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中央党校理论文章汇编-16篇(第4/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57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0分钟

四、以血肉联系凝聚人民群众

政党的社会号召力、影响力强弱取决于其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密切程度。从历史来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政党都具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脱离甚至背离人民群众的政党必然被人民群众所唾弃,并最终走向失败。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能够广泛团结、动员、凝聚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血肉联系凝聚人民群众,贯穿于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才会出现诸如"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场景;正是因为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创造诸如"包产到户"等一系列体现群众首创精神的历史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赞誉,涌现诸如"青春向党"等一系列讴歌党、礼赞党的热潮。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面对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面对现实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必须自觉强化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站稳群众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群众观点,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查处和惩治侵犯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要走好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群众在哪里,群众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6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饱含深情,鞭辟入里,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高度重视,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殷切期望,更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成事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年轻干部必须严守规矩,不逾底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守住"早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他还特别指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着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向;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重要论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科学运用和生动阐释,不仅对于年轻干部面对种种诱惑腐蚀、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而且对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成才成事全过程也都有着同样重要的针对性、指导性。守住内心,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都面临并需要终其一生去解决好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每位年轻干部都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自觉从自己守起,从现在守起,从小事小节守起,守正、守实、守稳自己的内心。

一、守住内心,根本的是守正:用坚定理想信念守正内心

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一旦丢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也就失去了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难逃失败的命运。理想信念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决定着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理想信念坚定,就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行稳致远,否则就会经不起风吹浪打,或私心杂念丛生,或临阵弃敌脱逃,或堕入腐败深渊,最终败下阵来。年轻干部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把终身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个人最大的幸福,唯有如此,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精彩的、有意义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其目的就在于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需要终其一生、在伟大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时刻牢记这一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信一辈子,守一辈子,始终保持内心元气满满、正气充盈,唯有如此,才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做到一身正气、百毒不侵,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贞不渝,经得住大浪淘沙的考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坚定理想信念,前提是要学懂弄通党的理论,掌握思想真谛,了解熟悉党的历史,牢记初心使命,让理想信念真正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年轻干部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用心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自觉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正本清源,解疑释惑,时时对照,常常检视,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理想信念是实践的、具体的,从来不是自己认为坚定就坚定的,而是有着客观明确的衡量标准,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对党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密不可分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正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也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格。新时代对党忠诚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年轻干部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准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胆忠心,自觉加强政治历练,接受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淬炼,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努力在新征程上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二、守住内心,关键的是守实:用全心履职担当守实内心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面临的风险、考验、挑战也更加复杂多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接续奋斗。这是时代的要求、事业的需要。履职尽责、干事担事,是干部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就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谋取私利。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岗位职责的要求,也是年轻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更应自觉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中充实内心世界,丰富人生经历,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完美答卷。

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年轻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提高站位,开阔胸襟,放眼未来,自觉将个人理想、成长发展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善于将本职工作、岗位职责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努力在为党兴旺、为国富强、为民族复兴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持续提高履职本领。"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身处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年轻干部要紧紧抓住政治能力这一第一位的能力,理论素养这一最根本的本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面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有力推进。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虚心向书本学,向人民群众学,向伟大斗争实践学,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受磨练、强本领。

着力提升担当精神。"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格局,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党性。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年轻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争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机遇面前敢于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勇于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主动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努力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赤忱。

大力弘扬务实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始终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实字为本,干字当头。要夯实察实情、明实际这个基础。掌握和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真正把各方面情况摸实、摸准、摸透。要破解讲真话、讲实话这个难题。坚持出于公心,摒弃私心,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在深入思考、立体分析上多下功夫,坚决不讲脱离实际、不着边际、粉饰太平、言不由衷、哗众取宠、见风使舵的话。要实现办实事、求实效这个目标。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坚持以群众切身需要、全局和长远利益作为好事实事的考量标准,避免主观臆断、简单片面;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工作的评判标准,避免自以为是、一得自矜,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以钉钉子精神,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善作善成,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长期任务,要保持定力,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强化精准思维,以绣花功夫抓早抓常、抓细抓小,确保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三、守住内心,重要的是守稳:用严明纪律规矩守稳内心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没有铁的纪律,就谈不上党的团结统一,谈不上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谈不上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每位党员也只有自觉把纪律规矩牢记于心,实践于行,将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基本遵循,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之舟加上厚重的"压舱石",有效抵御暴风骤雨、惊涛骇浪的冲击,确保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始终心存敬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年轻干部要时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以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抑制私心杂念的滋生蔓延,绷紧纪律之弦,坚决断绝任何侥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决不能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花言巧语中迷了方向,在"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中铤而走险,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中恣意妄为,始终做到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闯"雷区"。

始终严以修身。"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只有严以修身,才能严以律己。一个干部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拧牢了,把思想觉悟、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转变。年轻干部要自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坚守精神追求,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严肃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的关系,始终做到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始终严防死守。"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防"。面对种种诱惑、重重围猎,年轻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党中央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深刻理解管党治党严的主基调,深刻把握"越往后越严"的鲜明信号,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做到层层设防、时时设防、处处设防,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全面守好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慎独慎微慎初慎终,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永远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科学评价干部政绩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不时在局部蔓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有少数地方表现"拉垮",要么决策犹豫、行动迟缓,要么简单粗暴、顾此失彼,受到群众批评。在发展经济、加强社会治理过程中,也有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发展质量和群众感受的关注不够。究其原因,在于政绩考核评价不准及干部使用不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要科学评价干部政绩,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就要正视干部政绩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干部政绩评价的质量和水平。

一、政绩考评是关乎人心士气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政绩观、准确评价干部政绩、科学选人用人提出一系列新要求。这四个方面中,政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承上"就是将好干部标准、正确政绩观落到实处,"启下"就是为干部选任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干部干事创业。具体而言,科学评价政绩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点。

把原则要求具体化。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集中表达,既反映了党的干部路线的一贯要求,也反映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忠诚、干净、担当虽然属于概念化表达,但包含着丰富内涵,政绩评价就是要将这些内涵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评判干部及其政绩。缺乏这个环节或者这个环节使用不当,好干部标准就会"悬空""虚化"。政绩观问题更是如此。一个领导班子、一个干部政绩观是否正确,应有科学的可衡量尺度并经由权威部门通过科学评价来认定,否则就会陷入"见仁见智"的困境。少数人就会根据自己需要对领导论述、文件规定进行断章取义、任意歪曲,或者把不符合标准的干部说成符合标准,或者把真正做事的人说成哗众取宠、政绩观不正。

实现正向激励导向。政绩评价的基本功能是在评价对象的贡献与报偿之间建立联系。这里需要指出两点。其一,根据贡献给予报偿并非境界不高,也不是不讲无私奉献,它是管理的必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不可或缺。作为一种常识或常态化管理,应着眼于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其二,贡献和报偿不限于物质方面,而是包括物质与精神、职位与非职位等多种内容,所以不是什么"实用主义论"。复杂之处在于,被评价干部大多倾向于认为自己贡献大,因而希望得到相应或更多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评价干部政绩,评价结果运用得好,能够让当事人乃至其他人口服心服乃至佩服,从而激励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反复以往,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奖优罚劣、示范引领的目的。

营造良好从政氛围。科学的政绩评价不仅有助于引导干部该干什么、该怎样干,而且有助于理顺干部的"心气"。不少干部反映,他们不怕"辛苦",就怕"心苦";不怕"流汗",就怕"流泪";不怕"凶险",就怕"胸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不少与不合理的政绩评价有关。比如,一方面要干事,另一方面还要防"暗箭",少数人自己不干事整天盯着干事的人,百般挑剔,乃至造谣滋事,干扰评价。还比如,一些干部考察、政绩评价失真,少数善于"表现"的干部得分高、被提拔重用。类似种种,让一些专心做事、不会"表现"的干部失望、寒心。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容易影响士气,衍生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激发干部的内驱力。政绩评价内含动力传导机制,评价科学、结果运用得当,能够让干部"不用扬鞭自奋蹄"。反之,评价不科学、结果运用不得当,则会导致一些干部"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了也不动或者仅仅表面应付一番。此外,还容易导致少数人对学习、培训也心不在焉,使理论学习、能力提升变成花拳绣腿、表面功夫。而内生动力强,干部则会自觉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学用结合。

二、当前干部政绩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评价涉及评价谁、谁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评价结果使用等议题,干部政绩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或问题也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集体行为造成的评价对象"错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均属于集体行为,上下左右的活动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层级除了要对上负责外,在履行职责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保障条件,使权责利对等。当前政绩评价存在对上述工作格局重视不够的问题。从横向来看,首先,不同单位、不同部门虽然都很重要,但对组织核心功能发挥产生的直接作用是不一样的。不承认这一事实,就可能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和部门。其次,存在"洗碗效应",即干部和所在部门任务越多、做得越多,失误概率越高。在考核评价时有的人就会跳出来以此"做文章",对一些干部产生不利影响。再次,优秀等次和分配上"雨露均沾"。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重新抬头,导致少数干部宁愿到相对清闲的部门工作,宁愿做副职、非领导职务。从纵向来看,一些上级部门或领导只提要求、不给条件,下级做好了揽功,一旦有差池,就让下级"背锅",却未反思自己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了什么。按照这种思路去评价地方和基层干部,难免让他们委屈、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评价主体过窄造成的"缺位失语"。绩效评价理论有"360度"说法,即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不能由个别人、个别部门说了算,而应多主体综合评价。目前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被评价对象习惯于"自卖自夸",或者让媒体、专家学者帮着夸。于是,少数干部习惯于"说了就等于做了,做了就等于做好了",擅长造概念、喊口号、"大手笔",只管自己提拔晋升、哪管走后留下的烂摊子。此外,由于错误理解和执行组织主导这个提法,导致参与政绩评价的主体范围过窄,群众"话语"权重过低。有的干部时常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挂在嘴边,然而遇到具体工作却脱离群众,喜欢找"可靠的人"私下去评价干部或了解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工作,从而出现"近邻现象"和评价失真。

评价指标多样不稳造成的"不可比性"。在一些领域要求多、考评多且彼此不协调。部分干部反映说,到处是"既要......又要......还要......","两手抓"已经不够,需要"三只手""四只手"。当然,这种看法不是不要评价,而是讲某些评价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缓急,不考虑具体单位和行业的特点。这种情况主要是某些负责评价的部门"懒汉思想"造成的。他们错误地认为,所有干部、所有的地方和单位用一套标准,既安全稳妥又简单省事;制定分门别类的评价指标和办法,却吃力不讨好。由此导致体现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唯规模、唯数量、拼排名等问题还在诸多领域存在。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政策出台草率、脱离实际,结果经常翻来覆去,有的甚至朝令夕改。严肃的决策成为"急就章",是没有调查研究的结果,更是由于一些部门片面强调"事不过夜"、急于表态、用文件落实文件的结果。前述两种情况往往使干部无所适从,使考核评价缺乏稳定性、可比性,也使一些部门落入"塔西佗陷阱"。

评价方法单一造成的"晕轮效应"。人们经常说,绩效评价是"天下第一难",比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理"还复杂,因为这涉及集体行动的逻辑、难以量化的因子以及可能存在的极力掩饰的成分。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指出"知人之性,莫难察焉",因为"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怎么办?他给的方法是"七道":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醉之以酒"自然不可取,但"七道"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要多途径考察一个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政绩评价,即要用多种方法多方勘验,并且把功夫做在平时和细微处。避免因利害、亲疏、好恶而无法作出恰当评价,避免因过分聚焦单一因素而以偏概全以至成为偏见和成见。

评价结果运用不当造成的"两张皮"。评价的目的在于运用,然而评价结果与干部、领导班子激励脱钩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是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有时还出现评优表彰采用不同标准的情况。二是职位激励运用有偏差。不能把职务职级作为激励干部的唯一手段,干部更不能居功自傲、向组织伸手要职位,但职务职级是激励干部的重要手段,因为在考评科学的前提下,职务职级意味着对干部德能勤绩廉长期表现的肯定,它所带来的还有干部的价值实现和社会荣誉。近些年来,随着党内政治生态的好转、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用人不正之风得到纠正,不过"找靠山""通门路"现象并未根除,少数干部不把心思用在琢磨事上,而用在琢磨人上,认为只要有"关系"、有人"赏识",业绩是次要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政绩评价质量的思考

搞清楚政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大致出来了。笔者从政绩评价中的四个关系角度,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政治标准与政绩标准。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和方法本身就是政治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精神制定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办法,产生了良好效果。但还应进一步打通政治考察与政绩评价,换言之,政治上是否合格很重要的是看政绩是否突出,是否推动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是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邓小平曾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邓小平的"红一定要专"看法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讲政治"不是简单讲讲、留于口头表态,而要重行动和实效。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好、社会治理不佳,一个单位矛盾丛生且得不到化解,我们就不能说这个地方、这个单位的领导政治素质过硬。

党委领导与群众参与。二者关系的实质是在干部政绩评价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全面准确评价干部表现,防止"以票取人""以分取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群众意见。当然这里指的是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无数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干部如何、一个地方政绩怎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如果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出现距离甚至很大的距离,处理不好会使组织威信和群众路线受到伤害。

共性要求与差别对待。忠诚、干净、担当是共性要求,政绩评价要兼顾当下和长远、显绩和潜绩、数量和质量等。不过,对于不同地方和系统来说,实际情况则有差异。比如,影响"干净"的具体环境和因素是不同的,党政机关不同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内部差异也很大。显绩和潜绩、数量和质量等也是如此。所以,在坚持共性要求前提下,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分层分类的差异化评价标准和办法,不能"用一张卷子"来考所有的人。这就给我们负责政绩评价的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为了贯彻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各地出台了多种举措,逐步从政策优惠转向社会活力激发、发展动力开发。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激发全社会活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干部的同时,要进一步给干部"松绑",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的内生动力,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群众的主心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头羊,是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干部政绩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关系能否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奋发有为、善作善成,也要借助精准考评、科学选任,引导干部真正成为实干家。干部心无旁骛做事,组织客观公正评价,二者同向发力,一定能造就一支堪当时代重任的干部队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