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
新质生产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亮相,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重点工作的首要任务。自去年主席总书记在地方调研时初次提及,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的深入阐释,他多次就"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发表了重要观点,并提出了明确指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前沿、创新和环保的生产模式,不仅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核心环节,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激发新增长动能的关键力量,更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重塑优势的战略重点。为有效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任务,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内涵,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核心任务,精准掌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展现出新的担当,创造出新的辉煌。
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意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主导旋律。然而,仍存在着大量的制约因素。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深入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这为激发新的发展动力、激活新的发展引擎、塑造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为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引。我们必须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积极寻求"新"和"质"的突破,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开创新的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一是理论层面,定义新的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其特性为先进、创新、绿色,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覆盖了数字经济、人工智慧、生物制造、量子计算、商用航空、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关键力量,也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决定性要素。二是战略层面,积蓄新的发展动能。自新时代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其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实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理念,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更高层次、更高维度的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三是实践层面,抢占发展新高地。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各国在未来产业赛道上的起跑线相同。我们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牢牢掌握创新与发展的主动权,加快未来产业的商业化布局,率先制定行业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以巩固在国际竞争中的先发优势,扩大领先优势,保持竞争优势。
二、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实践要求的理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全球化逆流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为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四个方面:新型劳动者,即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人才;新型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型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等。而新质生产力的"质"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独特的驱动方式,即以数据为驱动的新质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界限;二是其高效的生产工艺和品质,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驱动,激发新的社会需求。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我国的人才储备丰富,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此外,我国的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汇集。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必须积极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从鼓励技术模仿转向引导试错型探索,让科研人才和企业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此外,我们还应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力持续跃升。最后,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同时,我们还应继续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三、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效能
我国主席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我们需要防止盲目跟风和泡沫化现象,并避免采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为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妥善处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的,新质生产力也并非万能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传统产业的创新,实现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同时,我们应利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并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中也包含了生产性服务业,我们需要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为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只有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实现全面提质增效,才能提高全民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未来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竞争力,并对传统产业形成强大的创新支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避免盲目跟风和泡沫化现象,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和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相反,我们应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做好统筹推进的工作,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的引领,我们应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建设,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升级,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这将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最后,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我们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消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我们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其实现更加稳健和有力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增长路径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动能的培育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质生产力已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要任务。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的决心,以及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探索增量崛起特色之路的明确方向。让我们深入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实践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更加稳健有力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扎实成效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