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党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整体建设的一个极端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在凝聚社会主义共识、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社会主义发展、坚定社会主义自信、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等诸多重要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信息加工、发布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内国际环境空前复杂,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空前巨大。必须基于对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理性审视和对全新的时代背景的全面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推进,特别是要找准和抓牢几个着力点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才能彰显成效。
一、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领力
当前,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助推下,互联网已成为了人类思想的角逐场所,各种理论、思潮、意见、观点等纷繁呈现,复杂交织,真理与谬误共存,理性与感性同在,对人们确立正确思想认识和追求真理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同时,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包容性、差异性也为各种思想观点提供了表达、传播、发展甚至相互竞争的舆论土壤和心理基础,一些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思潮借以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破坏。面对空前复杂的环境与形势,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我们的建设逻辑,即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思想影响力和思潮引领力理所应当是最强大的,而那些以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企图解构、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言论和行为我们都必须予以坚决地反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也一直都面临着多元的非社会主义思潮、观点的挑战与侵蚀,严重干扰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领力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心理,因为文化是意识形态最活跃也是最丰富的载体与表达。其次,要对那些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敢于亮剑,进行积极的思想应战和必要的管理干预,因为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有可能像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再次,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为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形成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通过系统而多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造就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道路认同,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引领力的有力保障。
二、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大众教育力
对于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十分突出。一方面,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和生产与传播形式的丰富,可以更便捷更全面更生动地让人民大众入眼入脑入心,感受感觉感悟。另一方面,那些反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观点也趁势兴风作浪,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更加张胆露骨的攻击,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网络"大V"煽风点火,混淆是非,蛊惑人心,严重削弱和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教育力。教育引导人民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面对全新的复杂形势,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功能,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与教育效力,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所在。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力偏弱,同时对那些错误思潮的批判也不够有力,由此导致了两个比较严重后果。一是一些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对人民大众思想观念的侵蚀力来势凶猛,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二是轻视、忽视甚至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象突出,现实中产生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把理论产生于实践和理论指导实践对立起来,出现了轻视理论学习、崇尚自发实践的社会心态。而这种自发性的诉求,一经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就必然形成强大的拒斥科学理论的社会心态。
从现实实际来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力,首先,要增进和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力,引导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特别是要用生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表述让大众易理解、不枯燥、好接受,尽力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呈现贴近生活实际,走进大众心理,融入日常生活,达到通俗易懂接地气,和风细雨润万物的效果。其次,要在遵循个体成长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到生活实践全时空。在具体实施上把握好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度,讲究实践逻辑、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第三,要牢牢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切实发挥出这个群体学习、领会、认同、拥护、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修炼与践行是否笃实,对于全社会能否形成对社会主义的真心拥护至关重要。
三、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传播力
网络空间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点、生活信息甚至大众情绪的集散地,是各种力量标榜自己、影响他人的舆论角斗场。同时,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人类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人们早已习惯于将网络作为生活中各种信息的第一来源。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这种信息与观念传播方式的巨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产生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事实上,近几年来,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而那些非理性的谩骂、别有用心的歪曲和恶意的抹黑言论却甚嚣尘上,甚至一度成了网络时髦,在一些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上给社会大众制造了颠覆性的混乱。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围攻,更是壮大了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声势。虽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回击,但寡不敌众,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所淹没。由此可见,推进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升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传播力的提升是一项战略性和策略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要多管齐下才能奏效,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渗透力"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下。首先,要善于转换话语表达,注重用"网言网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效果来看,"一本正经"的宣传说教和"系统严密"的理论阐释除了少部分专业人士关注,往往引不起平常大众的阅读兴趣,而灵活多变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段子""图说"、小视频、短动漫等极受大众的青睐和追捧。其次,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意蕴、价值导向、终极追求与社会大众的具体生活实际、生存状态相融通,结合社会大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愿点、乐点、痛点来主动设置网络议题,开展融入式、贴心式的教育引导。要真正打开话题设置的创意闸门,就一定要从普通中国人生活中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入手,并借助这些"点"上的喜怒哀乐,反映"面"上的普遍性,引起受众"面"的共鸣。第三,要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治理措施。一方面,既要完善"依法治网"的法律体系,又要加强网络管控技术的研发,从而提高国家管网治网的"网权力",对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既要系统培养一支由不同层次和成分构成的准专业化的正能量"网军",又要有针对性地去做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的工作,从而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好空间、好氛围和好态势。
四、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生活改造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指引和规范着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也正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所在。根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时刻关注到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新情况,并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进行深刻细致的理论洞见,进而将这种理论洞见转换成促进社会实践进步的具体政策、制度、措施。否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成为纯粹的理论运动和抽象的自说自话,并且会日益失去现实基础,失去号召力和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经受住了许多重大考验,取得了很多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强互联网治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内舆论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空前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联系不够、理论宣传与实际工作存在落差、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导致社会大众对抽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漠视、不信任甚至反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终极使命就在于指引和团结社会大众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动地"改变世界"的最生动的体现。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力,首先是要坚持彻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更加牢固地扎根于社会现实,着眼于对人们生存发展遇到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着眼于对现时代巨大变革的事实求是的全面分析,着眼于对各种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正确回应,着眼于对社会大众美好生活诉求的真切代言。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表达向社会实践的转换,力争达到理论指引与制度安排的有机统一,价值追求与具体操作相互协调。事实证明,好的理论必须有好的实践来提供丰富的滋养,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木,终将昙花一现;同样,再好的理论如果只讲不做,讲得多做的少,或者讲得头头是道而做得差强人意,终究也不会受到社会大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信服。网络时代的社会大众时刻都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赞"或"拍砖",抒发着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务必要不断提升理论的实践品质,实现理论认识与生活实践的精准对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以真情实感和实际行动来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和自觉心理认同。
五、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社会竞争力
作为国际舆论交锋与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充分展示其"魅力"、相互竞争、争取大众的舞台。同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社会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个体价值选择的自主包容、大众交往渠道的空前便捷等多因素叠加效应强化之下,多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蔓延,不断地给人们认识思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权益提供不同资源和视角,也影响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态度。从现实来看,那些源自西方的、裹挟着极具迷惑性和隐蔽性的"人权""自由""民主""宪政""普世"等字眼的社会思潮,更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了"围攻"之势,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实践制造了舆论障碍,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制造了极大混乱。近些年来,一些所谓的"精英""学者"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在网上大肆贩卖否定历史、歪曲历史、抹黑历史和假设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就是西方思潮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典型例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挑战,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更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国内各种非社会主义与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流行泛滥都无不源于国际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和西方由来已久的和平演变企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彻底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苏东巨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哈贝马斯语)。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虽然受到一些人的责难,但其真理的光芒始终在为人类指引着自由解放的大道。萨特在其《辩证理性批判》中就坦然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无论如何只有在这块沃土上才能形成;我们的思想应当把自己约束在这块沃土所提供的范围以内,否则就会落空或者后退。"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一书中也写道:
"在我们时代和今后,世界的改变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大部分将是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要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就势必要求救于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内外结合,实施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战略。对内,既要对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进行有力地批判,深刻揭露它们的虚假本质与险恶用心,不断排除它们对社会大众思想认识的干扰;又要在社会大众中普遍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社会大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提高对西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批判力、抵御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的到来,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纳入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整体布局,逐步改变"抵御""防范"的被动思维和态势,积极进取,创新有为,向全世界阐释中国气派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主张,展示中国形象,形成中国气场。
六、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身体系构建力
意识形态问题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则难以真正理解意识形态问题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说,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则会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意识形态,从而低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現实性和力量。从整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在与形形色色的思潮较量中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性自觉程度不断提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从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到"四位一体"布局,再到新时代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三讲"教育到"先进性"教育,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这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中的核心内容广泛被社会大众和党员干部学习接受,并展示出了强大的宣传教育力。但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体系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有机构成部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体系化明晰等问题,比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层次结构的系统性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的学理性阐释等等,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构建的重大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深入探索研究。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构建力,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十分重要,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内生动力与外在引力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必须要在四个方面切实下功夫。一是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其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结构与层次的研究,形成更为清晰严密的理论认知与理性认同体系;二是在注重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有效对接,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形成理论系统与实践系统的高度统一;三是在构建好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与信仰体系的有效融合,克服"有知识无信仰"现象,形成知识系统与信仰系统的高度统一;四是在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体系基础上,实现宣传教育体系与传播体验体系的有效互补,克服"教育强效果弱"现象,形成宣传教育系统与全媒体传播系统的高度统一。
更多资料请联系群主QQ215425891,网站www.sucai198.com每日更新海量写作素材,避免熬夜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