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校公开课-8篇(第6/7页)
党校公开课: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聊到这个话题,我脑海里会想到2022年央视春晚上一个非常火爆的节目--《只此青绿》。这个舞蹈之所以能感动你我,我想,不仅是因为曼妙的舞姿、华美的服装,更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这股"青"流,对"天人合一"的认同和向往。
我们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已经刻进我们的DNA里,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由中国实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活动已经逼近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我们的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更重要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了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
如果说过去我们是从保护自然和治理污染的角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新征程上,我们是从发展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祖国大江南北看一下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一站,我们去到辽东半岛,看一座钢厂是如何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的。一提到钢厂,大家会想到什么?高高的烟囱,滚滚的浓烟是不是?今天我们要看的鞍山钢铁厂,则是完全不同的场景,这是一座在花园里的钢厂。这得益于他们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比如他们通过研发先进的除尘灰回收技术,不仅有效减少了污染排放,还带来一个多亿的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第二,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除了生产要绿色,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争做"小绿人",那什么是"小绿人"呢?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站--位于长三角的丽水市,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做法,叫做"攒生态信用积分"。比如说日常生活中你有绿色出行、注意垃圾分类、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等,都可以被计为生态信用积分。有了这个生态信用积分,不仅可以直接当钱花,去超市换购日用品,还可以享有低息贷款。通过这个好做法,来激励大家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第三,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
第三站我们来到位于长江中游的岳阳市。岳阳市曾经是"化工围江"的典型代表,污水横流,灰尘满天。通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2021年位于岳阳市的洞庭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江豚在微笑,麋鹿在奔跑,候鸟在歌唱,人类在欣赏"的和美画卷正在铺就。我们要持续深入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沿江而上,我们来到第四站--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我们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国家公园不是无人区,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就设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当地老百姓可以亲自参与到自然生态的保护中,每年还可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这样一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草场变绿了,野生动物变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实力演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五,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非常重要。我们来到第五站--可以遥望雪山的成都。成都过去是"在城市里建公园",现在是"在公园里建城市",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城市实践。在这座公园城市里,我们不仅有绿道可以骑行,在水下书店读书,在农田里耕作,就连结婚领证都可以在公园里进行。想想都觉得很美好!所以说,这不是简单的建园、增绿,而是让城市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让城市的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的生活更有质感。
第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最后,我们来到第六站--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我们会看到一匹"骏马"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幅"骏马图"是国家电投集团的一个光伏发电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从建成到现在已经累计发电24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万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应该说,"骏马图"只是我国深入推动能源革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缩影。在新一轮能源革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我们已经站到了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野外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一个个场景,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彰显了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政策、制度和文化之中。没有人不喜欢绿水青山,没有人不想要绿水青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一起追青逐绿!
党校公开课:如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想必各位在前段时间特别关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应该说是记忆犹新。从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雪花火炬"到闭幕式的"折柳寄情""红蓝交织",妙到毫巅地彰显了我们中华文化独有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美学准则、"五湖四海,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和"热忱好客,依依惜别"的东方浪漫。看完之后,很多朋友连连大呼过瘾。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闭幕式结束之后,总导演张艺谋在他的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这次冬奥会开闭幕式跟2008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自信,我们放下了包袱,完全放松自己才可以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