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读书月读《目送》心得体会
读《目送》心得体会
同志们:
按照区党工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读书月"的活动安排,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情况,下面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本书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龙应台从一件件极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
书中有一个片段使我印象深刻: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这是原文当中一个非常经典的片段,看着儿子慢慢长大,不再粘着父母,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空间,做母亲的人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落寞的背影,是被长大了的自己无意识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对,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简简单单的父母子女日常生活的描述,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力量。
书中有句话"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超人一般的父母在我们面前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其实,父母也是伸长了脖颈、踮起了脚跟想要跟上我们的步伐,终因时代万千变化和他们曾经经历的烙印让他们无所适从。父母像孩子一样无助又无力,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让儿女们更满意。
各位,不知你们想过没有,我们到底该为年迈的父母做点什么?
我日渐明白,除了陪伴,更应该的是让他们体现价值,觉得自己的存在还有用,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面对父母的日渐衰退,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比如耐心的给父母讲解微信、抖音、淘宝,教会他们使用。陪他们一起追电视剧,和他们讨论剧情;认真的吃他们做的饭,赞扬手艺有多高,味道有多好。还可以带父母出去走走,看看日益变化的生活,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书中还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篇文里,作者选了两个背景来做对比。一个是五万人拥挤的露天剧场,那里举行着一场晚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个是住着前行者大才子沈君山的加护病房,那里空空荡荡,只有各种维持病人生命特征的机器在嘀嘀作响,寂寞冷清。讽刺么,不是的。作者就是要在强烈的对比中告诉读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悟?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还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知道,这巨大的悲伤只能一个人来承受。
我不禁想到小时候好天真,交到朋友总会开心地说我们要一辈子在一起噢。吃饭、学习、逛街,甚至上厕所都要一起,早已习惯了身边总有人陪着。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再亲密的朋友也有离开的时候,就连最亲密的家人都不一定能时时在身边。人生就像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台,没人会陪你到终点站,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独自一人面对一切。
就是这样一本平淡却温情,真实却浪漫的书,它被誉为21世纪的《背影》,是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这本书真的很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读一读,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