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39篇(第11/30页)
循迹"荆楚足迹"续写绵绵不绝的"时代注脚"
11月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奋楫扬帆赶考路,广大青年干部当循迹"荆楚足迹",把人民群众的"岁岁年年"当成基层工作的"心心念念",在崭新的征程上赴约人民群众所向往的"诗和远方",续写绵绵不绝的"时代注脚"。
循迹"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行,入蔬菜长廊、访百姓人家,续写"幸福生活比蜜甜"的民生注脚。"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民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心念念",每到一处,他都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暖心问候,为他们指明前行之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立足新发展阶段,广大基层干部要同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之行,将"服务有我"的奉献初心融入迎难而上、坚定执着、抢抓机遇的拼搏之行,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志愿服务中站稳人民立场、筑牢宗旨意识,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与群众"同围一张桌子、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中吃透社情民意、找到解题方案,着力破解群众关心的住房、就业、托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做到以拼搏为"帆"、以奉献为"桨",在造福人民的不懈探索中驶向"诗和远方",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升温。
循迹"春华秋实传不尽"的传承之行,览云梦简牍、寻文献之脉,续写"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化注脚。"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一馆一院"时吐露的心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前往博物馆调研文化保护研究情况,充分体现了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视。广大基层干部要同频此次"云梦之行",锚定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高度",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积极联动相关部门依托"智能修复""数据还原""云端展示"等技术,助力"古籍经典"走上"云端共享"之路,将殷实的"馆藏家底"用活、用好,让馆藏文化穿越层叠的尘埃、消融岁月的落霜,依然能够重现生机与活力,为推进中华文化研究开发、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让历史回响在华夏文明沃土"历久弥新"。
循迹"天工人巧日争新"的乡村之行,践初心使命、亮勇毅担当,续写"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奋进注脚。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各地考察时,都会就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父老乡亲交流,为他们找到前行的"航标",从广东茂名的荔枝园、山东枣庄的石榴园,到甘肃天水的苹果园,再到湖北嘉鱼的"蔬菜长廊"......他将乡村发展"记挂心中",广大基层干部要同频此次"乡村之行",扎根"基层花海",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在"入深山""访群海""觅林下"的过程中精心绘制特色物产"图谱";在"走车间""进厂房""访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市场所需。根据一线调研材料,在遵循自然物产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智能科技,实现"特色物产"与"市场所需"深度对接,做好"小特产"的"发现""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全过程,为农产品深加工、趣味采摘、观光旅游、非遗产品开发以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持续"延链""壮链""强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走好"振兴路"开出"幸福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调研,了解当地增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坚持真抓实干、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禀赋、文化赋能,广泛汇集群智、凝聚群力,走好实事求是之路、特色产业之路、全民参与之路,让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迈开"真抓实干、因地制宜"的步伐,走好"实事求是路",栽种乡村振兴"万年青"。实事求是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长期任务,党员干部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真抓实干。要弘扬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不跟风、不从众,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富裕。要弘扬调查研究之风,深度融入乡村建设中,深入一线、深入现场,详细了解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快。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乡村建设才能如万年青一般常绿长青。
迈开"资源禀赋、文化赋能"的步伐,走好"特色产业路",培育乡村振兴"富贵竹"。"兴村富民,产业先行。"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地方考察工作时多次就发展特色产业作出重要指示。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路上,党员干部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优势特色产业的方向。坚持聚焦主攻方向,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要注重发掘地域人文特色,开发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讲好乡村故事,传承好乡村特色文化,开展好各类文旅活动,以文化赋能,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
迈开"广集群智、凝聚群力"的步伐,走好"全民参与路",绽放乡村振兴"满天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含在每一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每一个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村振兴前行路上,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建设为民,建设惠民,建设靠民"的理念。要加大宣传、强化动员、做好表率,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示范创建,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体验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促进他们投身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要用好乡愁中所蕴含的力量,聚集"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共谋乡村发展大计,共促乡村建设。
"三笔齐落"书写乡村振兴"人才卷"
11月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需执稳"人才之笔",在广纳贤士、悉心培育、量才为用中,携手奏响乡村振兴的壮美旋律,让广袤乡村绽放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
执"才聚乡野"之笔,用广阔舞台之"邀"奋力书写"聚才卷"。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需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真挚情感和实际举措广纳贤才。实践中,乡村管理者要搭建平台"筑巢引凤"。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建立农业创新园区、农村电商孵化器等,为回乡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的智慧和汗水在乡村找到肥沃的土壤。要拓宽渠道"慧眼识珠"。通过举办乡村人才招聘会、搭建线上人才对接平台、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精准对接农业、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吸引并留住各类专业人才。要营造氛围"拴心留人"。注重人文关怀,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举办乡村文化节、人才论坛等活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乡村成为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热土。
执"育才兴农"之笔,用匠心培育之"法"奋力书写"育才卷"。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更在于人才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此,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实践中,要聚焦需求"因材施教"。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村民实际需求,开设种植养殖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等培训课程,通过专家讲座、现场示范、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搭建桥梁"校企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实践,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善经营的"新农人"。更要鼓励创新"激励成长"。设立乡村人才创新奖励基金,表彰在农业科技、农村改革、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执"才尽其用"之笔,用科学配置之"术"奋力书写"用才卷"。乡村振兴,最终要落实到人才效能的最大化发挥上。要实现人才与乡村发展的精准匹配,需不断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践中,要优化配置"人尽其才"。根据人才的专长和乡村发展的需要,合理调配人才资源,让教育人才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医疗人才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农业技术人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人才与产业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使"才尽其用"。建立乡村人才库,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间的有序流动,通过挂职锻炼、志愿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让人才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为乡村带来新鲜血液和先进理念。更要强化激励"才留其心"。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股权激励、成果收益分配等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让人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获得双重满足,确保人才愿意长期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个聚焦"让全会精神宣讲"直抵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宏伟蓝图已绘就,殷殷嘱托振人心。各级各地要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以硬团队、实内容、新手段推动全会精神直抵人心,取得实效。
聚集"谁来讲",精挑细选"育团队",让全会精神宣讲"入脑入心"。理论宣讲队伍建设意义重大,有助于传播党的声音,让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要打造专业化理论宣讲团队,把政治过硬、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优秀党校讲师等纳入其中,从专业角度深入解读全会精神。要组建"基层宣讲家"队伍,从乡贤文化能人、村镇干部、道德模范等不同类别中,精挑细选出作风务实、口碑良好、品行端正的人选,从而以贴近百姓生活、接地气的方式推动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要高度重视对宣讲团队的培养和使用,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宣讲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宣讲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全会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要根据不同的宣讲场景和受众需求,合理安排宣讲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聚焦"讲什么",精心准备"定内容",让全会精神宣讲"走深走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备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时,务必明确宣讲要点。一方面,要深入宣讲党的XX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全新进展与成就,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这些理论对国家前行的重要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着重宣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对这些举措要做到深入、系统、细致地讲解,不仅要讲清其具体内容,更要剖析其背后的意义、目标以及对人民生产生活将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精心准备、深度挖掘宣讲内容,使听众能够有所思、有所获,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聚焦"怎么讲",精准有效"接地气",让全会精神宣讲"有声有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为做好理论宣讲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在形式创新上狠下功夫,在讲解过程中应巧妙融入图文、音频、动漫等元素,将"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理论+实践"有机结合。摒弃单向"灌输式"宣讲,转为"我听、我问"的双向"互动式"宣讲,增强受众的参与感。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等新颖形式,使宣讲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让理论深深印入人们脑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多说"土话""家乡话",避免晦涩难懂的官方话语和学术用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受众能够轻松理解、爱听、愿听、乐听,切实增强理论的传播效果,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三问于己"续写党纪学习教育"更"字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已经圆满收官,但"收官"并不意味着结束与止步,党纪学习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广大党员干部当反问自己"党性修养深不深""纪律作风严不严""为民情怀真不真",坚持做到理论学习不停步、廉洁自律不松懈、担当作为不懈怠,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实效,续写党纪学习教育"更"字篇。
一问"党性修养深不深",是否以"学"的姿态筑牢思想防线,让理论学习"入脑"更"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这次党纪学习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作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是拒绝形形色色诱惑,筑固拒腐防变防线的"秘籍"。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新旧对照学,将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推动《条例》入脑入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加强纪律教育与党的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贯通融合,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问"纪律作风严不严",是否以"廉"的底色涵养清风正气,让检身自省"知行"更"知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干净是底线红线,坚决不做纪律红线之外的事、廉洁底线之外的事,守住知行知止、令行禁止的党规党纪"底线"。要始终把清廉作为一面镜子,将党规党纪作为校正自身思想和行动的"标尺",积极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审视自我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思想防线是否牢固、为民之心是否如初,切实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三问"为民情怀真不真",是否以"实"的担当砥砺初心使命,让为民服务"见行"更"见效"。学纪、知纪、明纪,最终要落实到守纪上,体现到为民的具体行动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把"人民至上"注入血脉、融入灵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人民幸福上下"硬功夫""苦功夫""大力气",扎实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切实在真抓实干中履职尽责,在廉洁从政中服务于民,真正做到"见行"更"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