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素材: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故事13个(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1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分钟

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枯石烂,朴素的誓言深深地引起了段五姑的共鸣和理解。两个年轻人相互依偎,相互陪伴,遥望璀璨的星空,满怀憧憬和向往。

然而曾经的誓言,再也不会实现,曾经的战友和爱人,再也不能相见。

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一天:1935年10月9日。

那是一个阴霾的日子。方汉英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回县委

机关杨家大屋休息。半夜里,被敌人策反的秘书符东山伙同警卫班班长田和儿等几个叛徒,手持大刀、梭镖,悄悄摸进方汉英的住房。听见警卫员小刘的呼喊:"方书记,有叛徒!"话音未落,小刘已被歹徒连砍数刀,倒在血泊之中。方汉英不顾危险,猛冲了过去。歹徒们挡住去路,猛然用椅子将他抵住,又一阵疯狂地乱刺、乱砍,将方汉英残忍地杀害了......那一年,他仅仅才23

岁。

五姑闻讯赶到后,只见方汉英被卡在椅子里,满身鲜血......

"汉英!"不管五姑再怎么呼喊,再怎么悲痛欲绝,方汉英再也没有了任何回应......

弥留之际的方汉英,多么想再看一看亲密的战友,再摸一摸

亲爱的未婚妻,但是这个简单的动作,却犹如千斤重。段五姑紧紧抓他的手,捧在自己的脸上,方汉英手上的鲜血一滴一滴往下滴。他想说,想做,但是什么也说不出,什么也做不了,两行清泪留下,眼睛却大大的睁着,有对革命战友的眷念,也有对爱人深深的愧疚......

按照土家习俗,人死后要身缠麻纱。五姑慢慢地将23根麻纱系在汉英的腰上,表示他已年满23岁。一根麻纱,一岁年龄;一根麻纱,一缕思念......

就这么一根一根的缠啊、绕啊,五姑将23根麻纱一一缠绕在汉英的腰上......为了表达对汉英的忠贞和深深的爱慕之情,五

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妻子的身份为汉英行安葬大礼。她

的请求得到红18师师长张振坤等领导许可。五姑于是为汉英披麻戴孝。

灵柩启动那一刻,五姑才嚎啕大哭,"汉英,你醒一醒啊,明天你还要主持召开支前群众会啊,你不能撒手不管啊!"

"汉英,你再睁眼看一看啊,杀害你的叛徒都已经被同志们处决了,大家都来看你了,你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啊!"

"汉英,你再和我说一说话啊,你答应过我,等打完这场胜仗,我们就成亲的啊;你不能丢下我一个人就走了啊......"

要是知道,两人就这么早地诀别,她早就该与汉英结婚了呀!因为她和汉英约定,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在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后再举行婚礼......

这23根麻纱啊,就这样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思念......可是段五姑不会想到,穷凶极恶的反动派,在红军西征之后,

丧心病狂的将方汉英的墓挖开,将尸体用桐油焚烧,还广为告示。敌人的淫威吓不倒革命人民群众。住在茨岩塘街上的贫苦农

民董承恩,冒着被反动派杀头的危险,悄悄将方汉英骨灰用红布包好,掩埋山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给方汉英烈士立碑时,董承恩才敢把骨灰献出来,声泪俱下的讲出了"二十三根麻纱"的故事......

青山处处埋忠骨。五姑对汉英的那份深情和思念,就如同那

23根麻纱,一直缠绕着她守望的一生......

毛主席为他的亲属签发了第壹号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始建于1995年,位于益阳市南县南洲镇涂家台路778号德昌公园内,2012年南县县委、县政府对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进行了提质改造,并于2012年8月1日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总占地面积879.96平方米,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展厅面积1290多平方米。

陈列馆由"立志救国的南洲少年、投身革命的青年才俊、洪湖苏区的杰出将领、能征善战的常胜将军、英名永存的时代楷模"五个部分组成,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图文说明、实物陈列、影视播放、雕塑场景展示等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段德昌将军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救民众于水火而浴血奋战、顽强斗争的光辉伟大的一生。陈列馆布展图片230多幅,布置大型场景6个,展示绘画作品9幅,陈列实物(包括书籍、刀、矛等武器、段德昌用过的油灯、餐具、皮箱、证书等)76件,并配有触摸屏1个、电视机2台。

段德昌的一生

1904年8月19日,段德昌诞生在湖南南洲厅九都山九屋场

一个书香礼仪之家,经曾习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南县党

组织的嘱托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在校期间由于公开谴责蒋介石"中山舰事件"的罪行,被蒋介石开除了他的学籍。后经周恩来介绍,进入由毛泽东、林伯渠为理事,李富春任班主任的"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继续学习深造。在和邹资生取得秋收起义的的战斗中,左眼被烧伤,回到南县偶遇第二次驻军南县的彭德怀,并介绍彭德怀在南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眼伤还未痊愈,党组织派他去湖北省公安县任县委书记,计划组织年关暴动。

1928年除夕之夜,段德昌带领100多名暗杀队员和农会会员,只花了15分钟,歼灭了桥埠头傅祖光的"铲共清乡团",占领公安县城,这就是著名的"公安年关暴动"。随着公安暴动越闹越大,国民党急派杨森的第五十三军来公安进行"清剿"。在强敌的"清剿"下,段德昌率公安农民赤卫队进入洪湖腹地,组成洪湖游击队,段德昌为队长。总结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16字战术口诀,以及"分散游击,集中指导";"避其锋芒,攻其不备"等战术原则,根据这些战术原则,1929年10月,段德昌在聂家岭击溃了比游击队多10倍兵力的国民党正规军。创造了游击队员首次在洪湖战胜敌正规军的辉煌战例。在攻占监利县城后,段德昌升任红六军军长。平原大战后,被邓中夏派到洪湖担任湘鄂西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实际上是撤了他红六军军长之职。段德昌带着伤病员回到湘鄂西特委机关。在周逸群的支持下,段德昌重组新红六军,浴血

奋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二次围剿。当时段德昌带领的

赤色警卫队,他统领江左军、江右军、新六军,成为洪湖苏区反围剿的主要力量。1932年1月至6月,段德昌先后取得"龙王集大捷"、文家墩大捷"以及"新沟嘴大捷",这是段德昌用兵如神的三次大捷,被誉为"襄北三捷"。段德昌也因此被称为"常胜将军"。

1932年10月中旬,由于敌军10万兵力的"围剿"及夏曦抵御方针的严重失误,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洪湖苏区失陷,突围后的红军绕道豫西南、陕南和川东向湘鄂边转移。红军到达湘鄂边后,他向中央分局夏曦写信,阐述自己对当着局势的看法,要求带一支部队打回洪湖去,恢复洪湖根据地。这竟然成了夏曦诬陷他"分裂红军",打成"改组派"的重要证据。

1933年3月24日,夏曦在巴东县金果坪召开中央分局会议,做出"解散湘鄂西的共产党、取消红军中的全部党组织"的错误决定。段德昌严肃批评了夏曦的错误,没过几天,夏曦便以"改组派"的名义,逮捕了段德昌和他的妻子刘淑云。当时他的妻子还有孕在身。在一个多月的牢狱生活中,段德昌受到非人的酷刑折磨,仍坚强不屈,否认自已有罪,5月1日,上午9时,公判大会在金果坪召开,段德昌被冤杀于江家村,时年29岁。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为段德昌等革命烈士的平反昭雪。讨论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52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段德昌亲属签发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壹"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

证"。1994年被中央军委评为36位军事家之一,位列第28位。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半条被子 鱼水深情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位于汝城县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的沙洲瑶族村村部南端。陈列馆占地面积17441平方米,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为两层湘南民居式建筑。于2017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

1934年11月7日至13日,红一方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五个军团,中央纵队及机关陆续来到文明司休整。期间,发生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

在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文明司,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沙洲村。1984年11月7日,经济日报社记者罗开富采访了80多岁的徐解秀老人。

1984年11月7日,我采访了80多岁的徐解秀老人。据老人回忆,50年前的一天,红军来到沙洲村,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都上山躲起来了。她因为生孩子坐月子,又是小

脚,就留下来带着婴儿在家。有三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家

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们不要怕,回到家里来。晚上,她们借宿徐解秀家中,当看到徐解秀床上只有一块烂棉絮和一件破蓑衣,就打开被子,和徐解秀母子挤在一张床上睡。三天后,她们临走时,便要将被子留给徐解秀。她不忍心,也不敢要,推来推去,争执不下。这时,一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三位女红军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都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在他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开始翻山。她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到了山边时,天快黑了。她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谁知她们这一走,就没有了音讯。年年这几天,她总要在与她们分别的地方等好久。前些天,听村里人说红军要来了,她喜出望外。今天才知道,是采访红军路的记者来了。她问我:"你能见到红军吗?"我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我和在场的人都沉默着,眼角都湿了。

徐解秀阿婆领我到一间厢房里,十六七平方米。我见到只有一个小窗,比较暗,木板的床铺上竖有四根竹竿,横有两根,是挂蚊帐用的。木质的床腿和竹竿都因年代久远而发亮了。她说:"那三个姑娘走后,我就没有再搬动过。心里总在想,红军姑娘

会回来看我的。"她抚摸了一下枕头说:"我们五个人,两个女红

军睡一头,我们母子和另一位女红军睡一头,横盖着她们的被子。"

"三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你们说,一条被子能把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我丈夫送她们上山时,她们还在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了。"

我擦了泪水,握着老人的手说:"徐大妈,我一定向红军汇报,尽力帮你找到她们。"她点点头说:"找到就好,找不到你也要回来看看我呀。"

徐阿婆把我送到山脚,就是当年送红军送到这里分别的地方。站在她一旁的68岁的朱青松说:"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还强拉踢打让徐解秀跪在祠堂里半天。"徐解秀阿婆听了后对我说:"虽然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罗开富《当年赠被情意深如今亲人在何方》的报道,立即引起了邓颖超等老红军的高度重视。在邓颖超的亲自主持下,一

场寻找三个红军姑娘的行动在全国展开。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

处,三个红军姑娘或许早成雪山英魂,或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991年腊月,徐解秀也带着遗憾去世了,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三位女红军,念念不忘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送给穷人的半条被子。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向警予纪念馆位于溆浦县卢峰镇警予西路27号,由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向警予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三部分组成。纪念碑广场中心矗立着向警予铜像,高7.8米,净重2.8吨。纪念碑底座正面镌有"向警予同志纪念碑"八个金色铜字,广场浮雕墙正面刻着向警予不同时期的六个画面,后面镌刻着蔡和森同志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

向警予故居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故居内陈设"向警予同志手迹陈列",陈列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

超凡脱俗立志救国

1895年9月4日,向警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城关西街,原名向俊贤。从小就追求男女平等,第一次包脚,向警予只有5岁,痛的哇哇直叫,眼巴巴的看着哥哥们在院子里玩,可自己一步挪不了三寸,急得直哭,只觉得不公平。她马上找来剪刀,咔嚓咔嚓,把裹脚布剪的稀烂,向警予便成为了同龄人中没有裹脚的大脚女。

1916年,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朱剑凡校长执意要向警

予留校任教,她婉言谢绝了朱校长的深情厚意。向警予说服陶斯

咏、任培道、吴家瑛等六个同学一起回到偏僻闭塞的老家,怀着"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抱负,开始着手办学之事。可几天过去了,学校只有四五个人报名,于是向警予起草了《请出令各区送女子就学文》,极力说服县知事,以县府名义在全县张贴,创办了溆浦女校。

向警予和姐妹们分赴街头,向民众宣读县府《请出令各区送女子就学文》,并进行演讲,陈述女子读书的好处。

学校在她的主持下,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规模不断壮大,由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发展到八个班300多人,培养了不少人才。向警予还立排众议,毅然招收了男学生,开创了我国男女合校的先例。向警予制定校训:自治心,公共心。

开学典礼上,向警予号召学生剪发放足,亲自为她们剪开了裹脚布,发起了中国第一场女权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身先士卒报效祖国

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向警予在溆浦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响应,她带领全校师生上街游行,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说,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在各个商店向市民宣传抵制日货,并当众把一个日本制造的瓷脸盆摔碎在地上。

1918年夏,向警予参加由毛泽东等人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12月同蔡畅等人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

会,成为湖南女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人,带领了一批女学

生赴法勤工俭学。在当年12月7日欢送第八届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上她演讲到:"吾人之求学,宜抱供献于人群之宗旨,以谋振刷东方民族之精神,亦吾人应注意也!"带着"谋振刷东方民族之精神"的初衷,12月25日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期间,向警予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向警予和蔡和森从《共产党宣言》里得出结论--全世界无产阶级要想联合起来,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成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这个政党就叫共产党,他们在法国率先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名称也是向警予和丈夫蔡和森在法国提出来的。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作家斯诺追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时指出,向警予是"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1922年回到上海,向警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从此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发动和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向警予连续出席了党的第二至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和第四届中央局委员,并连续三届担任党中央妇女部长,成为党的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二大会议通过了向警予起草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份决议成为我党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研究妇女运动的开始,党的三大、四大有关妇女运动的决议案都是由向警予起草完成的。向警予主编《妇女周刊》,在各

种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论述中国妇女解放的文章,这些闪耀着

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文章,为我国妇女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革命中,向警予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她深入

到女工中,领导和发动了上海14家日本丝纱厂女工和南洋烟厂的大罢工,向警予在管过的各地城乡发起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从"五四"时期兴起的妇女解放的思潮,此时已经成为党领导的汹涌澎湃的妇女解放运动,并成为宏伟壮观的人民革命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而向警予和她的许多战友对此做出了非凡的努力,这正是作为妇女领袖的向警予对中国妇女运动最伟大的贡献。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向警予主动要求继续留在武汉开展工作。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在被关押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向警予实施了严刑逼供,但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

1928年5月1日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押赴途中她高唱

《国际歌》并呼喊口号,敌人慌忙将她嘴里塞满砂石,并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

这位党的好女儿,英勇的无产阶级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

来自:QQ群【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见证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1937年12月底,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简称通讯处)在省城长沙蔡锷中路徐家祠堂挂牌办公。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后,通讯处迁至邵阳东门外廻栏街两路口曾家院子。同时迁来邵阳的有湖南省工委、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观察日报》社等中共组织、机关和团体。通讯处工作由徐特立、王凌波、高文华等同志主持,徐特立的公开身份是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王凌波作为通讯处上校主任,高文华是湖南省工委书记。

"曾家院子"曾掀起民族自救巨浪

通讯处于1938年11月-1939年9月驻邵近一年时间的重要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如吕振羽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就特聘请国民党司法院副院长覃振为院长,聘请湖南省参议院议长赵恒惕为董事长;二是为前线筹集和转运军需物资,发送群众募集与捐献衣服、钱物、药品、医疗器械等转运给八路军、新四军前方将士;三是培训抗日军政人才,招收并向前线输

送抗日青年,有的被送往延安学习,有的被送往八路军、新四军

的部队。开设骨干党员培训班,培训来自全省各地党员骨干分子,发展党的组织。创办进步报刊、团体,特别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抗战人才,动员群众支援抗战。

湖南省委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召开了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第一次1939年2月,省工委在此召开了扩大会议,省委委员、特委和部分县委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博古宣读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高文华传达六中全会精神,会议选举了高文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第二次1939年4月,省委在邵阳召开了第二次扩大会议,提出"支部工作本位化"的口号。随后,省委在此举办了三期党员骨干培训班,发展壮大湖南各地及周边各县的党组织。

由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和湖南省委在邵阳卓有成效的工作,邵阳成为当时全省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引起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惊恐,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1939年10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被迫迁往衡阳。

"新闻勇士"严怪愚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传奇故事

坚定的共产党人、素有"新闻勇士"之称的著名记者严怪愚是宝庆"硬骨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还有一段可歌可泣、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938年11月13日,长沙"文夕大火"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经沅陵迁至邵阳两路口的曾家院子,利用自己合法、公开的

身份,掩护和协助党组织、革命团体开展活动。1938年末,正

当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活动席卷着邵阳大地的时候,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因对抗战失去信心以及与蒋介石的权力斗争,准备与日本"合作",另组国民党中央及政府。

一天深夜,中共党员、著名记者严怪愚正在离抗日前线不远的寓所里奋笔疾书,突然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严怪愚颇为纳闷。"谁会深更半夜上门呢?"他深知自己一向坚持真理,讲了不少真话、直话,揭露白色恐怖,早已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周身危机密布,随时有性命之忧。他马上吹灭煤油灯,屏住呼吸倾听。

"严正,是我,我是长江啊!"又是几声敲门声后,门外响起好友、著名记者范长江刻意压低的嗓音。在这白色恐无处不在的午夜,范长江突然上门造访,定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严怪愚连忙点亮灯,打开了门。范长江快速侧身进门,来不及喝口茶,喘着气将秘密获知的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消息告诉了严怪愚。范长江最后神色凝重地对严怪愚说:"你主办的《力报》远在邵阳,所谓'天高皇帝远',是不是可以冒险抢先发布此事?"说着便将材料递交给了严怪愚,眼里充满着殷切期望。严怪愚迫切地看完材料,"啪"的一声将材料拍在桌上,情绪异常激愤地说:"汪精卫一贯两面三刀,欺世盗名,必须赶紧揭露他卖国求荣的汉奸真面目!"

为了得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支持,严怪愚与范长江商量

后,决定打电话向通讯处领导请示。第二天,严怪愚穿上风衣,

戴上礼帽,另系一条围巾,包住了大半张脸,去往三里路以外的电话局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领导打电话。在经过一个巷子时,他隐隐感觉有人跟踪。严怪愚用眼睛的余光向侧后偷瞄了一下,只见两名便衣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地跟着他。

"不好,被白狗子盯上了!"严怪愚心跳有些加快,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暗自思忖,"得想法子甩掉白狗子才行!"他假装弯系鞋带,同时扭转身子往后看。两个便衣慌忙停住脚步,装作在小摊边买东西。严怪愚趁他们不备,忙起身窜向旁边的一条巷子,几经辗转,确认身后再没有便衣后,才气喘吁吁地来到电话局。他用暗语向邵阳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领导徐特立做了请示,得到徐特立的授意。严怪愚摁住由于激动呯呯乱跳的心,回家后立马赶写汪精卫叛国的报道,随后用加急电报发回邵阳,第二天便在《力报》头版刊登出来。文中指出"汪兆铭先生倡导的和平运动,是公开投敌的可耻勾当......日寇在华进行政治诱降,看来已初见成效,国人切不可等闲视之!"随后,全国的民间报纸纷纷转载报道,消息传遍了全国。一时舆论哗然,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严惩卖国贼汪精卫。

这一石破天惊的报道,让蒋介石重庆当局非常尴尬,大骂严怪愚造谣惑众,授意湖南方面将他枪毙。一次,他外出办事时被国民党特务跟踪并受到黑枪袭击,子弹擦过头皮打中礼帽。事后想起来他不禁冷汗直冒:要是子弹再往下面一些,我这条"鲶怪

鱼"就报销了!后来汪精卫抖出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诱和之事后,

蒋介石便下令各大报纸刊登汪精卫之事,并宣布将其赶出国民党。严怪愚率先揭露汪精卫投降派的无耻嘴脸,在全国赢得一片叫好之声。

星火起湘南

湘南学联旧址位于衡阳市珠晖区湘江东路399号,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始建于1902年,典型南方会所格局,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座地方性青年知识分子爱国革命运动基地。其管理机构湘南学联纪念馆成立于1966年,原名毛泽东同志革命纪念地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陈列馆。现有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82件,珍贵文物624件,文献资料2万余件。自建馆以来,接待过王首道、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10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目前年接待观众35万人次左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掀起反帝反封建爱国学生运动的高潮。在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协助下,6月7日,夏明翰、蒋先云、黄静源等人在衡阳发起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简称湘南学联)。办公地点设衡阳湘江边的"浮桥公所"(现湘南学联旧址)。至1927年5月"沁日事变"被迫解散。

湘南学联成立后,积极组织和领导衡阳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抵制日货,宣传新思想反对旧思想,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湘南地区反帝反封建爱国学生运动的总部,党创立时期湘南地区

党团组织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也是毛泽东、刘少奇、李达、何

叔衡、邓中夏、恽代英、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湘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和共青团组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湘南学联涌现出夏明翰、蒋先云、黄静源、曾中生、陈为人、伍云甫、何宝珍、吴仲廉、毛泽建、张际春、江华、黄克诚、唐天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刊《革命》半月刊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最早刊于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本期刊原物的照片,这本《革命》半月刊属湘南学联纪念馆馆藏的一级文物,据专家考证,此期刊属孤本。

这本《革命》半月刊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创办,每月一日、十六日出版。第四期出版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即1925年12月1日,本刊首篇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书纸质呈淡黄色,封面载有第四期目录,标题是用行书"革命"二字作刊名。

这本期刊是湖南省原政协副主席谷子元五十年代在衡阳县调查研究革命烈士事迹时,革命烈士李俚仁之妻吴六荷送给他的,1975年12月谷老将期刊捐赠给了湘南学联纪念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