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39篇(第14/30页)
致敬"火焰蓝"汲取赴汤蹈火"前行力量"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是属于无数消防员的节日,对于消防员而言,砥砺初心,践行使命,对党忠诚,纪律严明是他们无悔的誓言,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是他们庄严的承诺,而"火焰蓝"则是消防员的象征色,在全国消防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致敬"火焰蓝",汲取赴汤蹈火"前行力量",真正以不畏艰难险阻的壮志豪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致敬"九死未悔、余心所往"的"忠诚火焰蓝",负重前行"烈火中永生",汲取"前路艰险勇者行"的坚毅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何为英雄?有人认为"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逆行者",有人说"是困境中自带光芒照耀他人的无私者",也有人觉得"是绝望时伸手拉住你的暖心者"......我想在很多人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火焰蓝"所具象化的英雄模样。面对熊熊烈火、面对危急时刻,他们对党忠诚,听党指挥,闻令而动、冲锋陷阵,扛着水枪向前冲、拼尽全力转移受灾群众,用身体和绳索搭起"生命通道",他们的身上挑着使命重担、背负着千钧压力,却仍能跑出飞一般的速度。广大党员干部让我们致敬"九死未悔,余心所往"的"忠诚火焰蓝",从一个个飞奔、冲刺、攀爬的背影中读懂担当,始终明白"困难多,但办法更多"的道理,更要甘于负重前行于"烈火中永生",真正做到信念不减、斗志昂扬,从而汲取"前路艰险勇者行"的坚毅力量。
致敬"无惧生死、身先士卒"的"无私火焰蓝",迎难而上"逆行于火海",汲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力量。中国消防,中国骄傲,当之无愧。消防员可以说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他们明知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考验、每一次出战都会让家人担心挂牵,他们却无惧艰险、迎难而上,用青春甚至是生命回答"志向所系""忠诚所在"。就像毛景荣对妻子所说的那样,"我是一名合格的消防员,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在火灾中这名年仅29岁的青年,永远地与妻子"失约",他在烈火中诠释了忠诚、也见证了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广大党员干部让我们致敬"无惧生死,身先士卒"的"无私火焰蓝",要以全国消防安全日为契机,去聆听奋斗故事、去学习先锋榜样,在报国、为民的路上义无反顾、贡献光热,要永远迎难而上"逆行于火海",真正在不断攻克千险万难、翻越雪山草地中挺立起民族精神脊梁,从而汲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力量。
致敬"不惧风雨、坚定逆行"的"勇毅火焰蓝",不胜不还"救民于火海",汲取"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必胜力量。在山崩地裂、洪水泛滥、烈火怒吼、狂风呼啸、疫情肆虐之时,突然而至的"火焰蓝"身影,总是带给人们希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是因为经受无数次的考验和挑战,消防员用担当和实干、凭意志和拼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擦亮了"火焰蓝"值得信赖的"金字招牌",他们既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是危难时刻的勇士、是扎根平凡创造非凡的先锋,更是祖国的骄傲、是人民的依靠。广大党员干部让我们致敬"不惧风雨、坚定逆行"的"勇毅火焰蓝",要用心传承"火焰蓝"身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精神、"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意志,无论前方多少阻碍、多少困难、多少挑战,都能燃起斗志和信心,都能展现"一往无前"的魄力和勇气,都能做到不胜不还"救民于火海",刻画出当代干部最炽热、最鲜活的模样,从而真正汲取"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必胜力量。
融入"多样元素"让党员教育"出色出新出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教育培训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各级党组织要让党员教育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得融入"文化元素""创新元素""实践元素",让党员教育"出色""出新""出彩",真正让党员干部从中受教育、有收获。
融入"文化元素",在追溯"历史记忆"中提升党性修养,让党员教育"内容出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党员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让党员干部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注入"新活力",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因此,各级党组织当在党员教育中融入"文化元素",从文学艺术、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为党员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例如,通过学习红色文化,让广大党员深刻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增强党性修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廉洁等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并引导广大党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组织党员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理想,激发党员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真正让党员教育"内容出色"。
融入"创新元素",在探索"互动体验"中激发学习热情,让党员教育"形式出新"。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如果党员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和方法上,必然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容易让党员产生厌倦情绪。唯有不断创新形式,方能使党员教育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各级党组织当在党员教育中融入"创新元素",要树立以党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党员的学习需求和成长发展,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互动式"教育转变,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促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让党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利用共产党员网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远程教学,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党员的学习感受更加直观,真正让党员教育"形式出新"。
融入"实践元素",在昂扬"实干斗志"中强化教育实效,让党员教育"效果出彩"。党员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党员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能够让党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各级党组织当在党员教育中融入"实践元素",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企业、农村等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调研,帮助党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例如,组织党员到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考察,学习当地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推动本地乡村振兴提;同时,要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环保、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不仅可以培养奉献精神,还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真正让党员教育"效果出彩"。
用"心"拨"弦"让党纪学习教育"声声不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当前,党纪学习教育虽已收官,但收官不能收劲,总结不是终结。广大党员干部要持续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用"研精致思"的恒心、"实干笃行"的真心、"刀刃向内"的决心夯实理论之基、走好实践之路、筑牢清廉之墙,让党纪学习教育"声声不息"。
用"研精致思"的恒心拨好"理论学习"之弦,在常学常新、常思常悟中夯实思想之基,让"学纪知纪"之声绵延不息。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党纪学习教育不是一时之功,学好理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大党员干部要铆足一股"韧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和标准,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学深悟透,把深入学纪作为党纪学习教育的基本前提,不断用党的纪律规矩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要狠下一番"钻功",将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学准学细,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准确知纪作为内在要求,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做到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进。
用"刀刃向内"的决心拨好"清风正气"之弦,在慎言慎行、慎微慎独中筑牢清廉之墙,让"明纪执纪"之声经久不息。廉洁从政、干净干事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满格"状态,常思为政之源、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驱非分之想,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原则、把得住底线、扛得起责任,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始终将公仆情怀、清廉作风倾注于干事创业中,在自警自省中拉直拒腐防变"廉洁线"。要树立鲜明干事导向,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真正做到"干事且干净、干净加干事、干事能成事"。
用"实干笃行"的真心拨好"担当作为"之弦,在知行知止、令行禁止中走好实践之路,让"遵纪守纪"之声驰而不息。孜孜以学,贵在致用。党纪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落脚点在于"行",抓好落实没有捷径可走。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用结合、以行践知,把党纪学习与自身岗位职责相结合,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用"敢于行、干实事"的魄力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实干家,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到实处、做到好处,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把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大事要事,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实事摆在首位,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吹毛求疵"的实干状态检视自身行事是否合规、是否越界、是否逾矩,在知行合一、遵纪守纪中主动担当作为,切实把理论武装转化为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纪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
与生态"同行"写就美丽中国"绿色诗篇"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论述摘编》分8个专题,共计286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贺信、指示等150多篇重要文献。"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与生态"同行",既要守护自然家底、也要深挖生态富矿,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真正写就美丽中国"绿色诗篇"。
与"生态兴则福祉长"的追求"同行",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写就"忽于水底见青山"的自然诗篇。锦绣中国,山川如画。俯瞰壮美河山,从雄奇险峻的瞿塘峡、雄浑奔涌的黄河,到飞鸟成群的滇池、抚仙湖、洱海,到润泽万亩良田的都江堰、乌江源头水域,从神奇瑰丽的张家界到碧波荡漾美景频现的九寨沟,从动植物丰富多样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山丹马场......镜头推进、眼波流转,心底的爱意与激动难掩分毫。广大党员干部当与"生态兴则福祉长"的追求"同行",在走进一块块动物栖息地、生态示范区、国家公园时,感受与"绿"同行的美好,深深拥抱这片热土、厚植每一份希望,做到巩固拓展、倍加珍惜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果,让美好生态惠及世世代代,真正写就"忽于水底见青山"的自然诗篇。
与"生态兴则百业兴"的发展"同行",推进"惟进取也,故日新"的绿色变革,写就"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诗篇。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这是历史留下的告诫、也是无数事实沉淀的经验,学会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仅是时代"必答题",更是根植在民心深处的期盼。一路走来,从葛洲坝水利工程到三峡大坝,从一座座徐徐转动的风车发电到"新能源"强势登场,从"生态游"引领的健康生活,到生态产品、有机食品等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从绿色变革为企业发展降本增效,到绿色理念引领"轻生活"的时尚之风......广大党员干部当感受变化、拥抱变化,主动与"生态兴则百业兴"的发展"同行",始终在技术变革前沿学习和深耕,奋力推动更多绿色节能生态环保技术应用于事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写就"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诗篇。
与"生态兴则生活美"的夙愿"同行",催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变化,写就"一水护田将绿绕"的幸福诗篇。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仅落地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更催生了"绿色变化"。从市民散步的绿色长廊到歌声阵阵的文化广场,从景观别致的城市公园到鱼鸟成群的湿地,从"家家户户有庭院"的农村风光到推窗见绿的乡愁记忆,从移步换景的乡村旅游公路到集休闲与康养于一体的"天然氧吧"......变化就在身边,烘热了幸福、也托举了美好的明天。广大党员干部当与"生态兴则生活美"的夙愿"同行",用实际行动催生更多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变化,推动城市与乡村实现由表及里的全面提升,真正写就"一水护田将绿绕"的幸福诗篇。
"富民""惠民""暖民"让步履"向民而行"
11月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应循迹"湖北之行",做细特色产业"绣花功",点燃文化惠民"催化剂",烹饪社区服务"营养餐",在"富民""惠民""暖民"中让奋进的步履"向民而行"。
产业"富民",念好"宜"字诀,用心做细特色产业"绣花功"。在湖北咸宁,总书记考察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在离开村子时,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想推动乡村振兴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行稳致远,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调查研究"传家宝"用好、用活、用出实效,要自觉做到走出"高楼大厦",走入"深山老林",在入"深山"、访"群海"、进"万家"中摸清本土资源禀赋"根脉",将"山中美景"和"林下瑰宝"记录在册,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种则种、宜旅则旅"的原则,联动相关部门、龙头企业、本地农户,在遵循乡土特产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研发、生产、包装、销售,切实将"小特产"变成"终端货",将"终端货"变成"大品牌",让"乡土特产"华丽变身,蹚出一条"土货出山"的新路,从而富足本地乡亲的"钱袋子",让他们的"果盘子"更缤纷、"菜篮子"更殷实。
文化"惠民",念好"实"字诀,用力点燃文化惠民"催化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此次"湖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他强调,"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在乡村振兴的崭新赛道上昂首阔步,"文化之光"温暖照耀着每一颗"赶考之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手执"文脉相承润民心"的为民火把,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要立足本地文化演变、传承、发展具体实情,在"问需于民"中把准群众文化需求之脉,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匹配,借力"村民大舞台""村晚""村BA"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村IP",持续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播种",在助力人民群众乐享"文化成果"的同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末梢神经",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花",真正唱好乡村振兴的"出彩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