干部大部分是"三门干部",更应当破除"书生气"、拒绝"等靠要",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求进,在社会工作的"大熔炉"中不断熔炼"硬本领",补足精神之"钙"、强健肌体之"魄"、提升工作之"力",最终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进家门"三顾"群众生活,在"一言一语"中感悟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绵绵"暖意"。"看到大家生产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温暖过冬有保障,感到很高兴。"对于在去年夏季洪涝灾害中的受灾群众,总书记一直"牵肠挂肚",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天津受灾村民杜洪刚家,同一家人拉家常、算收入、聊生活,实地考察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和"勤务兵",要把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当成干部工作的"最前线",只有"眼皮"贴近"地皮",才能发现真情况、真问题,只有耐心听听群众的"牢骚话",才能悟出人民幸福的"真心话",只有带着一份真情、满怀一片深情,才能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洞悉群众的所盼所想,才能真正把"人民幸福"刻印在脑海里、心坎上、行动中,才能为人民群众铺上一条畅通无阻的"幸福路"。

"全链条"让乡村人才"破壁出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要抓好"引才、育才、留才、成才"全链条管理,推动乡村人才"破壁出圈",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不拘一格"引才",充盈乡村人才"蓄水池"。要着眼摸清底数,通过常态调研、组织推荐等形式,层层挖掘、动态掌握各行各业的乡村人才,建立各级乡村人才智库以及乡村人才储备力量。要改善农村人才年龄结构,大力实施"头雁孵化计划",吸收在外优秀青年返乡,采取党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储备后备人才;同时继续发挥在村老党员余热,帮助年轻人才尽快适应农村生活、贡献更多力量。要改善农村人才素质结构,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引进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电子商务师等各类复合型人才。要着眼高层次人才吸引,将目光和精力放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含金量"。

全心全意"育才",提高乡村人才"硬实力"。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人才素质不高等问题,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整合多部门涉农培训项目,通过计划统一制定、项目统一实施、资金捆绑使用的模式,开展相关涉农培训,提高乡村人才专业视野和专业能力。要坚持精准高效,开设订单式、专业化培训课程,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实用技术为主,特殊技艺为辅,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要坚持与时俱进,重点加大现代前沿科技技术与农业融合等方面的培训力度,让乡村人才始终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要坚持正面激励,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分类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撑等措施,完善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乡村人才活力。

因人施策"留才",凝聚乡村人才"向心力"。要强化硬件建设,加强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要强化政府支持,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增强乡村的人才吸引力。要强化创业指导,健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创业指导队伍,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要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乡村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要强化政治吸纳,对于实绩突出的返乡任职优秀人才,在各级"两优一先""两代表一委员"中予以优先推荐。

凝聚合力"成才",增强乡村人才"获得感"。要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理清组织、教育、科技、人社、农业农村等各相关单位职能关系,既"分得清",又"合得来",推动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要加强政策倾斜,设立乡村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用心用情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等"一揽子""全流程"精品服务,让乡村人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要注重精神激励,大力挖掘乡村人才的优秀事迹,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存在感、获得感、满足感,营造"重视人才、关注人才、争当人才"的浓厚氛围。

"速写"最美"告白"最美

2月4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孟二梅等20名同志被评选确定为"最美公务员"。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最美公务员"恰似一道"光",照亮新征程的"航向",青年干部当向最美公务员致敬,循着"光"的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竞相奔涌",向"最美"之"美"来一场"炙热告白"。

"青春烈火"熊熊燃烧,映照"功不唐捐"的"赤胆忠心",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信仰之美"来一场"炙热告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2023年7月底,K396次列车因暴雨滞留在北京门头沟区落坡岭火车站,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带领社区干部和辖区居民参与救援,900多名乘客安全转移,她的一句"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读懂"最美公务员"故事,青年干部当从他们的坚定信仰中汲取"经典理论"的指引力量,解锁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指南",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姿态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坚定信仰在大事面前"不含糊"、小事面前"不马虎",将个人梦想融入党的事业,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上书写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奋斗诗篇。

"奋进步伐"铿锵有力,践行"我将无我"的"勇毅担当",向"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实干之美"来一场"炙热告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余崇斌扎根武夷山法院景区法庭,立足基层服务群众,深入一线协助矛盾纠纷化解,以"减轻当事人诉累"为己任,不断优化诉讼服务体系,将司法为民落实到群众心坎上。"最美"之"美"体现于"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匠心之美",青年干部当学习最美公务员的实干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魄力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时刻保持"目光向下""身姿下沉"的姿态,走出"办公室",走入"群众家门",在访民情、问民盼、知民意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得"埋藏于深山""汇聚于人民"的"一手材料",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确保"调"实数据、"研"准症结,为服务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如磐初心"不失其色,演绎"舍我其谁"的"矢志奉献",向"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服务之美"来一场"炙热告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臧运东作为援疆干部,面对完全陌生的水产养殖,放弃休假天天守在水塘边,有时通宵达旦地干,患病也坚持边治疗边开展养殖试验,最终"东虾西移"试养获得成功,填补了南疆沙漠养虾的空白。青年干部要汲取"最美公务员"的奉献之力,丢掉"面子包袱""偶像包袱""领导包袱",在"下农田""入庭院"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牢记在心"的使命感,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为产业兴旺、群众增收、安居乐业的民生福祉无悔奉献,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读懂"天津之行"背后的"人民情怀"

农历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来到天津进行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天津之行"中读懂"人民情怀",厚植"鱼水情",树好"权力观",勇挑"千斤担",择"人民"一事,终"为民"一生,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光辉业绩。

厚植"鱼水情",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爱民之心,争当扎根人民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到达天津后,首先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考察,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从去年洪灾后,到黑龙江的灾区看补种抢种的进度;到北方入冬之际,在北京、河北的灾区,看温暖过冬的保障有没有到位;再到而今春节前夕,惦念着灾区的乡亲们能不能过个好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常以群众的语言、视角、立场与群众促膝长谈,多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谋思路、作决策,把情深意笃融入民生事业,把自己的脚步深深地扎在基层大地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真正走到群众中,与群众相向而行、偕同共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