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理论文章党课讲稿汇编-16篇(第3/3页)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点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14年抗战,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
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战争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创建华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短短几个月,部队人数就由2000人扩大到4万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是历史的经验,更是历史的昭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民群众永远是取得伟大胜利、实现伟大复兴最深厚的伟力。始终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坚持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华民族就能无往而不胜,就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源源动力。
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理解兴衰的荣辱;越是历经坎坷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每一次成长,无不伴随着艰难与曲折;每一次进步,无不面临着风险与挑战。但我们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当前,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复杂。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今天,中华大地上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未竟使命。我们回顾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讴歌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要从抗战胜利中获得有益启示。面向未来,最大限度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动能,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永远铭记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77年前,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近代史上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正是这血火淬炼锻造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将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四万万同胞为了抗日,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把兵当",社会各界爆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奔赴抗日前线,多少热血青年来到了宝塔山、延河边;为保护抗日将士,多少百姓牺牲在日军的屠刀之下;为支持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多少普通家庭不惜变卖珍藏。在这抗日爱国的洪流中,作曲家冼星海手拿小提琴回国参战,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不给日本人唱戏等,这一系列的壮举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亡,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履行自己的纲领,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战。在我党的倡导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
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等纷纷成立,主张各异、政见不同的党派、团体捐弃旧怨,共赴国难。我党领导的红军也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从北国到南疆,从前线到后方,从军人到百姓......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促成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她独具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同仇敌忾,捍卫国家领土,追求民族解放的真实反映。抗日战争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之战。对我军来讲,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战,更是一场意志战,必须有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志和作风。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战争条件,我党我军逐步形成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山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等优良传统,涌现出了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等。这都是抗战精神的具体写照,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抗战精神作为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这一精神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