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其高度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它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量优化,本质在于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入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国实际,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回顾历史,1845年3月,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首次将"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进行运用,为后续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对生产力理论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关于生产力的科技要素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科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理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应用。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力。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关于生产力的生态要素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无法进行生产创造。这强调了自然生态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这些论述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零和关系,体现了生态自觉,为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要求我们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些论述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提供了明确指引。
一、深刻认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特征来看,庞大的人口规模、全体民众的共同富裕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轨并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的国际路径,都依赖于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比"两步走"的战略布局,特别是第一步的既定目标,广东要率先实现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跻身创新型经济体的前列,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和短板,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为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放眼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相契合。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错失机遇则可能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陷入不利局面。因此,广东必须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领域,紧抓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创新的策源地,赢得关键领域的竞争。
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随着技术进步,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等新型生产力迅速崛起,而传统生产力中的过剩、重复和低效部分正逐渐被市场淘汰。广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需加大力度,利用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力,同时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
总之,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选择和长远之计。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硬支撑"。
二、深入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石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育则依赖于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必须紧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我们必须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锻造一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优化组合。因此,建设一支包括战略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在内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资源和关键要素。面向未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高等教育需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置于突出位置,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探索开设或改造升级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专业。同时,将学科专业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为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和产业链发展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人才引育的突破,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聚效应。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新一轮人才发展布局中抢占先机,对于在新质生产力上形成领先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系统性、有针对性地规划人才"引育用"工作,以人才链为引领,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提升人才集聚度,推动生产力的加速跃升。要聚焦关键技术和优势产业领域,系统规划引进、培育、用好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同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倾斜人才计划、科研项目、事业平台等资源。持续扩大以优秀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科技人才后备军规模,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场。与企业、科研单位紧密合作,设立技术转移转化岗位,通过"校企联合、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精准对接人才服务,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真心服务、真情关怀、真切尊重是增强人才凝聚力、激发创造力的关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旧有束缚,树立新标准,通过激励机制如揭榜挂帅等,促进更多创新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按照"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原则,优先保障科技资源配置、团队建设、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特别是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持续跟踪和有力支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探索赋予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政策,强化政策执行和落地,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