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97/16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183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95分钟

遵守工作纪律,强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慎初意识。工作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推动党的工作和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严明的工作纪律,是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积极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祸患常积于忽微,违反工作纪律之初,可能紧紧源于一次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人浮于事的履职状态、投闲置散的躺平心态,不愿作为、不敢担当。正确履职、担当尽责,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工作纪律的基本要求,把纪律转化为在具体工作中凝神聚力抓落实的具体举措,恪守政治品格和政治本分;另一方面,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工作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推进事业发展。

恪守生活纪律,涵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精神。党的生活纪律是党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涉及党员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关系党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不仅体现在工作学习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坚持在日常微乎其微的小事小节中加强修养、完善自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约束好"八小时外"生活圈,要更加注重家风家教建设,好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础,传递团结友爱、互利互助的良好风尚,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加强道德教育、文化学习、价值观塑造、家庭和谐、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涵养,自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做品行高尚的正派人,把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绘就"绿色底色"让乡村振兴乘"质"跃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从西北沙漠到东海之滨,从高山峡谷到低地平原,绿色发展的理念如春风化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生机。各地应聚焦绿色转型,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抓手,让乡村振兴乘"质"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聚焦"绿色创新力",引领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的新篇章。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各地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各地应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在乡村广泛应用。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各地乡村经济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强化"绿色人才力",厚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新根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绿色技术的支撑,更需要一支懂得绿色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各地应大力培养绿色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教育与培训之中。通过实施"乡村绿色工匠"计划,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培育更多具有绿色发展意识的新型农民。各地还应搭建乡村振兴人才交流平台,推动城乡人才互动流动,打破人才壁垒,促进绿色理念在乡村扎根。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每位乡村人才都能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中发挥出最大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推动"绿色生产力",构建乡村振兴"低碳循环"的新模式。绿色低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应积极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探索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从内蒙古的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过渡机制,到青海的"绿电"变"绿算",各地通过精准降碳和绿色科技的应用,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在乡村落地生根。同时,应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工厂、低碳工厂,打造零碳园区,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生产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绘就乡村振兴"三色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我们需以绿色为底色、金色为亮色、红色为灵魂,?共同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三色图。?

强化党建引领,绘就"红色为民图"。这幅图体现了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注民生问题,?解决群众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同时,?要实现乡村善治,?需要构建和谐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善治新局面。?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矢志不渝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基本题",也是"根本题",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根本作用。要强化党建引领,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新建、联建、调整基层党组织、两新党组织,理顺组织体系,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

壮大基础产业,绘就"金色富民图"。就要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振兴。?这包括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创新经营方式,?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形成品牌文化,?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充实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通过精准聚才、?精确用才、?精心留才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还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等。?同时,?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现代化农业观光等文化产业。?

突出生态宜居,绘就"绿色惠民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暂发展,更不能为了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破坏生态环境。?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利用乡村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体推进"减污、降碳、优生态",让青山绿水常在、旖旎风光常存。

共护诗画万丈湖,同筑百年乡村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逐渐绘就出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振兴三色图。?绿色的生态底色不断夯实,?金色的产业亮色愈发鲜明,?红色的文化灵魂得到传承与弘扬。?每一片田野、?每一个村庄都见证了我们的努力与付出,?也见证着乡村焕发的新活力。?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答好乡村"振兴卷"需要大家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绘好"三色图"基础上,奋力调制出更多颜色,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美丽乡村最绚烂的底色。

进一步全面深改要"强底气、蓄勇气、展锐气"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民之所向做"锚"、守正创新做"帆"、实干担当做"桨",推进"深改号"巍巍巨轮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锚定为民航向,在"民之所向、念兹在兹"中强化改革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人民群众眼中,改革是什么?是看得见的绿色,从荒漠到绿洲、从高能耗到低碳减排,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摸得着的温度,群众在哪里,民生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是买得起的药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把不少救命药的价格"打了下来";是握得住的幸福,通过改革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就业门路、更贴心的养老服务、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向前,民生更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改革才能更有"精度"。要从群众需求中寻找改革思路,聚焦民生问题中的卡点堵点、痛点难点、焦点热点,抓实问题、开实药方、兴利除弊,从而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服务群众的"覆盖面",改革才能更有"广度"。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构建惠及更多群众的服务体系,以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服务群众,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闯关夺隘。

划好实干船桨,在"实干笃行、奋楫争先"中积蓄改革勇气。任何改革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实干和苦干。纵观改革发展历程,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一路的波澜壮阔,一路的动魄惊心,一路的天翻地覆,一路的焕然一新,无不彰显出实干苦干的风采。雄安建设者只争朝夕、稳扎稳打,让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上万名建设者迎疾风、踏巨浪,在珠江口连续奋斗7年,拼来了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车......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凝聚涉险滩的勇气,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理最复杂的线头,实打实、硬碰硬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干出实效,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扬起革新风帆,在"守正创新、勇创新篇"中展示改革锐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坚持守正原则不动摇、推进创新驱动不停步、坚持问题导向不松劲,才能把牢方向、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要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主动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清单"亦是"改革清单",要奔着问题去,紧盯问题改,搞清楚要打破哪些"隐形门",拆除哪些"篱笆墙",搬除哪些"绊脚石",制定方案、久久为功,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来一场"城"与"乡"融合发展的"双向奔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重在包容、创新,乡村振兴重在传承、提升,要把握好"城"与"乡"发展的功能定位,建设和美乡村,加快要素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与"乡"的"双向奔赴",答好城乡融合发展"人民满意"题,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

绘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双向奔赴"加码赋能"。乡村之美,美在经济,更美在"乡音""乡容"。要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充分乡村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等因素,构建农林牧渔齐发展、农文旅相融合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培育农耕研学、森林康养、星空露营等乡村发展新业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改厕等行动,提升乡村环境卫生水平,坚持将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生态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让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也留住浓浓的乡村烟火气。要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支持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经营和服务,引导村民入股乡村生产合作社,开办乡村民宿、家庭农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经济收入。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路径",为双向奔赴"加油鼓劲"。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从村里找答案,也要从城里找答案。要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与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要放宽农村人口落户城市限制,提高户籍迁移、登记便利度,拓宽高素质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途径,通过院校共建、企村结对等方式,探索建设乡村创业指导中心、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在集聚人才、留住人才、赋能人才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制度优势,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引进先进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输血,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新格局",为双向奔赴"精准发力"。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具体发展思路和措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重点保障工作。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乡村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完善乡村道路建设,畅通城乡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要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转移人口等社会保障制度和随迁子女教育权利,加大乡村教育支持力度和资源投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能力,探索开设乡村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对接城市养老服务,提高乡村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连"点"成"线"让乡村振兴更有"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地区要聚焦人才振兴"关键点"、瞄准绿色生态"闪光点"、紧扣文化传承"创新点",直面挑战,着力破解兴农路径不明、环境治理不彻、人才短缺等难题,以系统思维、创新举措,浓墨重彩绘就一幅绚烂乡村振兴图。

聚焦人才振兴"关键点",贯通乡村发展"动力线",打开人才汇聚"新局面"。要深谙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头雁培育"工程,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吸引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强化本土人才培育,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激活"田秀才""土专家"等乡村能人潜力。同时,拓宽人才引进视野,打造"归雁工程",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及成功企业家等返乡创业,将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乡村。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如"导师带徒""项目合作"等,加速人才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此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荣誉表彰、资金奖励及政策倾斜,树立榜样力量,激发全社会关注与支持乡村振兴的热情,共同绘制一幅人才辈出、活力四射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瞄准绿色生态"闪光点",串联乡村环境"风景线",打造宜居宜业"新面貌"。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生态宜居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是民生的福祉。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发展的全过程。要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更加精细化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确保乡村环境干净整洁。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和清新空气。要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的独特魅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地,让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图将在乡村大地上徐徐展开,成为乡村振兴最亮丽的风景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