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研修培训班心得体会
参加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研修培训班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X年X月底在X大学举办的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亲身体验到X大学这所闻名世界的百年高校厚重的底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先后听取了国学智慧、互联网+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等专题授课并参加了培训班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课堂上,各位专家教授以他们的亲身经历,通过很多通俗的例子,讲述了许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这些典型的事例有发生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也有内地经济欠发达甚至是后发展的边远民族地区,常常是让我这颗离开正式课堂有近20年之久的脑袋"游离"在"主题之外"。我总在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这些地方为什么总能在"被动"的局面找到出路转化为"主动"?这些地方为什么总能"突破"政策的限制和束缚?这些地方哪里来或者说有些什么人给他们出那么多的"鬼点子"?人家曾经使用的行之见效的发展模式、办法在客观环境、地方实际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到我们这个地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为什么人家的这些方式方法、措施点子我们都曾经想到过,但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像人家一样用好用活?
在历经4天的培训之后,在聆听5个专题每个主讲教授无不例外地提出XX市各个镇发展案例之后,在看到每个主讲教授所担任的各个地方发展顾问职务之后,我似乎找到了自己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人才。与教授们讲到的那些成功案例相比,就上述几个问题而言,我们的发展在"人才"这个极其重要的资源上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是在发展过程有很多"能人"支撑。给我们授课的5个教授中,有3个教授都在上到X省下到X市的某个部门有过任职或担任高级顾问,不难看出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肯定有很多高校教授、学者为地方决策者担任高级顾问,肯定有很多研究机构为地方决策者出谋划策,他们得益于其庞大的智囊团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撑,让这些地方的决策者们能够在"被动"的局面找到出路。而我们没有这样的智囊团。
二是专家、教授、学者、研究员们对自己研究方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能够"突破"一些政策的限制和束缚,他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鬼点子"。地方的决策者又能够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允许和鼓励"鬼点子"得以实施。而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敢于"突破"政策限制和束缚,对"鬼点子"的宽容度不够。
三是任何好的"点子"在实施过程中会牵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一环扣一环。专家、教授、学者、研究员们的知识是全面的、系统的,他们具有有效实施和驾驭好"点子"的能力。而我们平时工作中也不泛有好的"点子",但这些"点子"往往是短期培训或在某篇新闻、某种介绍文章中得到的灵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没有得到全面更新、既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拿来主义。
基于这些问题和区别,在发展滞后的边远地区,应该注重人才建设:
(一)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更需要"智囊团"。在《互联网+与互联网发展趋势》专题课上,X教授讲到"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当今的世界,万物都在PK环境识别的能力,都在识别生存之道、避免灭亡之险"。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聚焦和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可以弥补许多区位上的不足。一些发达地区和强大企业通过奖房、奖车、奖级职待遇等措施引进高尖端人才经常见诸报端表现出对人才引进的重视,欠发达、后发展的地方应更加不遗余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是要建立完善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机制,要打破常规,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吸引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到舍弃孩子套住狼。只有筑出好巢才能避免"孔雀东南飞"甚至可以引诱"孔雀西北飞"。二是要通过聘请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担任顾问等方式,组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智囊团开展各种调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意见建议,积极出谋划策。
(二)人才需要系统全面地深造并因材而用。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哲学原理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很多人都或多少或少地掌握和了解一些经济学原理但不是人人都是经济学家,因为我们常人所掌握的原理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一是人才需要系统、全面地深造才能成材。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25岁左右基本定型,在没有通过系统全面的训练或没有遇到重大的变故的情况下很难改变。应选择一部分有理想、有抱负、愿学习、学好习的青年,通过签订协议,采取带薪读书的方式到高等原校去深造,经常性地安排到经济发展地区去挂职任职。带薪深造和外出挂职任职应具有半年一年甚至两三年,以此解决短期的培训经常出现"上课听了激动、下课聊了心动、回到单位后不动"问题。二是人才需要在合适的岗位方能起效。有人说:把爱因斯坦放在田间地头他什么都做不成。人才只有在适合其特长的岗位才能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在使用人才过程中,要摒弃一些贯例,根据个人特长将人才放在其最适合其特长、最能发挥其能力的地方。比如适合潜心搞政策研究的不要放在协调沟通工作多的岗位、具有某种业务特长的不一定非得要放到基层做群众工作的岗位历练等等。
(三)允许和鼓励具有"鬼点子"的人才。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策略》两个专题课上,X教授、X教授都讲到了X市各镇建设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一些边远地区成功崛起的案例:有在只有75米高的X打造5A景点的、有在除了青蛙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打造"青蛙文化"发展旅游的、有把因贫困无法拆迁遗留村落打造为"千年古镇"的,还有"躺在坑上看星星"等旅游品牌打造。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遇到起步维艰、征地困难、群众不配合、与当前一些政策不符等一系列难题,但都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使之迎刃而解。这些鲜活的案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其原来的平凡,但这些地区硬是能充分利用极其平凡的资源"拉扯"出极不平凡的成果。这其中就需要具有"鬼点子"的人才。这些具有"鬼点子"的人才其实具有对事物的把控能力,他们心怀大志,想干事、愿干事、想干好事,会在一些错综复杂的局面下突破常规和政策限制,绞尽脑汁找点子、出主意。当前,这些点子可能在某个细节上与一些规则不符,存在"打擦边球"。常常规规做事干不出什么优异的成绩。在对待这类问题时,决策者应适当允许其"打着左灯往右转",只要不违反大政方针、只要不是牺牲长远解决眼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总之,此次参加在X大学举办的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收获不小,感受颇深,从中以加强人才建设促进地方发展的问题随感而发,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