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赋能材料汇编(45篇)(第2/17页)
要有敢于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魄力和勇气,并以钉钉子精神抵制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要把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摆在重要位置,把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贯穿工作全过程,从根本上剔除形式主义的形成因素,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基层工作者跟着学的教育模式,让党内集中教育成为基层减负的"推动器"。
(二)依托新技术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
新技术应用现代化治理,衍生智慧治理新模式。技术治理正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创新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层烦琐的办事审批流程、冗杂的政策文件降低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形式主义正是利用这样的时机产生,因此扭转这样的工作局面,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将新技术同基层治理有效融合,切实推进基层减负。基层要加速推动智慧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智慧治理与新技术革命深度融合[11]。为此,要积极引进专业型、知识型人才,积极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化创新,利用电子化手段优化基层工作方式,用现代化媒体、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等赋能基层治理,在多个环节减少人为干预,从源头清理产生形式主义的恶土,积极推行"少走一公里"专项改革,精简办事环节和工作材料,实现跑流程向信息传递转变,将工作流程便捷化、简单化,确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更加迅速高效。同时,要整合基层相关资源,积极构建基层工作大数据信息共享系统,避免重新统计和重复性工作。要把新技术应用到基层常态化工作中,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线上会议、线上考核等,把工作痕迹留在线上,推动基层向数字化治理、办公转型,切实为基层工作者预留更多时间,为基层减负松绑。
(三)完善基层治理有效问责和考评机制
依据基层工作实际,完备基层工作体制机制是防止形式主义产生、反弹的重要之策,特别是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问责和考评机制创新,"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12]。问责和考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基层干部的态度,因此,新时代基层要避免无效问责、过度问责,让干部受到科学考评的有效激励,杜绝将问责、考评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问责、考评"治病救人"的作用。基层要严格规范程序制度,建立起严格的问责和考评标准,要制定符合基层实际发展目标的科学、合理的问责纠错机制,制定差异化、动态化的绩效考核目标,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根本参考,
拒绝问责、考评"一刀切"。要坚持公平、客观、透明的问责和考评原则,用制度把"表面漂亮就行""说得过去就好"等的不良风气扼杀在摇篮里。同时,要赏罚分明,以激励为主,体现基层人文关怀。基层工作中要避免矫枉过正,有非原则性失误要采用合理方式引导,让实实在在有作为的干部得到褒奖,让"慢作为、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惩戒,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基层干部敢担当、有作为、真抓实干。
(四)构建科学完备的基层工作监督体系
强化基层工作监督,增强形式主义预警和反馈是阻断形式主义产生,防止基层工作负担大,促进基层治理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从当前基层形式主义问题的整治情况来看,形式主义苗头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千奇百怪"的新表现形式仍然层出不穷,基层减负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因此,基层要在发现问题、强化监督上下狠功夫、用大力气;要贯穿人民立场,形成政府内部、外部多主体协同监督的新体系,不断提升对形式主义、基层工作多乱杂问题的处理能力;要加强常态化工作监督,从审批、执行、总结等多环节进行监督,盯紧乡村振兴、党的建设、民生和谐等重点领域;要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持续推进"第三方评估",冲破"人情网",切实推进基层调查研究,"撒网抓鱼",保证形式主义整治工作、基层减负工作在合理程序内进行;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纪委等重要部门的监督作用,形成相互联动的"内部监督链",自查问题、自行制定整改方案;要自觉接受群众、媒体等社会监督,让基层工作公开透明;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监督工作,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让群众敢讲话、讲真话,在群众监督中广泛收集形式主义问题线索,并以此为依据督察督办。同时,还要实现线上线下联合监管的刚性约束,切实杜绝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
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政府"越减越负"现象透视及破解路径研究
蒲彦鑫张艺恬袁明霞
引言
2018年我国首次提出"基层减负"这一指令,并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2020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再次发布《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真减负、减真负"问题,将基层减负上升为一种系统的国家行为。基层是将上级指挥命令贯彻行使的最直接渠道。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说,基层减负增效能够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然而,基层减负工作虽然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认可,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地方和部门过分追求漂亮数据,导致基层减负形式化;依赖传统工作模式,导致基层减负反复化;放责放权不放资源,导致基层减负碎片化。要促成基层减负的长效发展,必然需要精准发现问题所在,制定相应举措,以此基础行动,促使充分有效地开展基层减负工作。
一、文献综述
基层政府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基层地位,其内涵包括"党政领导、部门管理、属地负责"的基层权责关系[1],由于行政和官僚等级正转变为复杂的公共治理环境[2],权责结构失衡以及总体能力相对薄弱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加大政策执行偏差[3],基层政府作为整个行政体制与社会发展关联最为密切的部分,是行政体制与社会交汇的节点[4]。基层减负旨在减负增效,通过健全考核制度[5],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搭建"物质+服务"的关怀激励机制[6],避免部门要求冲突,阻拦基层干部的随意借调[7],抚慰基层干部因官僚繁文缛节引起的显著的负面情绪反应[8],从而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减法,达到提升工作质量与效果。基层属于"夹心层",处于"上挤下压"境地,既要面对上面的督查考核问责,还要面对群众的各种诉求[9],以及众多部门机关与干部公文往来考评检查,如果干部缺乏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人格,对人民的利益漠然置之,对群众的疾苦冷眼旁观,在工作上官气十足,计较于个人的得失[10],表面上政府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却是空转无行政效用,于国于民皆无实际功效[11]。在此行政文化下,群众会降低对政府的信任[12],干部工作中"走走过场"便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基层减负越减越"负"是因担心未留痕迹被问责的避责执行,一方面,基层减负过程中的问责制可以对乱作为、文山会海
等形式主义进行规制;另一方面,问责失去精准化、科学性,又会导致基层不敢为、被动应对等避责形式主义执行,反而又加重了基层负担,导致基层治理低效[13]。
二、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政府"越减越负"现象成因分析
(一)政策失灵,改革推进不力
基层减负政策作为影响基层减负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获得成效的基础前提,是促进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但目前指导我国基层减负工作的政策却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减负的改革落实。考虑到实施地区与部门的差异,一般政策只会明确大方向、大原则,没有规定具体的办法,需要落实基层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但一旦基层跟进不及时,政策就很容易被"悬空"。在访谈中,被访谈者提到减负"政策给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东西,对于我们就是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它没有一个做法,那我们上级在这方面(政策)也是不到位的话,那可能我们落实就不到位"、"政策比较空"。由此可见基层减负政策内容存在很大的问题,无法起到良好的指导工作的功能,同时在上级与基层工作之间也发生了落实困难的传导,从而导致减负工作成效的不理想。
(二)权责不等,部门沟通不畅
权责不等是指拥有的权力与应有的责任不对等导致无法作为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干扰了基层政府工作者的工作进度,也在很大程度消减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中央指令下达后,任务一层一层向下传递,但其中诸多未解决或未阐明清楚的问题被忽视,最后便都堆积到了基层,基层政府权小、人少、事多,项目任务不堪重负,检查监督应接不暇,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从形式上"完成"上面交办的各项任务,重压之下的基层政府不得不以形式主义"匆忙应对"。访谈中基层工作人员谈及这方面时说"同样的数据他们可能会重复的去让我们去采集,然后他们数据完全就是我们给过的数据,让我们这样重复的去返工",也说明上级总是下达重复指令,增加了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各种指标成为了基层的负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工作人员认为要求报送各类报表、数据、材料较多,从中我们能了解到减少不合理的大量指标要求成为基层减负的重要一环。
(三)形式主义,留痕压力传导
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将工作层层加码,"文山会海"、
工作"留痕"等给基层政府与基层工作人员带来许多没有必要的工作,是导致基层负担大的核心问题,目前基层减负工作中形式主义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文山会海"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为显示对上级布置的工作重视,不少部门通过"文山"对工作层层加码、在"会海"里喊高调式"留痕",使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更助长了"虚落实"、"假落实"的问题。工作部门之间"要求双向发文件,一边要求重点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求必须要有会议记录,要有档案质量,那就肯定需要留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基层减负中进行控制会议总量的工作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会议相比以往更多了,并且仍然存在着对解决实际问题效果不佳的问题,会议"留痕"成为了仅仅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工作,其中不乏工作水分的存在。
三、政策建议
(一)统筹规范督查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议事协调机构高效运行,必要的考核监督机制已成为构建减负体系的重要基石。统筹规范督查考核制度,设置一套科学严密的评估流程,涵盖定计划、列清单及事前审批等步骤,注意控制规模、减少数量、降低频次、缩短时长,精准强化督查工作实效性。明确督查事项,跟进督查、全程督查、精准督查,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将基层治理工作展开的成效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中,强化群众的监督意识,保证群众有效参与监督体制的合法主体地位。
(二)坚持权责一致管理原则
伴随社会治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建立属地管理中的权责对等机制成为深化简政放权的着力点,要规避"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弊端,立足实际情况,将更加灵活的事权、物权和财权赋予基层,为乡镇提供更多的人才、技术、物资支持。规范和优化权责清单制度建设,以制度化举措确立基层和上级政府的权责边界,严格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破除上级部门相互推诿顽疾。同时厘清"条"与"块"的协调联动机制,合力打破基层中"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壁垒,有效加强条块融合,摆脱条块分割结构造成的基层政府有责无权的困境。
(三)运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
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采用统一的行政负担测量方法,以民意调查为基础,开创"打分表"系统。对行政负担进行精准测量,搭建数字监管平台、开辟数字共享端口、创新数字监管场景;对基层治理工作
进行智能化、实时化监测,及时缩减基层冗杂工作流程,监察纠正违规工作行为,精心建设监督信息数据库。针对具体工作事宜、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合理创建并定时解散工作群,杜绝形式工作群的泛滥增多,持续加强对新入职员工、高龄老员工进行办公、沟通软件和线上办公流程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用时短、速度快的便利特征。
基层减负的现实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基于丹寨县的个案分析
丹寨县委党校曹春梅
(2023年)
基层减负是指为防止形式主义"扎根基层",铲除其生存土壤、纯化基层工作风气,通过机制创新为基层实干风气"杀菌除害",为基层干部"宽衣解带",减少基层的负担,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虽然我国机制体制日趋完善,但由于权责不对等、信息不对称、资源供给与工作任务不匹配等问题,基层干部工作仍然任务重、责任多,加班加点仍是常态,无效劳动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基层干部苦不堪言[1]。加上一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脱离群众等"四风"和消极腐败问题的存在,出现片面强调痕迹管理,上级对下级的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文山会海等加重基层负担的现象有所反弹。这些问题和现象需要及时纠正,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密切联系群众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来,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了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基层工作效率,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以运动式治理模式开启"基层减负"新征程[2]。《通知》的出台,使基层减负工作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近些年来,虽然基层减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通知》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甚至有些地方时常还会出现"基层减负,越减越负"的现象,因此,寻求有效之法来破解基层减负迫在眉睫。本论文以丹寨县为研究个案,深入开展对该县"基层减负年"背景下的基层减负现状、现实困境及其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丹寨县"基层减负"政策执行现状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部,总面积940km2,人口17.9万人,辖6个乡镇(4镇、2乡)、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农业园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水、汉等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占89.33%;平均海拔1000m左右,气候独特资源丰富,夏季凉爽,县境内生态完好,风光迷人,森林覆盖率70.68%;2012年,丹寨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丹寨县面向珠三角、背靠大西南,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和厦蓉高速、沪昆高速穿
过县境周边,凯羊高速穿城而过并连通两条高铁和两条高速,交通区位优势尤为明显。
(一)丹寨县"基层减负"政策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后,丹寨县针对困扰基层"四风"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减负年"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作风转变基层减负"三个提升年"专项行动》《加强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出实招、用出真劲,将量化减负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基层减负效果大提升。同时,丹寨县在贯彻落实上级基层减负相关政策基础之上,还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完善政绩评价考核机制等,为基层减负在丹寨县的落实奠定了政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