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网络意识形态专题党课报告(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7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6分钟

(三)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继续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之际,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视。一方面,高度重视舆论阵地主动权,着重营造良好舆论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这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出了战略层面的高度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即"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网络要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与"牢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阵地建设"之间的统一。另一方面,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完善党群网络互动方式。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为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对各级党组织及领导干部利用互联网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指示。基于此,党和人民的网络联系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群众路线。

三、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动向,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网络舆论工作实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谋划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从"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等维度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不断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网络治理效能,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响亮。但是,我们在看到建设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存在的话语主体泛化、话语手段隐蔽化、话语体系单一化等问题。

(一)话语主体泛化,影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力"。互联网具有的即时性、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打破了政策发布者主导话语权的模式。任何个人、团体都可以采用"数字身份"登录浏览器并第一时间发布舆论观点,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速了网络舆论主体的泛化,使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空间受到三重压缩。第一,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挤压。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使信息传播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一方面,西方大国以技术控制优势取得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的"制域权"。美国宣称将无限期保留对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监管,这意味着通信技术落后、技术路径单一的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随时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渗透风险。另一方面,西方大国以网络为载体借机输出其所谓"普世价值"。同时,利用伪造的"马甲"身份,大量资本"水军"活跃在博客、论坛当中,成为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布利己言论、抹黑他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力量。第二,国内多样社会思潮的消解。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甚嚣尘上。这些杂音的存在极易改变网民的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动摇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第三,多重话语区间的错位。互联网因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双重特点使许多信息能第一时间抵达大众视听,形成先入为主的看法和观点。一旦引爆公众的情绪,这些缺乏说服力、多方转载的观点就极易如"核裂变"般无限放大,形成谣言引起现实社会恐慌,若不对其加以控制,势必动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

(二)话语手段隐蔽化,削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控制力"。互联网的巨大包容性既给予公众发声的权利,也纵容了部分网民利用虚拟身份产生语言暴力等行为。从公开到隐蔽、从精准测定到难以识别,互联网隐蔽、无形的技术设定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阵地掌控对象与舆论带来更大的困难。一方面,道德失范在网络空间中蔓延。匿名特性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交往披上了"隐身衣"。利用匿名技术,互联网使用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在"数字身份"的掩护下,网民拥有更多的安全感,而不注重对言语后果的承担,出现放纵、过激甚至人身攻击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犯罪因子在网络空间中滋生。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显示,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社会空间将各种检查制度隔绝在代码之外,也因此成为犯罪滋生的沃土。"去角色化"和"去身份化"的双重效果弱化了一些不法分子真实意图的外在表征,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犯罪行为在网络空间中"重新开张",试图逃避现实法律的制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没有哪个国家会允许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由此,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要在相关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提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防患于未然,善于识别并破除不法分子所试图传达的意识形态"伪装",形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最大音量。

(三)话语体系单一化,降低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接受力"。网络空间已成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的"主战场"以及"面临的最大变量"。面对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要巩固并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传播,需要做到对话语表达体系的合理运用。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巨大转变,但仍然存在内容融合僵硬、语言表达刻板的问题。一方面,大众化内容滞后造成"吸引度"不高。当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大多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难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产生反应。另一方面,经院化表达造成"吸收度"不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述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完善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高政治性、高逻辑性、高严密性的特征。而对于某些文化素质层次不高、以碎片化阅读方式为主的网民,这种话语表达无形间给其增设了一道"话语障碍"。在某种程度上,非主流意识形态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手段聚集了大量的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提出了现实挑战。

四、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实践路径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对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上述挑战,是消除舆论风波各种隐患、增强主流舆论社会动员功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与向往的必然要求。科学锚定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实践路径,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队伍建设,筑牢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法律保障,创新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加强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技术治理,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能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奋勇前进。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打牢思想防线、筑好理论屏障,才能赢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阵地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牢牢维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做好理论指导。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繁杂的网络生态中增强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增强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处理好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关系,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念的揭示、彰显和引领。要不断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其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一方面,必须将舆论工具的掌控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在网络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和检测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善于发挥公众人物作为榜样力量的优势,引导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智能趋合。另一方面,要第一时间抢占话语传播制高点。针对社会舆论热点,迟钝、遮掩的发声难以给予公众完整的事件回顾展示,甚至会遭受大众的臆测和质疑,增加了后续舆论引导的难度。第一时间筛选真实信息、公布事件真相,有利于极大压缩舆论炒作、谣言发酵的空间,短时间内达成凝聚社会共识、把控舆论走向的正面效果。

(二)加强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队伍建设。如今,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的主体已形成"一元主导"与"多元共享"的局面。如何在"主体平民化""观点庞杂化"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构筑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安全防线、部署好维护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排头兵",打造一支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领导干部队伍非常重要。第一,要提高领导干部主流意识形态领悟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应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观察网络、分析情势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习,提高对于热点事件的政治鉴别意识,站稳网络空间"正面舆论"的强势地位。第二,要提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处理力。党的十九大对党员的示范引领和积极作为提出"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明确定位网络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开展网络群众路线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体现。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话语传播规律、理解话语传播内涵,全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克服"上不了网"的本领恐慌,做到"网下宣传"与"网上发声"的协同统一。

(三)筑好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法律保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空间立法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兜底之网"。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呈现出技术性更强、监管难度更大的特点,要求必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做到"依法治网、依法发声"。第一,要从严落实网络准入制度,健全网络话语主体发声"过滤网"。围绕网络信息传播,应建立多层面、动态的监测、研判和处理机制,通过多层信息过滤"防火墙",鼓励将更多体现党性原则、传播正能量、具有新时代创新精神的声音传达给群众。第二,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立法,高悬网络话语主体发声"正义剑"。互联网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变量",对于抹黑、歪曲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危及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舆论及行为,必须要"敢于亮剑"。针对网络乱象要建立网络黑名单制度,通过"技术屏蔽-身份取缔-法律处罚-公示示警"的流程,坚决打击与社会主义敌对的势力培植的所谓"精英领袖"和"大V大咖",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舆论空间。

(四)创新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最大程度获取广大民众对其话语的广泛认可,是一个政党巩固自身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稳固自身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掌控能力的不二之选。第一,链接主流话语内容与网络话语符号。面对"多元取向"的社会思潮,必须要保持党的严肃性、权威性,不能一味地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丢失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本质。但同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必须要"想群众之所想",主动吸收和接纳网络语言的大众化表达形式,联通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心声,从根本上激发网民对党的心理认同、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第二,打破学术话语与网络话语边界。在牢牢把握话语导向的前提下,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必须要尊重受众的理论素养水平。因此,要注重生活化表达,充分考虑网络受众的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与理论实际,将抽象复杂的表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直观浅显的话语。同时,运用"故事+图像"的话语转化,将网民认为枯燥、抽象的话语表达转化为人文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以理论的先进性、真理性彻底征服人心。

(五)加强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技术治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掌握的资源还十分有限。当下,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正在威胁他国的网络安全建设、渗透他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要促进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必须要不断加强技术治理。第一,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抓手,强化对网络核心技术的掌握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307要努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技术保障体系,在网络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开发网络主流话语平台配套设施,筑牢安全防护墙。第二,要以预警监控为主要侧重,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技术协同。要架构严密的网络技术监测体系,积极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智能化、移动化大数据平台,协同使用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网络爬虫与数据采集、社交媒体监测等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强化对网民群体思想特征与行为动态的研判、分析,对于谣言与不良舆论要及时甄别和示警,打好预警处理与应急管控的"组合拳"。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