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
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一重要论述传递的深切勉励和殷殷嘱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一代代奋斗青年的薪火相传,深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内涵特征,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助力他们成长成才,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奋斗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关系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推进,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彰显。
1.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离不开奋斗精神的强大支撑,奋斗精神是中华儿女挺过一次次艰难坎坷的法宝,是激励中国人民在征服与改造自然、抵御强敌入侵、直面困难和险境、担当历史重任时敢于斗争、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动力源泉。"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亡国灭种、生灵涂炭的危难之际,革命先辈带领中国人民共抗外敌,用鲜血淬炼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熔铸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实践中锤炼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顽强精神和刚毅作风,中华民族攻克无数困难,创造辉煌奇迹,奋斗精神如火炬一般代代相传,照亮我们的光明征途和灿烂未来。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鲜明镌刻在中国人民伟大实践历程中,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余年奋斗史中赓续奋斗精神基因、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引导青年深刻认识我们党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伟大实践,显得尤为急迫重要。
2.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本质要求。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并非一蹴而就、一路坦途。"行百里者半九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每个阶段,各种矛盾冲突交织一起、始终存在,而矛盾即动力,化解矛盾即意味着勇于奋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青年一代要深知"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要传承勤劳苦干精神,共克艰难险阻、共斩荆棘波涛,奋力参与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宏伟蓝图。
3.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里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劳动,是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劳动生产实践看作是人的类本质,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在劳动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创造性,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命价值才得以彰显。同时,人在用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一个自由个体全面自主发展的表现形式,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使人变得高尚,让人获得幸福。"人不是光靠大米活着的",强调的就是在低层次的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对高层次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奋斗的人生才能彰显生命价值的高度、深度、广度。新时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要超越动物本能满足层面,用劳动创造价值、造福社会,在为人民为社会为人类的奉献中体悟生命真谛。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赋予奋斗精神以新的鲜明内涵,应根据时代要求、民族命运、青春特点等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内涵。
1.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时代的责任也赋予青年。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其责任与使命,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不尽相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代爱国青年肩负救国大业,在浴血奋战中探索救亡图存大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代热血青年肩负兴国大业,在"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重建美好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代先进青年"摸着石头过河",肩负富国大业,创造我国改革发展伟大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有志青年要啃"最难啃的硬骨头",肩负强国大业,勇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这项使命光荣而又艰巨,而正因艰巨而显得伟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勇挑重担、积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半途而废。"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新时代有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青年。作为强国一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增强使命自觉,主动摆脱"佛系""躺平"的思想羁绊,主动面向人民需求的最前沿,主动面向社会实践的主战场,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潮头,把个人奋斗与民族振兴有机结合、同向发展,以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回答好新时代交予大学生的使命课题。
2.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抚今追昔,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都是顽强拼搏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争先创优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自觉追求,"摸鱼""划水""躺平"终究会淹没在奋斗者们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中。处于奋斗关键期的大学生应当在学习中把握大好青春时光,干就干出彩,干到最前列,争当一流拔尖人才,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勇攀科技高峰,克服各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大挑战,为提升国家发展硬实力分忧解难。总之,发扬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需要大学生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压倒的决心,劈波斩浪、攻坚拔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创造人生新奇迹。
3.艰苦朴素的节俭精神。成由俭,败由奢。节俭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当下少数大学生把奢靡享乐、挥霍无度、攀比阔气作为人生信条,造成庸俗恶俗低俗,华而不实和浮夸的不良风气。大学生应在思想上把这种从错误消极的外在比较扭转为正确积极的内在自立,在行动上把节俭的关注点、落脚点聚焦在了解人民、融入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事业上来,把资源真正用到利国惠民上来。以俭修身、以俭养德、以俭兴业是实现大学生精神内守和精神自足的重要途径,这个过程是从社会长久发展的基点出发,促使大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净化升华,使自身精神世界更趋完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学习上勤劳奋进、刻苦深耕、戒骄戒躁;在生活上摒弃骄娇、用之有节、反对铺张;在工作上勤勉工作、节约资源、多办实事,牢记"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
4.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由胜利走向胜利的鲜明底色和重要精神特质。回首革命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绝处逢生击败世界强敌,与老一辈革命先烈以钢少气多的大无畏气概,奋勇拼杀、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毛泽东同志曾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牺牲和壮志从来都是相伴而生,正因为有壮志,共产党人才不怕流血牺牲,才能不断砥砺前行,百余年来创造诸多彪炳史册的伟业。青年大学生要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在物质奉献和精神奉献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四个方面紧密相连、内在贯通,形成有机整体,担当精神关诸奋斗的责任使命,拼搏精神关诸奋斗的勇气气概,节俭精神关诸奋斗的动机旨归,奉献精神关诸奋斗的价值取向。这几个方面的内涵仍会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拓展,也需要在与精神培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深化。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探索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把握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文化素养、理想信念、榜样力量、实践体验等多方面下功夫,让奋斗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1.传承中华文化,激活奋斗之基因。中华文化是奋斗精神根植的沃土。奋斗精神从自发到自觉,从意识到行动,除了通过持之以恒加强奋斗精神的教育引导还需要重视潜移默化的熏陶。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必须立足中华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中语言文字、国学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哲学智慧的奋斗精华。根据新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发展需要,对教学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方法选择、载体选择等要有所区别,搭建独具中国元素和文化特色的教学基地和育人平台。根据大学生审美偏好和社会流行趋势,利用大数据算法,孵化一批人机互动的文化教育产品,将MG动画、手绘图、水墨淡彩等融为一体,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典籍名著"火起来",对如何展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奋斗精神进行多方面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增强奋斗精神的话语解释能力。另外,要强化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发挥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心灵塑造的隐性教育作用,特别在引导寝室文化、网络文化、节日文化、消费文化、朋辈社交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中华文化中的奋斗精神与校训、校风、校歌、校史等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宣传栏、招贴画、校园景观等宣扬奋斗精神,使大学生获得奋斗精神的无形润泽,引导其善学善用、勤学勤用,让弘扬奋斗精神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2.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奋斗之情怀。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没有理想的奋斗是盲目的。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也唯有以科学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才能把握历史主动,凝聚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顺利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高校要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契机,通过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动态化、可视化、场景化、科技化,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开展案例式、议题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促使大学生深入学习最新理论,激发其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走出"小我"、追求"大我",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行,为国家民族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3.重视典型引路,营造奋斗之风尚。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名榜样就是一个火炬。奋斗精神在榜样的言行举止、品格精神中得以显化、具化。在工厂车间,青年工人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让"中国制造"走出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精耕细作,为土地增产增效,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祖国边陲,青年军人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发出"边疆有我,祖国安宁"的时代强音。他们个人鲜活的奋斗梦想汇聚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宏大叙事,这都是奋斗精神的鲜活载体。因此,可以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偏好、道德诉求、价值倾向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英模人物进行宣传和弘扬,引领社会风尚,有效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新科技打造线上数字时代楷模展馆,为观众提供生动的全息影像,营造"亲临其境"之感,使奋斗精神变得可视、可听、可触、可亲、可信,可学,发挥榜样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坚持实践锻炼,谱写奋斗之人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历经一个多月辗转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写就《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广为传颂的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扎根中国人民和中国大地,沉到基层和群众中做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带领村民办沼气、打磨坊、打坝淤地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生动教材。新时代大学生要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与时代奋进的目标结合起来。为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奋斗精神培育活动,充分运用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遗址遗迹、教育科技馆展览馆等生动载体,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纪念活动、仪式典礼活动的契机,开展集引领性、教化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实践活动,以信息化、触屏化的方式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总之,奋斗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要落实于现实、落实于实践。奋斗实践锻炼的引导是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关键要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实践才为国家所需要,怎样的实践才能真正起到利国利民的效果。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要努力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把学习任务完成好,把生活安顿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