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4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80篇(第46/8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481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61分钟

"因地制宜"传承地域特色,守护革命文物"红色记忆"。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是红色历史的见证者、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弘扬革命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革命波澜壮阔、艰苦卓绝,不同地区的革命文物因其历史背景、战斗环境、人物事迹等因素,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井冈山的斗争遗址、延安的革命旧居、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旧址......这些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研究区域历史特色文化,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因时制宜"突出时代元素,焕发革命文物"时代光芒"。革命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印记。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展示方式,让革命文物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的震撼与伟大。同时,还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革命文物衍生品,加强革命文物与其他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形成革命文物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从而推动革命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因势利导"聚焦保护传承,筑牢革命文物"安全屏障"。保护革命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文物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明确责任担当,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机制,确保革命文物的安全传承。一方面,要加强革命文物的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防止革命文物遭受破坏或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强革命文物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建立革命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革命文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此外,还要加强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革命文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革命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个注重"推动党员干部不越"戒"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注重以"学纪"为基、以"知纪"为要、以"明纪"为方、以"守纪"为本,推动党员干部不越"戒"。

注重以"学纪"为基,做到学懂"戒律"。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学纪"是前提,也是基础。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举办专题读书研讨班,抓好以训助学。要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坚持原原本本学、领悟要义学、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要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充分发挥党校作用,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各类培训,重点抓实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培训,让党规党纪入脑入心。

注重以"知纪"为要,做到心存"戒惧"。唯有知纪,方能守纪。要通过党纪学习教育,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知道《条例》规定是什么,准确掌握"六项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在脑海中建立严格的纪律意识,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纪律规矩,做到学懂弄通、知行合一。要注重学习教育效果,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注重以"明纪"为方,做到手握"戒尺"。目标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步履坚,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要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警示教育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教科书",要抓好警示教育培训,开展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筑牢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堤坝,做到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能知止。

注重以"守纪"为本,做到信守"戒条"。常言道:"正人必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守住清正廉洁之心,当好严于律己的"规矩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慎微、慎情、慎友,把牢"欲望关"、守住"小节关"、过好"亲友关"、净化"社交圈",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抓好《条例》的贯彻执行,促进执纪执法贯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常怀律己之心,坚决不越违纪的"高压线",当好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战鼓"催征党纪学习教育正当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敲击深学细悟"鼓槌"、敲响遵规守纪"鼓面"、敲准实干笃行"鼓点",让党纪学习教育的催征"战鼓"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敲击深学细悟的"鼓槌",让对党忠诚的声音"直击内心"。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品质,是当好"接棒人"首要条件,也是清廉从政的首要前提。一个对党忠诚的人,就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政治立场;一个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人,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视而不见,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提升党性修养的必然途径,以学深悟透《条例》为重点,坚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自觉主动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主动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来一次深入的"自我找茬",全面剖析在执行党的六大纪律方面还有什么差距和不足,把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于效,转化为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校正思想和行为偏差。

敲响遵规守纪的"鼓面",让清正廉洁的节奏"掷地有声"。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对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和基本操守。一个干净的人,组织和群众的评价也会好;一个不干净的人,不管能力有多强、功劳有多大,不仅会影响自身形象,也会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纪与守纪"画等号",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在遵规守纪上涵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对妄念杂念"动刀子",面对"微腐败"不能掉以轻心,遇到"潜规则"不能随波逐流,碰上"人情礼"不能欣然笑纳,坚决克服自己的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自觉接受监督,谨小慎微管好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守住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真正戴好法纪的"紧箍咒",筑牢廉洁的"防火墙",在清廉为官上当好模范作好表率。

敲准实干笃行的"鼓点",让担当作为的旋律"振聋发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前,"宁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的认识误区,在个别党员干部中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与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度契合。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没有对事业的担当,学习党的纪律就会缺少风骨,难以立足;没有为人民的担当,忠诚干净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强化"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气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过硬形象和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以实干担当和拼搏进取"守住人民的心",努力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党纪学习教育要深化"学悟守"三维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学""悟""守",争做党规党纪的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以铁的纪律、严的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衷于"学",提高政治站位,理解宗旨要义,夯实遵纪守纪"思想根基"。"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准则的标准和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党纪学习教育,将其摆在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位置,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联系实际,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内容,真正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防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知半解"式学习,推动《条例》入脑入心,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

勤于"悟",坚持以案促改,加强自查自省,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都要贯彻严的要求,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实践反复告诫我们,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极易导致思想滑坡、行动偏航。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央三令五申置若罔闻、顶风作案,归根结底是党的观念不强、党性不强,对党纪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从无知到"无畏",最终导致理念信念的严重缺失。要切实强化警示教育,坚持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违纪违法问题、原因、教训讲清楚,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员干部要突出问题导向,经常性对照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反省和剖析,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脉问诊",在反省中清除思想垃圾,掸去心灵灰尘,不断自我净化,真正做一名让党组织信任、人民群众信赖的合格干部。

坚于"守",树立为民宗旨、增强纪律意识,永葆清正廉洁"公仆本色"。"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定纪律,立规矩,为的是能够身体力行,将纪律和规矩付诸实践。党纪学习教育不仅在于让我们"学纪""知纪""明纪",更重要的教育我们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守纪"。严守党纪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心,摒弃私心杂念,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解难题。作为党员干部,要敬畏权力、敬畏党纪法规、敬畏人民,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好"防火墙"、念好"紧箍咒",慎终如始不碰"红线"、不踩"界线"、不越"底线",守好自己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增强抵御诱惑腐蚀的免疫力,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发挥人才"头雁效应"要掌握好"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作为创新之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新形势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组织部门要持续完善人才引进的制度体系、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尽其能的用才机制,做到慧眼识才、诚心爱才、大胆用才,发挥"头雁效应",为新质生产力贡献新智能。

优化人才服务"温度",打造引才汇智"强磁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正确方向,也为人才工作创新提供了遵循。人才工作的基础是吸引人才,要把招才聚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主线,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当将心比心,既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考虑,也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才的立场思考问题,与人才共情,跳出固有人才服务思维定势,多方开展调研走访,多方倾听人才声音,在就业、创业、生活、服务、情绪价值等多方面满足人才的所需所盼;还要在引才聚才过程中避免盲目局限于引进"高精尖",要通过调研生产一线情况,找到本地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人才缺口,梳理人才需求目录清单,努力实现人才与地区发展的"双向奔赴",推动人才引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同向而行,让人才成为产出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

紧跟人才使用"速度",厚植人才培养"新沃土"。人才招引,"引"得一时,难"引"一世,光靠人才引进无法永远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立足培养人才才是长久之计。组织部门要注重实践育才,将有相关才能的人才选派到基层一线的重要岗位上锻炼,练就人才"打硬仗"的本领;还要注重不能"一锅端、一把抓",发展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为人才"靶向定制"成长方案,用好职业院校主阵地,持续推动完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广创新定向培养模式,着力培育满足本土发展需求的适用性人才。联合人才工作的各部门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查找各领域人才成长的短板,邀请专家教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地教学,周期性培养扶持各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为人才成长打通道路。

精准把握选才"力度",筑好用才提质"大舞台"。世不患无才,患无用才之道,人岗相适,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能人尽其才。人才不是花瓶,人才政策更不能束之高阁,要坚持深化"项目+人才+产业"的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助力项目与产业,实现项目、人才、产业同频共振。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精准"配餐",坚持不以学历论英雄,不以资历看能力,树立正确的用人标准,公平用人、放心用人、精准用人。要发挥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探索创新人才梯队建设选拔方案,建立完善以创新价值和贡献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考核方式有效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调动人才的工作热情,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新质生产力增智增质。

让传统文化"传出去""活起来""火出圈"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党员干部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要致力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流传千古,推动中华文明再度闪耀辉煌。

坚持"因地制宜",守护地域文化"亮点",让传统文化"传出去"。文化的根系深深地扎在土地里,它承载着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它们如繁星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黄土高原的秦腔高亢激昂,江南水乡的昆曲婉转悠扬,东北大地的二人转诙谐幽默,西南山区的苗歌神秘悠扬。每一种地域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情怀,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和保护。因此,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提炼其精神实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要加强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不同地区的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真正让传统文化"传"出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