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党课讲稿、理论文章汇编-127篇(第16/36页)
三是团结动员职工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工会组织作为党的职工群众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精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亿万职工中蕴藏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要履行好工会维权服务的基本职责,继续关注、扎实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权益保障工作,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亿万职工群众在稳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要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促进职工队伍团结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主线深化工会改革。要把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导和强劲动力,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要扎实开展"转作风、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专项行动,拓展延伸"五个一"工作范围,大力推行"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充分激发基层工会活力。要以工会干部赴基层蹲点为牵引,提高工会干部能力水平,改进工作作风,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职工最可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要全面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助力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
2021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统战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着力引导全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同向聚合、同频共振、同心共促,助力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
一、激扬"源头活水",做大共同富裕蛋糕
贴心服务助民企发展。扎实推进"同心·三服务"(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2021年以来,累计走访民营企业98家,协助解决难题36个。举办"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组织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召开政企恳谈会3次,民营企业家参加60余人次,提出的30余个涉企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浓郁乡情促项目落地。充分发挥乡情亲情优势,助力全区经济发展。乡贤张福祥创办的米科军旅园,2021年扩建投资额达5亿元;乡贤沈培林积极支援龙泉、若尔盖等对口地区,提供就业扶贫岗位200余个;2021年新乡贤牵线引进的项目已有6个,累计资金6.9亿元,捐助社会公益事业552万元。涵养资源拓招才引智。依托"秀水泱泱·智汇秀洲"活动开展海外人才招引,举办嘉兴"海创园"项目人才招聘会,吸引优秀归国留学人员来秀创业。成立在沪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嘉兴)理事会,搭建服务联谊交友平台,为归国留学人员作用发挥营造良好氛围。2021年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归国留学人员100余人。
二、广汇"统战智慧",当好共同富裕参谋
畅通渠道,建言献策促共富。开展"我为共同富裕献良策"专题活动,畅通建言献策渠道,设立"同心·金点子"共同富裕直通车,积极反映相关建议。积极探索数字化改革助力共同富裕新路径,谋划建设"浙里同心"党派履职评价数字化应用场景,拓展统一战线成员建言献策的新通道。创新举措,民主协商促共富。制定《中共秀洲区委2021年度政党协商计划》,2021年以来,秀洲区委、区政府围绕共同富裕主题开展协商活动3次。实施"共同富裕·民主党派在行动"专项活动,开展20多项活动,捐款捐物500多万元,惠及2000多人,引进项目30多项,资金5000多万元。紧盯短板,民主监督促共富。将民主监督作为检验共同富裕成效的重要举措,紧盯"村庄清洁""养老服务提升"项目等事关共同富裕的民生实事,广泛参与监督评议工作,有效推进项目进程。2021以来,聚焦共同富裕开展专项民主监督6余次,解决问题21个。
三、动员"各路人马",凝聚共同富裕合力
广泛倡议,提升参与度。广泛动员民营经济人士、港澳台侨人士参与光彩事业。实施"同心"创收工程,举办少数民族人员专场招聘会等。2021年以来共助力200名少数民族群众成功就业,积极推动民族饮食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促进"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提档升级,产生经济效益600多万元。对口帮扶,体现精准性。组织开展"侨企扶村·助力振兴"结对活动,促成三和机电与新塍镇洛兴村等4组村企结对,助力乡村振兴,促就共同富裕。2021年,侨企浙江汇信实业带动沙家浜村20户农户参与贸易订单生产、装运,累计提升全村居民收入80余万元。多向发力,务求实效性。建立"乡贤议事厅",积极参与基层环境治理、纠纷化解等工作,成立新塍镇沈耀德、沈美华乡贤奖学基金,每年表彰2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缓解贫困生就学压力。积极打造"民族之家"等活动阵地,建立各村(社区)民族服务站、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凝心聚力,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在全国城乡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党的二十大将于今年下半年隆重召开,这是站在历史交汇期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将吸引国内外关注的目光。扎实推进"强国复兴有我"宣传教育活动,要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亿万群众主动参与,进一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欢乐祥和、不懈奋斗、勇毅前行的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性活动因接地气、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又因其平易近人的语言、活灵活现地表达在宣传教育方面发挥极强的"聚民心"作用。《通知》为开展好"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出具体思路和方向,并提出,要广泛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给出思政公开课、书法绘画、广场舞展演等活动建议,既有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灯光秀等,又有接天线"高大上"的主题宣讲,如形势报告会等,即覆盖各阶层人士又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落实,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凝聚成人民群众继续努力的动力,要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围绕"强国复兴有我"突出"群众性",把主题宣传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中,发挥覆盖县、乡村(社区)的文化馆、农家书屋,曲艺宣传队、流动放映队等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把主题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吸引亿万群众主动参与,凝心聚力。"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群众参与是关键,群众即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各地在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要立足群众性,突出群众的主动性,要打开大门搞活动,党委政府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群众心声,鼓励群众对活动建言献策,努力让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有群众参与,确保开展的每项活动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平衡,由于年龄、知识、职业等不同群众对传统与现代有关不同的偏好,因此各地在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人士的个性化需求,既要有符合老年人的秧歌、戏曲等传统元素,又要有年轻人喜爱的说唱、街舞等现代元素,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平衡,鼓励大胆尝试用传统形式展现现代内容;要注重线下线上互动,网民群体不能忽视,要针对众多网民策划融媒体主题宣传教育方案,发挥地区主流网络媒体、红色网络大V等在网络上话语权,引领网络舆论主阵地,持续凝聚民心,汇聚民力。
"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开展的重要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要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上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亿万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勇毅前行、持续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总结新时代政治建设成就时指出:"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展现的特点优势和巨大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展现出显著优势和巨大功效,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系统概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明确提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原则、思路举措、重点任务。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必须坚持",系统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的高度,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六个方面,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拓展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需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找到正确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评判民主的"八个能否""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标准,概括了我们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的"五个基本观点",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揭示了民主真谛,廓清了"民主迷思",阐明了我们党关于民主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信心,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内涵、特征优势和实践要求,为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切实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有序参与治理实践,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以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在党中央领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完成了宪法修改的崇高任务,夯实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摆在突出位置,依法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推动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提高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工作质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采取创制性办法及时妥善处理个别地方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制度机制,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环保、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为各领域改革创新提供更完善的法治保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制度和体制。既注重"大块头",推进民法典等条件成熟领域法典的编纂工作,也注重"小快灵",制定反食品浪费法等。区域协同立法、流域立法、共同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释9件,现行有效法律292件,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职责、围绕重大改革发展任务推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相关报告,切实解决不便监督、不好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认真承担党中央赋予人大新的监督职责,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和地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等。紧扣法律规定开展执法检查,聚焦突出问题跟踪监督,打出监督"组合拳",连续5年开展环保领域法律执法检查,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把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35条具体措施,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健全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常委会委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制度,建立与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人大代表座谈机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召开15次列席代表座谈会,面对面听取700多名代表的意见建议。地方人大建立了22万多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成为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依法履职的重要平台。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努力打造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10多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超过127万人次提出380多万条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建立立法联系点5500余个。在执法检查中,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和基层群众座谈会,扩大人民群众对监督工作的参与度。
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尤其需要发挥制度的效力和威力。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人大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以科学理论统揽和指导人大工作的理论自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依法履职,担当尽责。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不能变、立场不能变、决心不能变、步伐不能变。必须坚持宪法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效,把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体现和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讲清楚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人民通过法定途径、方式、程序参与国家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工作的制度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各项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XX月XX日和XX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落下帷幕。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必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必将为把握历史主动、夺取新的胜利积势蓄能。
这是一段务实高效的两会时间。会场内外,代表委员集思广益、主动作为,在大会的各项议程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从为改革谋、为发展计的提案议案,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建议意见,这是代表委员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的彰显,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真实、管用的体现,更是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缩影。把两会成果落实好、两会精神诠释好,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激励更多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我们信心满怀、斗志昂扬。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时与势在我们这边,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更加坚定走"必由之路"的自信,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昂首阔步向前进,我们一定能牢牢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我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斗成就历史,实干创造未来。如何更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就是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的两会期待,就是努力的方向。前进道路上,新的更大奇迹需要我们奋力创造,新的更大胜利等待我们去赢取。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就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实绩。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入法的时代意义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要论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概括、新表达,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首次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写入法律。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地方组织法的决定,又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法律。这是本届全国人大立法工作取得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之一,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更高的起点之上,具体、生动地展现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的主动性、预见性、及时性。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新思想的提出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进行了深刻阐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理念为世界民主光谱增加了中国元素,为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注入了中国智慧,精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文明坐标。"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的"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准确地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追求及其显著优越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发展上的新概括、新论述、新表达,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其既要求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全过程参与,也要求全过程参与的制度、程序和实践的完整性,意味着民主的所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新思想的入法过程
2020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二次审议时,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要论述,增加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规定。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这一修改方案完全赞同,大家一致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体现了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有利于在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主权利。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决定》,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正式写进法律。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其中一个重点和亮点,就是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仅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而且做出来了一系列制度设计保证其真正落到实处。法律中确立"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规定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的显著特点。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入法的时代价值
(一)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安排。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对我国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化升级。通过全过程的民主实践,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得到更全面的发挥,进而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