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94/138页)
读懂"人生万事须自为"的"有我"担当,挺硬而出、不懈奋斗,以勇毅赓续朗朗强国志。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中国水声科技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年过花甲带队开启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向深海跨越的第一步;88岁高龄依旧亲赴一线,克服恶劣环境坚持海上实验......几十年来,杨士莪带领团队开创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研制、中国首个针对低噪声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等多个"第一"的壮举,完美诠释了何为"人生万事须自为"的实干担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果敢坚毅。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杨士莪"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弘扬上下求索、攻坚克难的优良品质,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主动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攻坚克难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中锤炼作风、磨砺党性、提高本领,在解决一个个难题、攻克一个个难关中持续打磨推动发展的"真本领"、不断练就开拓创新的"精功夫"、始终挺起担当作为的"硬脊梁",用舍我其谁的信念、时不我待的紧迫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读懂"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忘我"境界,淡泊名利、勤勉务实,以奉献落实殷殷报国行。"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杨士莪院士在91岁高龄时仍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传道受业解惑,被尊称为"一站到底院士";他将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紧密结合,引导教育学生在研究上"站得住"、人生上"站得直";他把"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作为座右铭,秉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理念,为我国水声工程事业发展壮大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用一生践行奉献精神......"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斯人已逝,但其开创的水声事业和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犹如茫茫大海上高耸的灯塔,指引着济济后来者,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杨士莪同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品格,在岗位上忘我付出、倾情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回报,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做到"负责争于人先、谋利退居人后";要勤勉务实,学会"自找苦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知其难为而为之"的苦干实干扎根"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论文写在边疆戈壁、田间地头,将汗水挥洒在基层一线,用个人的"奉献值"拉高事业的"成效值"、报国的"行动值"与人民的"幸福值",做到"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感悟"甘肃足迹"中的"为民之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甘肃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听取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时指出,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道尽我们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足迹",从中感悟"人民"二字背后的千钧分量,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为民篇章"。
感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滚烫初心,时时厚植爱民之情,在"躬身为民"中拉近干群关系。"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甘肃定西考察调研,了解到陇中百姓饮用水是一大问题,语重心长地叮嘱当地负责同志:"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十一载弹指一挥间,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陇中地区,如今已是汩汩清水奔流,甘甜的洮河水惠及近600万群众。新的赶考之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主动当好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要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强烈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感悟"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恒心,事事扛实为民之责,在"担当落实"中回应民情关切。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每次到地方考察,总会深入到群众当中,知晓民情、体察民意、嘘寒问暖,诚如总书记所说,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厚植"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自觉把"国之大者"作为"责之重者"、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解难题。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大力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声、体民意,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之姿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感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决心,处处善谋利民之举,在"挺膺实干"中增进民生福祉。"心之所系,行之所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迈步新征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需求日益增加,唯有真抓实干,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既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孺子牛",又要做好解决群众问题的"战斗员",真正做到心为民想、利为民谋、身为民行。要积极发扬"钉钉子"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久久为功,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赓续黄河情怀续写幸福生活入画来的黄河故事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华民族自黄河起源,沁润了千年时光、也沉淀了文化富矿,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赓续"黄河情怀",用心续写"黄河故事",真正带着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让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唱得更动人、更昂扬。
赓续"唱遍中华壮志酬"的文化情怀,昂扬自信风貌,续写"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黄河故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从地理上横贯中国大地、滋养了万物生长,也在文化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韵和品格。从大禹治水、筑堤修坝的奋斗精神,到仰韶遗址、鲁国古城等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从半坡文化、磁山文化,到粗犷豪放的黄河号子......黄河文明是一座精神宝库,是一本愈读愈沉浸的历史故事书。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唱遍中华壮志酬"的文化情怀,用心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主动站上更广阔的舞台为世人讲好悠悠往事,昂扬自信风貌,从而唤醒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真正以合力守护好大美黄河,在新时代续写"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黄河故事。
赓续"青山簇簇水中生"的自然情怀,肩挑使命担当,续写"依旧青山绿水多"的黄河故事。锦绣山河、一步一景,从辽阔高远的塞上风光到旖旎婉约的小镇风情,从白云黑土的豪迈气势到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更为最灵动、最斑斓、最澄澈的自然风光而沉醉。述往思来,从昔日黄河"百害无一利"的洪涝灾害,到今朝碧波荡漾、鱼鸟成群的幸福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代党员和群众的接棒奋斗下,黄河安澜这一夙愿变成现实。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青山簇簇水中生"的自然情怀,主动肩挑使命担当,争做生态保护的坚定奋斗者、示范者,把保护黄河流域等重要思想与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并驰而不息做好流域监控、水患治理、污染防治等工作,真正让黄河亮出生态颜值、释放生态价值,续写"依旧青山绿水多"的黄河故事。
赓续"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吹响奋斗号角,续写"幸福生活入画来"的黄河故事。"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回眸过去,从让沿线居民叫苦不迭的水患问题,到如今花开似锦、生态长廊的宜居环境,从泥沙洗过的贫瘠土壤到致富果实累累的肥沃黄土地,从看不到价值、望不到未来的艰辛来路,到如今产业成群、经济春潮处处涌动的生机活力,我们始终走在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的阳光大道上。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坚持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奋力吹响奋斗冲锋号角,在加强区域合作、跨越交流、跨界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绿色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变革等助力事业发展,努力建设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家园,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续写"幸福生活入画来"的黄河故事。
聚焦"三微"让党纪学习教育以"小"见"大"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已收官,但党的纪律建设却永无止境。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微声音""微气象""微尺度",通过"小交流"贯通"大党纪",以"小案例"诠释"大纪律",用"小反馈"反映"大成效",让党纪学习教育在细微处见真章,持续强化纪律意识,确保党的纪律建设常抓不懈,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聚焦倾听党员"微声音",以"小交流"贯通"大党纪",在"问需于党"中铺设党纪学习教育的"连心桥"。党纪学习教育,如同党内生活的清泉,需渗透至每一个党组织,滋润每一位党员的心田。各级党组织要以更为谦逊的态度,深入党员之中,开展"小交流",让党纪的严明与党员的自觉在党小组讨论、支部活动中交融。要在坦诚相见的氛围下,细听党员对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刻理解与真诚期待,从他们平实的话语中捕捉党性修养的提升与党内风气的净化。要将党员的关切与困惑作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的导航灯,用党员易于接受、乐于倾听的方式,将严肃的党纪条规转化为贴近党员实际的生动案例,让党纪学习教育如细雨润物般滋养党性,成为党员日常学习中的热议话题,激发他们遵守党纪、维护党风的自觉行动。
聚焦捕捉党风"微气象",以"小案例"诠释"大纪律",在"问廉于党"中展现党纪学习教育的"实践篇"。党纪学习教育的生命力,蕴含于党员行为的细微改善之中。各级党组织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会议室里的纪律严明到工作岗位上的廉洁自律,从党员干部的以身作则到普通党员的自觉遵循,这些"微气象"无一不是党纪学习教育在党内深入人心、成效显著的标志。要成为案例的搜集者与分享者,用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小案例",勾勒出党纪严明的"大轮廓",让党员在身边就能感受到纪律的力量,体会到党纪学习教育带来的行为变化。同时,要拓宽党内监督的渠道,共同绘就党纪学习教育在党内实践的绚丽画卷,让每一细微之处都彰显着纪律严明、党风清正的光辉。
聚焦衡量认同"微尺度",以"小反馈"反映"大成效",在"问效于党"中检验党纪学习教育的"实绩簿"。党纪学习教育的最终成效,其检验标准在于党员的内心认同与行为改变。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建立一套细致的"微尺度"评估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问卷、党内论坛反馈等,广泛收集并精确分析党员对党纪学习教育成效的直接感受与评价。面对党员的每一条反馈与建议,要视为珍贵的资源,及时回应、有效调整,将"党员是否认同、是否践行"作为党纪学习教育工作的根本尺度,让党纪学习教育不仅成为党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党员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与光荣的责任。
全面深化改革要"固根、向阳、展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响应号召,"筑牢根本"以明确前进方向、"向阳生长"以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展叶"以培育前进动力,助力全面深化改革这棵"巨树"愈发"生机勃勃"。
"风雨如磐不动摇",举旗定向、矢志不渝,"筑牢根本"让"深改巨树"始终"笔直挺拔"。"筑牢根本"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决定》提到,"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发展变化必然会导致不平衡,这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如此才能推动和保证不断健全已有制度,在新领域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推动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朝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前进。同时,广大党员干部也应当积极响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执行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始终保持与党同频共振,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
"一枝一叶总关情",念兹在兹、为民造福,"向阳生长"让"深改巨树"永远"苍翠茂盛"。"向阳生长"就是常怀为民之心、常做为民之事,《决定》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放在了重要位置,"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我们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在经济体制、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与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部署谋划,同时更明确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考虑长远且目标明确的规划,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都是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领悟"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核心内涵,关注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站稳"一切为了人民"的鲜明立场。
"天工人巧日争新",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奋发展叶"让"深改巨树"持续"新绿勃发"。"奋发展叶"就是踔厉奋发、勇于创新、培育新"叶",《决定》提到,要"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前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培育了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也要在思想上突破固有落后观念的束缚,敢于进"深水区"、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面对复杂问题要敢于冲在第一线,以"新思想"为引领,将创新工作方法应用到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国际上,创新能够帮助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最终"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