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96/138页)
蘸一抹"星光璀璨映夜空"的"蓝色",绘就一幅"文脉相承"的乡村振兴"文化图"。蓝色,既是宁静致远的象征,也是文化智慧的无垠海洋。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各级党组织应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与引领者,深入挖掘乡村独有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人文故事,通过修复古村落、保护古建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让乡村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让乡愁记忆有处安放。同时,积极搭建乡村文化交流平台,如建立乡村文化礼堂作为村民精神寄托的殿堂,开设图书室、农民文化大院,让书香与智慧浸润心田,点亮农民群众的精神灯塔。此外,要鼓励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通过举办农民书画展展现乡土风情,举行乡村音乐会传唱田园牧歌,开展农耕文化节体验农耕文化,让文化活动成为农民群众自我表达、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以文化为媒介,凝聚人心,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绘制一幅幅文化繁荣、文明和谐、幸福美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洒一抹"共绘蓝图同筑梦"的"绿色",绘就一幅"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治理图"。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唯有携手并进,方能共创辉煌。各级党组织作为领航者,应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通过创新设立"村民议事会",让村民的声音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与创造力;同时,强化"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法治建设上,不仅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更要注重法律服务的普及,确保每位村民在权益受损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此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营造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成为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共同绘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新图景。
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常淬火""百炼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长远意义,"收官"不"收场"、"完结"不"终结",常淬"党纪之火",百炼"成才之钢",为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常淬"理论学习之火",勤学善思、常悟常进,让党性修养百炼成钢。学贵有恒,勤勉则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过了三次修改,不断把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以法纪的形式固定下来。党规党纪在不断丰富完善,相关的理论学习也必须及时跟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纪学习教育作为"终身课""必修课",下"滴水之功"、铆"磨杵之劲",以"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态度,确保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不缺位、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不缺席,用学习时间的"量变"催化理论成果的"质变"。要将新修订的《条例》作为"枕边书""案头卷",花时间、找机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读书百遍"的过程中让"其义自见",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懂弄通党的纪律规定,以过硬的理论素养不断强化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坚定。
常淬"修身正己之火",明规明纪、常修常省,让廉洁自律百炼成钢。内自省而不惭兮,操愈坚而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众多的警示教育案例表明,如果党员干部置党规党纪于不顾,宽于律己、自我松懈,放弃自我革命、自我反省,就容易思想走偏、行为越矩,走上不归路、堕入无尽渊。党规党纪于党员干部而言,既是行为举止的"紧箍咒",更是干事创业的"护身符"。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积极对照党规党纪,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及时发现廉政风险点、思想"遗漏点"、精神"病灶点",既对症下药、又猛药去疴,既刀刃向内、又刮骨疗伤,一体化推进"挖根源、祛病灶、保健康"。要常态化做好警示教育,注重剖析典型案例,在他人的"歧途"中知正途、"悔悟"中知醒悟、"惋惜"中知珍惜,用反面典型校准清正廉洁的"基准线"、拉起行为举止的"警戒线"、筑牢廉洁从政的"高压线",用修身正己的持续度时刻保持自身忠诚度、干净度。
常淬"实干担当之火",善作善为、常做常成,让初心使命百炼成钢。为学之实,贵在践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党纪学习教育虽是以"学习"作为主要流程,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党员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为民服务。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有几分落实、几分实干、几分惠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过程中明确价值取向,树立践行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始终站稳站牢人民立场。要总结党纪学习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工作职能职责,做好经验做法的转化运用工作,创造更多满足群众实际需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好措施、实措施,打造更多类似老旧小区改造、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蘸墨"甘肃之行"书写红色文旅结合新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麦积山石窟,沿着栈道仔细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画,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红色基因,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身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甘肃之行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书写红色文旅结合新篇章。
讲好罗荣桓的守护故事,让不朽精神一系相承,传颂红色的丰功伟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的"活字典"。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位于衡东县荣桓镇的罗荣桓故居纪念馆,里面的部署陈列记载着罗荣桓元帅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毛泽东同志曾用十句话概括罗荣桓的品格: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在处理家庭生活及教育子女问题上,罗荣桓同样起到表率作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身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用心讲好"立胆义为昭千古"的守护故事,透过罗荣桓元帅的奋斗往事,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年代的艰辛与不易,真正做到循历史印迹"追光而行",让不朽精神一系相承,传颂红色丰功伟烈,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讲好夏明翰的传承故事,让英雄史诗代代相传,镌刻红色的精神丰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位于衡阳县洪市镇的夏明翰故居,封存着夏明翰写给母亲、妻子和大姐的3封家书。在行刑的前一晚,夏明翰用敌人给他写自白书的半截铅笔给家人留下了3封绝笔。寥寥数百字的诀别书力透纸背,一个纵有千般不舍却视死如归的革命先驱形象跃然纸上。三封家书,夏家一门五烈士,里面浓缩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有着英雄先烈的情怀与担当。身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用心讲好"薪火承传初愿遂"的传承故事,在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宣传、开放和利用文章,让夏明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化作精神的丰碑,激励着后人接续奋斗。
讲好湘南学联的发展故事,让革命故事落地生根,铸就红色的璀璨篇章。古韵悠长代代传,诗章流淌赋新颜。位于衡阳市珠晖区的湘南学联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学运纪念馆,陈列了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湘南学生运动和毛泽东在衡阳建立党团组织及湘南学生投身革命的史实,它深度挖掘区域红色资源,推出多种红色研学游品牌项目,"红色旅游+"--湘南学联旧址初心文化园案例,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目前,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30万人次以上,无数学子来到这里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声。身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用心讲好"出新意于传统之中"的发展故事,通过现代科技、多元形式、丰富演绎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火起来",让红色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代代相传。
执"生态之笔"绘写美丽中国"水墨丹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国家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九万里风鹏正举,新时代绿意葱茏。"作为新时代"绘绿者",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聚焦生态保护、事事立足民生福祉、处处弘扬绿色风尚,执"生态之笔"起笔、运笔、落笔,绘写美丽中国"水墨丹青"。
时时聚焦生态保护,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中起笔,绘写"秀美图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永恒之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以思想意识"高度"保证尊重自然"力度",深刻领悟"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哲理,汲取"兼乎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智慧,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捋明白、学通透、厘清楚",时刻"心中有数、肩上有责、脚下有力"。小我之辉,亦可映日。要构建以点带面、全民共行的"护绿"格局,以自身为"媒介点"让守护生态的"正能量"传递到每个角落、沁润千万人心田,在走家串巷、志愿服务、院坝大会中"心勤身勤嘴勤",真正铺就"人人绘绿,人人享绿"的生态底色。
事事立足民生福祉,在碧水青天、风和日丽中运笔,绘写"为民图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碧水、青天、和风、白云"不是一人之愿,而是全民之梦。要置顶"人民",树牢"环境就是民生"的为民观念,厚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为民情怀,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忧所虑"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四下基层"把人民群众在环保政策、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中的"诉求、需求、渴求"弄清楚。还要在护"绿"上见行动、出真章,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打好环境综合治理的"翻身仗"和生态修复治理的"争先仗",让碧水青天露笑颜、湖海山川焕新光、满目苍翠映眼帘,绘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生态画卷"。
处处弘扬绿色风尚,在和谐共生、长久循环中落笔,绘写"和谐图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守护绿水青山就是挖掘金山银山。要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转型升级上做好"加法"、能耗减排上做好"减法",在能源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环保技术创新中聚焦"双碳目标"出成效、亮佳绩,切实增厚可持续发展"绿色家底"。同时从节约资源、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身边小事做起,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人、处处、事事、时时"皆可为中推动"零碳"新风尚聚人心、成风气,让"护绿"情怀的"点滴涓流"汇聚成绿韵盈波的"万古长河"。
致敬王振义:干一行专一行一生只做一件事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崇高称号。作为医学泰斗的他,一生贡献在医学事业上,在人生百岁之际,却认为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应当向王振义院士致敬,学习他那"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崇高精神,接续在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靓丽人生答卷。
致敬他那"择一事终一生"的如磐初心,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中擦亮强国有我的忠诚底色。王振义院士曾说,从穿上白大褂第一天起,他就真心喜欢这个职业,喜欢为病人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类"成为他一生坚守的誓言,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动奔赴华东血防前线,守护战士们的安康,荣立了三等功;后来,他又赶赴朝鲜参战,巧识肺吸虫病,救战士于危难中。党员姓党,为党工作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当向王振义院士那"择一事终一生"的如磐初心致敬,始终怀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主动将个人理想投身于国家发展中,不断增强民族复兴、强国有我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涵养忠诚干净的政治品质。
致敬他那"千万锤成一器"的坚定恒心,在"挑重担、攻难关、打硬仗"中擦亮担当有我的奋斗本色。从医的路上,面对挫折,王振义院士没有半点退步。1959年,王振义院士第一次以医生的身份"遭遇"白血病,看到病人们饱受疾病折磨,他曾多次被这种无助感淹没。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经常泡在图书馆、档案室翻阅资料。经历数年苦心探索,他和团队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法,终于让这种最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给更多家庭点亮了心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当向王振义院士那"千万锤成一器"的坚定恒心致敬,继续发扬不畏改革中的艰难险阻、不惧爬坡上坎中的山高坡陡、不怕前行中的风浪拍打的攻坚克难精神,时刻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执着,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注入澎湃奋进动能。
致敬他那"干一行专一行"的不变决心,在"勤思考、重实干、行善举"中擦亮奉献有我的为民成色。从医执教75年来,王振义院士对于党和国家没有提过任何个人要求,而是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更多业绩。在汶川地震期间,他积极筹备捐款,后来,还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百万元奖金全数捐赠给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使得65位受助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同时,在他的精心帮带下,培养出了33名硕士、22名博士,留下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党员干部当向王振义院士那"干一行专一行"的不变决心致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行动的哨声,积极带头当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干家、奉献者,在多行为民之举、大兴利民之事中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持续刷新。
致敬杨士莪:循"光"踏"步"奋进复兴征程
近日,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杰出科学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同志为我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杨士莪同志为榜样,循着"楷模荣光",走好走稳走实新时代的忠诚之路、拼搏之路、为民之路,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振奋的斗志、更坚定的行动,推动复兴中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