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78/160页)
铆足"省不彻底不罢休"的真劲,迈好"常警常检、常省常改"的"关键一步","明纪修身"让"干净"一直在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党的纪律意识是长期持续巩固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主动"跨前一步",自我检视、对照整改使真劲,避免自我要求放松,底线丧失,一步步滑向违纪深渊,最后沦为"案中人"。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要主动常警常检,高悬党纪"明镜"、紧握党规"戒尺",时刻对镜反思典型案例,在警钟长鸣、声声回响中,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确是非界限、清楚自律标准,学有所悟、心有所畏,勤对照、常检视,事事通明,不违规破纪、不逾越底线;要自觉常省常改,保持"三省吾身"查不足的定力,常观内心,常思不足,勤弹"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坚持"刀刃向内"严整改,有错必改、有错必纠,即知即改"刮骨疗毒",自我革新祛除病害,校正行为偏差,守住法纪关口,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铆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迈好"常严常廉、常践常成"的"制胜一步","守纪正行"让"担当"一直在线。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党纪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行合一,深入实践,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一切为民的澎湃动力,保持常叩问初心、勤践行使命,让为民服务深走一步,持之以恒、常态常效,避免"一阵风""一场雨",风过则止、雨停地干。为政者,廉洁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严常廉,多问"我是谁",形象"正不正",做到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以实的作风、廉的操守,坚决严守法纪底线,坚持抵制邪气歪风侵蚀,纠治不正之风,以"廉心"守"初心",以"正气"祛"邪气",时时刻刻遵规遵纪,事事处处清白清廉;要常践常成,担使命,抓落实,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正确处理义利、是非等关系,铭记"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之使命,聚焦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拿出真抓的实劲、常抓的韧劲,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将干净、担当体现在谋实绩、做实功、求实效上,用"辛苦指数"换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讲好"人才故事"巧绘全面深化改革"兴景象"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人才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乡村振兴的远大征程上,基层党组织应紧扣"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核心理念,讲好"人才故事",让"新农人"舞动"新春潮",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兴景象"。
"海纳百川"讲好"伯乐相马"故事,聚焦"内"与"外"双向"引",巧绘"凤栖梧桐"兴景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引入"解渴人才",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泉眼",让"源头活水"竞相喷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空间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基层党组织要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打破"唯学历论""唯职称论""唯奖项论",立足本地发展实情,以"不拘一格"的理念建立勾勒"科技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招引"思维导图",构建从"个性化"转向"类型化""结构化"的靶向引才战略,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做到聚焦"引"字做到"向外引"外来人才、外出乡贤,"向内挖"返乡大学生、乡土工匠,让深谙先进管理理念、身怀精湛农业技术、心系人民群众的"新农人",与广袤基层"双向奔赴",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远大蓝图"变成"路线图"和"施工图"。
"整合师资"讲好"春风化雨"故事,聚焦"需"与"供"靶向"育",巧绘"万马奔腾"兴景象。"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想广袤乡村"百花齐放、百业兴旺",要想持续推动乡村人才"枝繁叶茂",基层党组织就要结合乡村产业需求,坚持以系统思维整合运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乡村培育"新农人"。通过引进项目、设立实验室、开办研发机构等方式,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孵化平台、施展舞台,引导能工巧匠产业谋划、技术创新等方面揭榜挂帅;联动相关高校、研究所、知名企业研发部门,聚焦"新农人"的"学习需求""技术需求""应用需求",研发精品课程、全方面搭建地方数字化人才培育基地,还要通过不断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推动智能数字管理的综合运用,实现对乡村农业、水利、交通、文旅等交互信息的智慧管理,为"新农人"搭建成长舞台,确保乡村振兴大业在"多点开花"中"一路繁花"。
"精细服务"讲好"周公吐哺"故事,聚焦"软"与"硬"诚心"留",巧绘"近悦远来"兴景象。"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上,要想让各类人才奔赴基层"山海",基层党组织就要以"科学机制""精细服务"做到以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为愿意奔赴广袤农村的"实践者"们提供温暖的后备保障。要以"人尽其才"的爱才之心,让各类人才得到适配岗位,充分施展才情;不断打通人才晋升通道,让人才"有为"更"有位";要以"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的理念,完善各类扶持政策,通过业务培训、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手段,有效激发他们的干事精气神,以"走新"更"走心"的服务让更多返乡创业大学生、种粮能手、直播带货网红、致富带头人等"三农"领域优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走向前台,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引擎",真正激荡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讲好"深改故事"弄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
7月15日至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会上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现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讲好百年来在我党坚强领导下的奋进故事、持之以恒抓落实的实干故事、念兹在兹无所图的初心故事,深刻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高扬"改革"风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锐意进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远航。
怀一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决心,讲好在我党坚强领导下的奋进故事,凝聚起一心向党的磅礴力量,永葆纯粹不移的政治忠诚。"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建党百年来风起云涌,从战火硝烟中面临生死考验,各方面一穷二白面临极端困境,到今天拥有和平美好幸福生活,全方位繁荣富强气象万千,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有着融入精神血脉的对党忠诚的特质品格,才谱写下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忠诚是每个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从革命理想高于天、英勇奋战的红军战士,到致力于改革创新的拓荒者,再到新时代"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他们无不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忠诚的信仰。走过"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昨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广大党员干部当知来路之不易、知光明之可追,以"万山磅礴看主峰"的政治自觉,始终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捍卫者,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定不移地走好与党同心同德、同行同向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怀一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气,讲好持之以恒抓落实的实干故事,发扬出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砥砺深耕笃行的责任担当。"征程万里风正劲,策马扬鞭再奋蹄。"从"神舟"飞天到"天眼"探空、从墨子"传信"到"嫦娥"奔月、从"复兴"疾驰到"C919"首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开拓精神正引领中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可以看出任何改革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决心勇气,更需要实干苦干。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毛主席要求全党上下要有实干精神,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如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这最好的年代、追梦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挑重担、走在前、作表率,大力发扬"实"字为先、"干"字当头的工作作风,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主动奔赴深化改革发展主战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同时更要在基层一线锻炼中练就硬脊梁、真本领,既坚定斗争意志,又丰富斗争经验,在真抓实干、砥砺笃行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怀一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讲好念兹在兹无所图的初心故事,厚植住我将无我的奉献土壤,坚守改革为民的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百年光辉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风斗雨、闯关夺胜,创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改革事业的主角,人民心声就是改革所向,时代瞬息万变,但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从未改变。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冰,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深刻变革,到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部署的全面推进......一系列举措政策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盼,充分验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一初心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人民至上的理念"置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工作态度,紧盯"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重点民生领域,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确保群众关切"件件有回音、桩桩有着落",坚守改革为民的初心使命,用心用情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篇章。
领悟全会"精神密码"谱写深改"崭新篇章"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了三百多条重要改革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改革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密码",永葆"为民之心"、淬炼"斗争本领"、涵养"改革智慧",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篇""奋斗篇""治理篇"。
领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永葆"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心",在"改革之深、根在民心"中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篇"。"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一头连着"政治",一头连着"人民"。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的发展导向,将"人民至上"作为改革的价值底色和实践成色。"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为民之心",做到群众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以改革的具体行动来回应群众的现实关切,以改革的具体举措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多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人民群众推心置腹地交流,将办公桌搬到基层的广袤天地中,搬到群众的家门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在深入群众调研的过程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破题点,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护、残有所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领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精神,淬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本领",在"踔厉奋发、实干笃行"中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的口号无论喊得多么响亮,如果没有"入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改革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难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真抓实干,从实处着手、以实干开路、用实效说话,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好各项具体措施。"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员干部要淬炼过硬本领,敢接"烫手的山芋"、敢当"热锅上的蚂蚁"、敢啃"最硬的骨头"、敢过险滩、涉深水,敢到改革发展最前沿历练,在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在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中壮筋骨、长才干,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挺起干事创业的"硬脊梁"。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坚定意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面对改革路上的"拦路虎""中梗阻",以实际行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领悟"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涵养"深处种菱浅种稻"的"改革智慧",在"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中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篇"。改革是为了高效治理,是破旧立新,是正确处理好破与立、时与势、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领取其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涵养"改革智慧",掌握改革"方法论",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七个聚焦,把握六大原则,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突破"思想藩篱",攻克"顽瘴痼疾",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国家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不是"一刀切""一锅煮",而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当地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体制机制等,摸清改革的痛点、堵点、短板、弱项,找准改革的切入点、着力点、关键点、落脚点,不断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拿出逢山开路"闯"的精神、敢为人先"创"的劲头、攻坚克难"干"的作风,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系统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实现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慢工出"细活"让基层"车""马"相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近年来,由于事多人少、责大权小、重形轻效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小马拉大车"现象比较突出。如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为改革发展路上的重要问题。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厘清基层职责、建立长效机制,让"车"更轻、让"马"更壮,努力做到"车""马"相适,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