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政绩观素材汇编(主题教育)(第10/20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70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57分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源自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党员干部肩负"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的根本政治担当。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建设发展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再到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紧紧依靠人民取得又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作为时代之问的答卷人,党员干部应当坚持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将人民的口碑视为政绩的丰碑,摒弃私心杂念,将实现党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利益,投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思想作风,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749页),这是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党的建设规律。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的精髓实质,要求党员干部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对党老实,对人民负责。在制定目标上,领导干部要避免超越发展阶段和脱离实际的盲目性,切实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契合新发展阶段、符合新发展理念、适合新发展格局的政策目标。在政策执行上,领导干部应慎用痕迹管理,着重化解"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形式主义,将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为党办好事的政策落实中。在履职尽责上,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勇于创新,敢于试错,真正做到对人民、实践和历史负责。

党员干部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障。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总开关",正确政绩观则是党在思想上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13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根基,要求共产党人练好党性这门"心学"内功,做好正身修身的必修课,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廉洁从政、从严治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党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奋斗终身。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求辩证看待政绩与个人利益及党的事业的关系。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要求党员干部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政治

高度,历史地看待党的事业的全局性和连续性。党员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个人工作融入伟大事业的全局, 将所成政绩归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摒弃"为了树立个人形象, 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错误观念,从人民利益出发脚踏实地做工作,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做符合客观规律、党情国情和人民需要的事。同时,党员干部应加强党性修养以保持共产党人精神风貌,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人格魅力, 带动全社会形成胸怀天下的道德情怀。

三、构建以党性为核心准则的正确政绩观培育体系

加强党性修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党性与正确政绩观的一般与特殊关系,决定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的导向作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求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常抓不懈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将党性原则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政治关,建立起以党性为准则的政绩考核制度,为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确立激励导向和制度保障。开展多维度的复合型党性教育,坚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锻炼党性,则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有效方式。以此构建起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正确政绩观培育体系,使正确政绩观的树立和践行得以明确目标追求,形成多重保障。

必须坚持实事求治理整顿形式主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自我革命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要以永远在路上的自觉和决心克服党内"四风"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反对形式主义等背离党性的不良作风。政绩观错位及其隐含的功利主义倾向是导致形式主义的主观因素,造成党员干部对政绩实质与形式的认知失衡,从而使其工作作风偏向做官、出彩、显绩和包装等浮于形式,而远离干事、担责、潜绩和实效等实质成效,违背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02页)。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教育领导干部要踏实做人说话做事,切实做到"改进学风文风会风, 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页)。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以反对形式主义,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必要条件。

确立以党性为选人用人首要政治关,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激励导向。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证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党保持旺盛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组织根基,是党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中流砥柱的组织保障,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首先就是要看党员干部的党性坚强与否。新时代党性坚强表现为忠于党和人民,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其贯穿于党的干部教育选拔任用全过程,引导教育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始终向党性原则看齐,向党中央对标,向人民群众负责。

完善以党性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颁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规章制度,完善了涵盖政绩考核标准内容、方法手段、分析研判、评价运用等要素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系。考核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手段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正确政绩观,分析研判和评价运用则指向了正确政绩观的政治作用和历史必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体系,改进考核方法手段,突破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考核标准的局限性,重点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即"主要看是否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否具有'功成不必在我'精神,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页),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重要考评标准,做到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政绩考核制度体系基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发展,使考核结果对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到激励约束作用,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继而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党风民风。

开展多维度的复合型党性教育,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有效方式。面对党员干部在政绩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党性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根基,以理论武装为行动前提,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体内容,加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组织意识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是形式主义盛行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精神的重要作用,将坚定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视作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 作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精神支柱。理论坚定保证行动坚定,思想清醒保证用权清醒。树立正确政绩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党性基础。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要重点学习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握党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01期),深刻认识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正确政绩观的理论自信和历史认同。

认真参加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性锻炼,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途径。党章党规党纪的教育实践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的制度标杆,为增强党性以破除思想障碍、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精神动力。领导干部应按时按质参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对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查找差距、改进提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第700页)。同时,重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员干部坚持党性的有力武器。通过深入剖析矛盾和落实整改问题,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提供现实教材和真切感悟,用坚强党性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是回答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之问,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好的终身课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本质上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个人成就与党的事业、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使之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增进人民福祉相联系,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作为落实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同时,党员干部通过与非党性原则的斗争,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把党建设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容应对"两个大局"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须转变思维方式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 鄯爱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政绩观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对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把握。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领导干部应以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为着力点。

一、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他多次强调,"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政绩观与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

政绩观是对"为谁创造政绩"的观点和看法,是处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思维方式。早在200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政德观是领导干部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态度与认识,决定着为谁出政绩的思维方式。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就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出政绩的政绩观;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就会以自己升官晋级为目的出政绩,无视群众的利益。为群众的利益出政绩,就会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了个人升官晋级,就会搞一些糊弄上级、坑害群众的虚假政绩。

政绩观是对"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的观点和看法,是处理当前与长远关系的思维方式。领导干部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在做规划、作决策时必然会面临选择,是做看得见的立竿见影的业绩,还是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业绩,其背后是由如何处理当前与长远关系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

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顾长远利益, 专挑"开花早、结果快"的任务,只乐于做立竿见影的工作,甚至为追求"短平快"的业绩而"竭泽而渔"。这些都是缺乏战略思维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离任临别赠言时候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他在浙江工作的时候也指出,"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千万不要'空前绝后',出现'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甚至犯下不可补救的过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领导干部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政绩观是对"怎样创造政绩"的观点和看法,是处理"物本"与"人本" 关系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怎样创造政绩,是由处理"物本"与"人本"关系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物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现实中,在物本主义思维方式支配下,有的领导干部一味地强调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经济增长看作是发展的终极目的,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为了眼前的经济指标和宏大的面子工程,不惜损害群众的利益, 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人本主义思维方式则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路径上, 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样一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要平衡好"物本"与"人本"的关系,不能"见物不见人", 只追求看得见的经济指标和"高大上"的面子工程,而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装在心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创造政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