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三全育人之管理育人)
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三全育人之管理育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包括管理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因而,管理育人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责任,而且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提升管理育人的有效性对于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提高对管理育人的认识、重视管理育人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创新管理育人的方式和机制。
一、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要求
管理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如何围绕立德树人将管理育人渗透至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既要把握高校管理育人的共通性,又要充分结合高校的特殊性,找准实施管理育人的有效路径。
1.高校管理育人的主体要求。随着高校管理架构的逐渐层次化和体系化,管理育人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和体系,管理育人的主体也随之体系化。管理育人的各个主体的工作对象和目标一致,但工作职责范围和方式却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校管理育人的领导力量,居于管理育人的上层。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而高校党委和行政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领导者、规划者、组织管理者以及督促检查者。校级党政领导层则是学校管理育人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人,肩负着管理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在于:民办高校在校级层面的管理机构中增加了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和党委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民办高校管理育人的领导力量更为复杂,所涉及的人员组成更加庞杂,如何在众多利益中寻求最大的均衡更加困难,需要多方协调统一,重视育人工作。二是学校管理育人的主干力量,居于管理育人体系的"一线"。管理育人的主干力量是直接面向学生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他们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与学生联系,是管理育人的直接主体,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些主干力量具体包括学校的学工、教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学院的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院团委书记、辅导员、教学秘书等。三是学校管理育人的辅助力量,居于管理育人的"中层"。管理育人的辅助力量主要是间接与学生事务相关的人事、宣传、财务、保卫、后勤、图书馆等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但不包括一般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从管理育人主体的工作路径和方式而言,管理育人主体一般都是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沟通交流,他们以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工作效果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管理育人主体可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开展育人工作,也可在工作职责范围外主动对接学生班级,通过联系班干部、班主任、班导师等多种途径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管理育人存在管理层级较复杂、管理干部配备不全,管理育人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意识到管理育人体系中的领导力量、主干力量和辅助力量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建设、协调发展,要加强领导力量中管理育人主体对管理育人的重视,用足用好主干力量中管理育人主体的智慧,调动辅助力量中管理育人主体的工作积极性,汇集成民办高校管理育人的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管理育人的水平和实效,有效推动管理育人工作整体效果的提升。
2.高校管理育人的内容要求。高校管理育人是让具有学生管理职能的部门及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中,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管理育人的主体是关键,而管理育人的内容是核心。高校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高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类组织活动。具体而言,高校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这些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是保障高校正常运行的条件。从育人的角度而言,管理育人不同于管人、管钱、管物,是高于一般管理价值层面的管理,其内容也是其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管理育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其重点在于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是高校育人工作所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也是所有高校管理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的教育。由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学校办学条件和资源、管理者的水平等因素,高校在实际开展管理育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管理育人内容的完整性,又要突出重点,还应对象化和分众化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同时兼顾第二层面。高校管理育人主体在工作中要自觉融入和践行管理育人的内容,在工作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影响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在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中,各教育主体要紧紧围绕教育内容发挥各自专长,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突出教书育人功能,教辅单位在管理过程中要突出管理育人功能。
3.高校管理育人的实施要求。高校管理育人是指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因此,高校要明确管理育人的职责目标,为具体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方向。从管理育人的实施路径来看,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有其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方法。一是对高校管理层而言,高校要在宏观管理上落实管理育人工作,在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应当坚持管理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体现高校育人的宗旨和目的。二是对学生直接负责的管理部门及管理者而言,高校要把管理育人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要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热情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大学生,有效提升管理育人实效。三是对提供保障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管理者而言,高校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内各项育人工作和活动中,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及工作作风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价值意蕴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管理育人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协调统一,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1.管理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管理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高校如何把百万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基于高校的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上受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高校的育人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高校要善于汇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合力,在学校整个育人工作中做实做细,进而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管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体系的应有内容。高校育人工作体系强调了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管理育人是高校开展其他各项育人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其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贯穿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始终,并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共同构成了育人工作体系的主体内容。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教书育人是常态,服务育人是辅助,管理育人是引领与组织。管理育人处于高校育人体系的上层,发挥着组织引领和督促推进的作用,实现了组织、引领、规范和定位的功能。因此,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育人工作体系建设工作,就必须抓好管理育人。管理育人处于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中组织领导的地位,这是由高校管理工作的性质、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角色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治理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如果高校管理育人不被重视,或者管理部门及管理者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和水平低下,就会影响高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实效,进而影响高校育人工作体系的整体推进及其实效。
3.管理育人是高校落实育人工作体系的有效途径。高校育人工作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落地生效,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育人是其中重要且有效的抓手之一。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民办高校共764所,其中包括普通本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职(专科)、成人高等学校,有在校生845.74万人。面对如此多且层次结构复杂的高校,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规模,如何有效落实好管理育人工作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育人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民办高校的育人工作体系中,管理育人依旧是短板。一方面,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部分民办高校还处于发展和转型阶段,民办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存在部分制度发展不成熟,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对管理育人认识不深、理解不透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其管理育人的特点与规律,尝试破解民办高校管理育人难题,补齐管理育人短板,发挥管理育人在民办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优先地位,形成以管理育人牵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工作体系,探索符合民办高校特点且行之有效的管理育人途径,提高管理育人水平和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学对象和环境的变化,给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拓展新时代管理育人新路径,可通过提高对管理育人的认识、重视管理育人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创新管理育人的方式和机制等途径加强管理育人,充分发挥管理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作用,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
1.要提高对管理育人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要提高对管理育人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现阶段,高校普遍认识到了教学育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对其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这主要还是源于企业办学和企业化管理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使得高校管理者重管人管物管事,缺乏管理育人的意识和从管理层面主动育人的自觉。在管理育人的实际工作中,除了部分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身处一线的管理人员外,绝大部分高层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都鲜少走进学生,与他们面对面沟通交流。当学校管理部门及管理者都认为管理育人属于直接管理学生的部门的工作,而非自身的工作时,就无法保障管理育人的全员性、全过程性,育人工作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也就难以落实。因此,高校要提高学校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对管理育人的认识。一是高校要从政治站位认识管理育人的重要性,要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高度来认识管理育人的必要性,认识到管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二是高校要从育人工作体系整体性的视角把握管理育人的内涵要求,积极引导管理者将管理育人的意识主动地融入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管理育人的契合点,探索开展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切实推进高校育人工作整体性前进。
2.要重视管理育人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高校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管理育人也是一个整体。高校管理育人的主体、内容和途径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校育人体系,其中各个要素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然而,在现实育人工作中还存在着部分高校管理育人的各个主体之间、各环节之间割裂,各个主体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育人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效果没有得到整体提升。因此,高校要重视管理育人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树立系统性管理育人的理念,才可能产生整体协同协调的管理育人行动,才可能取得良好的管理育人效果。一是高校在管理育人主体上要构建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一线管理人员统一协调的"育人共同体",他们按照各自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相互补位。二是高校在管理育人的内容上要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各部分相互衔接,在管理举措上要相互支撑,避免制度性冲突和措施脱离现实的现象。三是高校在管理育人的资源利用上,要对学校宏观管理资源、部门管理资源、管理条件、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进行有效整合和整体调控,聚焦管理育人的目标任务,形成高校管理育人的合力。
3.要创新管理育人的方式和机制。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群体,其选择性、差异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这对高校的管理育人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例如,现阶段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隔断了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同大学生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使得管理者与大学生逐渐变得陌生和遥远,而那些原本与大学生接触并不多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几乎完全脱离了大学生,管理育人的功能被弱化。因此,高校需要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拓展渠道,创新管理育人的方式方法。一是高校要将管理人员的工作前置,将其主动嵌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管理人员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联系班级学生,主动担任兼职辅导员、班导师、社团组织的指导老师,及时参加学生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实现管理育人功能。二是高校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拓展网络管理育人的新空间新阵地,探索网络平台管理育人的新方式新途径。三是高校要建立健全管理育人的工作机制。管理育人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管理部门明确的职责要求和管理人员较高的思想觉悟是高校保障管理育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例如,建立高校管理育人的制度规定,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每年应承担直接或间接联系班级学生的任务要求;建立管理育人奖惩的制度,对管理育人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年度考核中给予政策倾斜,对未开展相关工作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以此激励更多管理人员参与到管理育人工作中。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