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3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党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同志们: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多次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经济学概念的重大术语革命,是彰显新时代我国实现生产力新的质性跃迁、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话语表达,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究、系统研究。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从历史唯物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迄今,我国已根本性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境况,生产力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持续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破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入1万美元台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史。与此相适应,我们党始终坚持立足不同时期的特定条件、问题、挑战,确立发展战略,并因循生产力发展水平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也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正经历剧烈变动,客观上要求生产力发展的方式、路径作出回应性变革、实现新的质性飞跃。一方面,传统的要素成本相对优势及要素规模扩张驱动模式已经式微,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家,我国天然具有资源紧约束特征,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凸显、要素数量投入的边际回报下降等传统相对优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在有形要素投入之外寻找生产力发展新的动力源。另一方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行爆发式、集成式创新,并加速与经济社会发展渗透融合。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爆发点的迁移往往伴生着生产力增长极的地理空间变化。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迫切要求我国以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塑造新优势、新动能,加快形成新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正是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深刻变化情态,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学范畴术语革命和理论创新,是在新时代更高层次关键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推动生产力爆发式质性变迁进而生产关系深刻调整的新趋势下,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的科学凝练,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二、从系统观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回望人类社会的漫长演进史,人作为最能动的主体,是以不断突破自然的束缚并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提升中获得自身满足的。生产力及其发展在社会变迁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批判性借鉴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生产力是包含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科学技术并不构成独立要素,而是须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相结合,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发展形态等诸方面系统性动态演化。与此相对应,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必然内在要求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动态演化。由此,生产力发展具有系统性特征,是科学技术、生产力要素及其催生的产业、产业体系,乃至与之关联的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全面革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导源于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生产力系统性质性变迁。对其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释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新",突出强调以数智化为显著特征的关键性、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这一核心要素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催生新的要素质态与功能,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井喷式涌现,新的结构体系方兴未艾。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力新的系统性质性飞跃,契合高质量发展主题,将最终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动能、竞逐赛道、竞争位势的"质"性跃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我们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阐释科技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质性跃迁过程及其质态革新,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新质"变革。从微观层面看,数智化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要素的"新质"革命,并加速要素创新性配置。就要素的质态变革而言,劳动者正转向新型劳动者,以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为标志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评判劳动者素质水平的依据;劳动资料正转向新型劳动资料,智能化、平台化、共享化、集成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加速嵌入劳动工具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正转向新型劳动对象,技术裂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拓展要素范畴,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应用,数据自身已成为关键要素。就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而言,导源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渗透,新型质态的要素组合方式正发生革命性变迁,打破机构及空间等边界,要素的交叉融合、协同整合在实践中层出不穷,1+1》2的质效提升效应,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表征之一。从中观层面看,新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质态变革,显性地表现为"业态-产业-产业体系"的系统性"新质"革命。数智化技术创新广泛渗透于产业发展各领域,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加速向定制化柔性生产转型,产业组织模式从"竞争-垄断"加速向"竞争-协同共享"转变,产业运营模式从生产型制造加速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云平台等支撑下,技术群体性突破创新、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日趋明显,产业边界愈益模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被持续催生。新兴战略产业、未来产业无疑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修课",不能偏废,更不能脱离阶段性条件一哄而上、制造"泡沫"。从中长期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交替演进、互促共生,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叠加裂变,客观上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经济活动日益强调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系统性整合,产业链式集群、融合集群发展,系统性集成成为价值创造的新模式。从宏观层面看,系统性的生产力"新质"跃迁,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高质量发展主题高度契合。作为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整体迈入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意味着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破解"卡脖子"问题,并加强全球重要科技领域和前沿交叉领域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力争加快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此基础上,筑牢我国经济发展根基、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安全性、可靠性,形成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新质生产力正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主导,催生"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依托数智化全面深度融合,渗透传导至整个经济社会,形成复杂的协同裂变生态,从而牵引推进我国整体迈向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关键是看由谁主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引致的产出结构优化、产品品类丰富化、消费场景创新化、服务场景便利化、平台资源共享化,能够更好地回应和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和高品质生活追求;所引致的物质技术质效提升,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奠定了基础,也伴生着新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大的实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须从"解放"和"发展"两个方面系统谋划。"解放"意味着坚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环节,目的在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发展"意味着坚持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目的在于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难点、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改革必然指向"全面深化",既须激发经济创新活力,又须维系社会公平有序,涉及关联制度及其组合关系的解构与重塑,是"破"与"立"的系统化进程。如何把新质生产力这种"无法估量的生产能力"真正自觉地运用于造福人民,是改革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三、从辩证唯物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才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速基础科研布局。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创新资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着力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平台、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与重大产业布局,谋划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转化是实现基础研究从"精神生产力"到"物质生产力"的"惊险一跳",风险巨大、资本密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让企业在创新中挑大梁,深化科技产权、评价、奖励等制度改革,营建激励创新、包容试错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多元创新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三是重视数据要素的关键性作用。"人工智能+"是创新赋能、产业赋能的未来方向,须强化数据产权、交易、通用标准、安全治理等领域基础制度完善和前瞻研究,将数据要素蕴含的强大创新裂变力量导向服务高质量发展。四是筑强人才基础支撑。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尤其是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应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部署人才培育、招引、使用计划,形成强大的人才生态系统支撑。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承载。应体系化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实现整体质性飞跃。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研判、慎重抉择,大力发展适应国情、区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出台规划方案或行动方案,加大孵化投入、创新激励和容错机制,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蕴育发展潜力和颠覆性力量。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补齐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共性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工业软件等短板,打破"低端锁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强化配套功能、构筑产业生态。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集群,基础设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政策制度、营商环境多维支撑,要素高效配置、企业自我更新、产业迭代演进的"产业生态圈",构建产业布局新模式。

优化要素创新性配置体制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新质生产力所依赖的要素范畴极度拓展、类型多元,数据、知识产权、技术劳动等创新性要素爆发式增长,亟须在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交易规则、公平竞争机制、贡献评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作出适应性回应、推动改革深化。同时,要素的创新驱动属性,迫切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资本市场并强化其枢纽功能。二是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企业是创新活动、生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企尤其是央企战略转型,充分发挥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排头兵"作用;着力保护民营企业的权益、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发展信心,促进创新型企业、绿色低碳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壮大发展。三是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全国市场规则制度高标准统一与市场规模容量扩大两方面同时着力。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高水平营商环境,破除要素流动壁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同时,建立起收入分配、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提供韧性发展支撑。

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一是加强创新开放合作。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持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动人才、技术要素交流互惠,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基础。二是加强产业开放合作。积极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加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合作,鼓励"走出去"、支持"引进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共性技术攻关、数据跨境流动、扩大进出口贸易,形成各国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与产业链协同体系。三是加强制度开放合作。以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为牵引,推动与更多经济体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开展自由化、便利化合作,积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标准、商品市场法律体系,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国际治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多元、开放的平台与环境。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