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25/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五是坚韧不拔。"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习仲勋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习远平回忆说:"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13岁上初中时,父亲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1962年,他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16年,其中'文革'冤狱7年半。"16年,他以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不公,承受打击。蒙冤16年后"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习仲勋毕竟是经历过重大挫折和风浪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尝人间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特别是"文革"中,习仲勋"不畏权势,不仅自己坚持真理,而且为其他受株连的同志澄清事实,突出表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忍着内心的伤痛,坚韧地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英雄一世,坎坷一生"。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必然传导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很长时间里,父亲被打倒、受迫害,母亲受牵连,子女们也被打成"黑帮"子弟,3个大一点的孩子尚未成年就去了建设兵团劳动或生产队插队入户,但他们都经受住了考验和磨难。正如齐心所说,"这段时间对我和孩子们来说,可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全家人都很坚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003年习近平在《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所收录的自述中写道:"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然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受父亲坚忍不拔之志影响而铸就的那份坚持和那股韧劲,那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的意志,让他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坚韧不拔是习仲勋家风中经过特别磨难和特殊磨炼而成的一种精神品质。

六是真诚坦荡。无私者真诚,无畏者坦荡。大凡无私无畏的人,心中装的是天下、是家国、是他人;大凡真诚坦荡的人,都有博大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中回忆:"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习仲勋曾无比欣慰地总结自己:"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不但没整过人,正如齐心对习仲勋所言,甚至"对审查你的人,你连名字都不记","你对红卫兵小将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替他们开脱说:他们年轻幼稚,革命道理懂得不多,单凭一腔热情,容易受蒙蔽上当,不能怪罪他们。对于当场揭发问题的人,你也不计较,后来反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做真人、不害人,"雪中送炭""没整过人",是习仲勋真诚坦荡品格最深刻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习仲勋为子女们树立的准则、立下的标杆。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开篇就提到学父亲做人:"因为您为人坦诚、忠厚。您曾教诲我,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正因为家风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习近平一直以来待人真诚的风格。他当年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与一介书生贾大山交往的故事,因为真诚,两人常常促膝谈心至深夜至黎明,并收获一生的友谊,也因为真诚,才能让淡泊名利的贾大山"出山"。正因为家风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习近平一直以来为官坦荡的风格。他当年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曾大力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问题,果断处理了一批违纪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正风肃纪、打"虎"拍"蝇",更是刚直不阿、作风硬朗,铁面无私、胸怀坦荡。

1978年8月,习仲勋(左三)在广东惠阳农村调研。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习近平(左一)利用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随同父亲一起下乡

七是团结向上。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既是一种能力和水平,又是一种修为和境界。习近平曾经回忆:"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最广泛地团结群众,团结大多数,成了习家一脉相承的传统。习近平无论在哪,处在什么领导岗位,都特别强调并身体力行打好"团结牌",靠"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好工作。团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习仲勋在子女中一直极力倡导和推崇的品行就是工作好、学习好、天天向上。齐心回忆:"在我和仲勋相伴的日子里,他教导我'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年轻的时候我对这三句话不能完全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太抽象。当我步入晚年的时候,才深深地领悟到这些话的含义,并把它当作了我的座右铭。"这三句话,虽然朴实简单,然而它包含的要义在于要求家里人都要把工作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它搞好,形成一个人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家风。习仲勋曾对家人、子女和亲朋好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团结向上,是习仲勋家风中的美好形象,是一种精神风貌。

八是仁爱崇善。"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以"仁"为根基,以"爱人"为根本,"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做好人、行好事,待人大仁大爱,是习仲勋为人处世的一大特点。齐心回忆到,仲勋"重新"工作后,过去的老战友、同事,基层的同志,凡有到了北京或广东的,他都挤出时间热情接见,有经济困难的,特别是从老区来的,对革命有过贡献的群众,还帮他们买票送上车,并给予必要的补助。做好人、行好事,仁爱崇善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习近平,并在他的言行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曾任习仲勋秘书的俞惠煜回忆说:"在齐心阿姨看来,近平的为人特别像他的父亲,有些事做得和习老简直如出一辙。"桥桥还曾说过习近平的一件往事,那是习近平从军委机关自己要求下到正定工作不久,出差坐火车,碰到一对穿着很破、年龄很小,因为找父亲却又实在没钱买票而逃票被逮着的小姐妹,便主动为她们掏钱补票,当两小姐妹找上门来还钱时,习近平不仅没要她们还车票钱,还又给了一些钱让她们回家。齐心听后,感慨地说:这真是父子如出一辙。齐心也讲过一件事:"有一回,我和他坐在一块看电视,是个纪实片,讲述一个山里农民受到某地司法部门不公正处理后四处申告无门的经历。看完之后,近平长叹一声:百姓不易啊!从他的叹息声中,我能感受到,这孩子没变,心地还是那么善,他能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这正是习近平所秉持的"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理念的体现。这样的家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自己下厨炒酸菜猪肉款待当年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结识的两位陕北农民朋友;不忘师恩,在地方工作期间,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等。他做出这一桩桩一件件让人温暖感动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习仲勋和习近平一家。前排左起:彭丽媛、习明泽、习仲勋,推轮椅者为习近平

九是父慈子孝。父慈子孝是最美好的家风,是最温暖的画面。我们可以从齐心的回忆文章中一次次地看到这种温馨和谐的情景:"仲勋同志非常爱女儿,工作之余常常把未满月的桥桥抱在怀里,记得有一回,一不留神孩子拉尿了他一身,见此,我尴尬得不知所措,仲勋却笑着说:'子屎不臭,子屎不臭'。""自从桥桥降生以后,只要仲勋工作稍有间隙,就会把女儿抱来看看,有时他还亲自为孩子拍照片。"齐心说:"望着女儿稚气的小脸儿,我看到仲勋的脸上流露出慈父的笑容。"他"有时还要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对此,他视之为天伦之乐,尤其是当孩子们与他摔打着玩时,仲勋总是开心极了,因为"与孩子们玩耍最惬意"。桥桥曾深情地回忆道,"星期天,只要父亲有空,他总会陪我们玩一会儿,我们一起玩捉迷藏、捉老鹰、丢手绢等游戏。我和妹妹跳橡皮筋,一头拴在树上,另一头就由父亲牵着,他笑眯眯地望着我们,跳不完,他耐心地从不撒手。那种舐犊之情,我自己想起来还是暖融融的。我的弟弟们还和父亲玩'骑马'的游戏,父亲趴在地上让他们骑在背上,驮着他们从桌子底下钻过去。有时候他和我们还真的'打成一片',在地毯上,我们向他'进攻',他把我们姐弟四个掀翻,还从大到小摞在一起。每逢洗澡,院子里就是一场'追击战',我们故意跑开不洗,父亲拿着撑门帘的长竹竿满院子追,直到把我们一个个摁进澡盆......那时,院里洒满笑声和惊叫声。"这字里行间、话里话外,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而出,极富画面感。据齐心回忆,"当有人称赞仲勋是一个好爸爸时,仲勋便得意洋洋地笑着说:'我不仅是个好爸爸,还是个好丈夫'。"他一贯支持妻子的工作和学习,从不要求妻子牺牲个人的工作来专职照顾家庭,这是一种最大的爱。习近平在"拜寿信"中感慨道,您"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俞惠煜回忆:"习近平当福建省省长的时候,回家看望习老,都是毕恭毕敬站在一边,直到习老发话他才会坐下。"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习近平。于是,我们很自然可以看到习近平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缓缓而行、手牵老母亲款款散步的场景;很自然可以看到习近平在飞机舷梯上为夫人撑伞、手挽着手走出舷梯,登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时伸手扶夫人等经典的一幕幕,感受到他对妻子的体贴和照顾;可以明白为什么他在地方工作时,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多晚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分居两地的妻子,互致平安后才放心休息;可以看到他骑自行车载着年幼的孩子的样子;等等。彭丽媛曾感慨地说,看着他和女儿在一起喜滋滋的模样,我岂能不喜在其中?女儿一跟她爸爸,就乖得像听话的猫。"我认为他是所有女人心目中最称职的丈夫,女儿心目中最称职的父亲。"父慈子孝是习仲勋家风中质朴感人的一道风景。

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间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包括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等,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这其中,父母在家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什么样的家风决定其家人能走多远、行多稳、飞多高;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影响其家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欲先治国,必先治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再次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仲勋的家风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和一部教材,启发和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外观之、内省之,真正把家庭建设成家教好、家规严、家风正和家味浓的健康细胞,让向上向善的共同理想、志趣、品质、人格、信仰在家中蔚然成风,并世世相袭、代代相传。

还债"填窟窿"也是政绩

眼下,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已经或正在进行换届。新班子组建后都会思考和谋划怎么有新作为、新气象。有的开展调研学习,从发动思想入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的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发展计划,提出新的思路、措施和办法;也有的雷厉风行搞招商、上项目、抓投入,等等。这些都是好现象,值得鼓励和肯定。

然而,有一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值得注意并思考,那就是对于前任抑或是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延续下来的债务究竟怎么看?怎么办?从现实中看,一些人不愿也不敢去接这个烫手山芋,在还债"填窟窿"问题上基本持不愿担当、不敢作为态度,甚至没兴趣没动作。究其原因,不愿者总觉得还债"填窟窿"看不见、摸不着,是潜绩,甚至只是给前任或往届"擦屁股",为他们"抹平""贴金",在这上面下功夫不划算、不值得;而不敢者则害怕"债务"这笔账水太深、"窟窿"太大,不好还、不易填,说不定里面还夹杂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弄不好自己深陷其中,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吃力不讨好,所以人家让它"挂"着,我也让它"挂"着,犯不上冒这个险、蹚这趟水,等等。于是,抱着不去沾、不去惹、不去碰的态度,能躲则躲、能避则避,不到万不得已不去解决。"为官避事平生耻。"在还债"填窟窿"上的不愿不敢,往大处说背离了初心使命,是一种典型的不担当不作为,往小处讲则失职失守,是一种十足的明哲保身,有害无益。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关键。政绩观是动力源。如今干部都有强烈的政绩冲动,渴望自己任上大干一场,这当然是件好事。问题是,政绩观不能只盯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上,甚至演变成"干部政绩高与低,只看GDP"。正确的政绩观要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近绩、又看远绩,既看硬绩、又看软绩,而还债"填窟窿"就是潜绩、远绩和软绩。树立不了还债"填窟窿"也是政绩的观念,这事就没人想干愿干。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是实质。说到底,政绩观背后折射出的是名与利。太过看重个人名利的人,政绩观就会"近视""短视",会掺杂太多的私心杂念,直至走形变样。倘若把我们的名利观建立在"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上,就会淡泊名利、放小自我,就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还债"填窟窿"是需要一点自我牺牲精神的。"新官不理旧账",说轻点是喜功却不愿担责的表现,说重点是失信于民的反映。这些年,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这一提法连续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已经上升到了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高度。

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是根本。考核向来是根有效的指挥棒,你考什么他干什么、你不考什么他则不干什么。这么多年来,一些地方大兴土木,特别是举债搞建设,欠下了一些债务,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债"填窟窿"相比创造新政绩可能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债务不去主动清欠,则永远在那里,而且日积月累会债台高筑,甚至造成债务缠身、债务危机,直至积重难返。考核这个层面就是要起到鼓励他们去清、引导他们去清的杠杆作用,真正把还债"填窟窿"也是政绩的理念和实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去。

当然,既要倡导还债"填窟窿",更要鼓励大力抓发展,家底厚实了,还债"填窟窿"才有底气。还债"填窟窿"也是政绩,这既是信号,更是导向。对于债务窟窿,回避不是办法,躲避没有出路,摸清底数、拿出底牌,以负责任敢担当的勇气和作风去面对它,想办法、动脑筋,就能有所为、见成效。

以执着和清醒勇毅前行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的明确要求,它既是一种立场态度,又是一种士气鼓舞,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说的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尤其需要这样一种执着,这是因为我们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所制定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还因为我们所奋斗的事业是伟大壮丽的,所追求的目标是光辉灿烂的,所坚持的道路是正确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清醒与自觉。百年奋斗,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这容易在党内滋生一种骄傲自满情绪,弄不好还会飘飘然、昏昏然,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或容易自信变得自负、自豪变得自满。又比如,面对风险和挑战时容易"怕"。改革进入"深水区"甚至"无人区",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斗争的形势和环境越来越严峻复杂,对斗争意志和能力的挑战越来越紧迫,中国巨轮要过险滩、绕暗礁、破冰山,变惊涛骇浪为乘风破浪,就得不畏惧、不退缩、不幻想,始终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还比如,面对焦虑和烦躁时容易"浮"。有些事情急不得、快不了,既要只争朝夕,又不可只看朝夕、图毕其功于一役,保持历史耐心需要的正是清醒自觉。

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

"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警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无论是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还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与人民关系的重要论述,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发展观,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站位既是定位又是方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立场、态度与感情,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取向、方向与走向。站偏站错了容易走斜走歪,站正站对了才能走远走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体现出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体现出党员干部心中有民、务实为民的初心宗旨和使命担当。

怎样才是"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当把根扎在群众中,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心连心,脚要沾泥、手要沾灰,一起干、一块苦;把心留在群众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大事小情挂在心上、抓在手上,一件一件地办实、办好;把爱撒到群众中,像孔繁森那样诠释"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带着感情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里。从长征绘就的"红飘带",到小车推出的淮海战役胜利,无不显示出人民群众蕴藏的伟大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从重症病房到科研院所,从城乡社区到工厂车间,党领导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党员干部"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定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征程上汇聚起强大奋进力量。

做可以托底的年轻干部

托底,乃放心、靠谱、踏实、托付之意也。广大年轻干部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事业的中坚,能否紧要关头顶得上、危急时刻豁得出,能否担重任、挑大梁,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关键看能不能成为可以让党和人民托底的人。

可不可以托底,首先看能不能见底。托底与否取决于能否见底,试想一个连起码底细都秘而不宣、基本底数都不可告人、多少底牌都深不可测者,谈何让人踏实放心。现实中,有些干部往往"能见度"不高,让人一时半会儿看不清、辨不明、猜不透。有的是非面前不表态、原则问题不吭气,态度暧昧、立场模糊,打太极、玩深沉,哼哼哈哈、磨磨唧唧,一副"官油子""老油条"的样子;有的"背景"复杂,"来路"不明,"路子"野、"套路"深,搞得神秘兮兮,云遮雾绕;有的有自己封闭半封闭的"朋友圈",筑着一道"防火墙",拉着一道"铁丝网",与外界屏蔽,老死不相往来,或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有的则戴着面具做人,表里不一、言行各异,两面人甚至多面人,等等。这种"能见度"低的人,常常让人误读误判,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一旦哪天把重担或大任交给他时迟早会误大事,甚至出大问题。只有让人看得清、见得底,为人处世、家当底细搞得明明白白,像一泓清流,碧波荡漾、清澈透明,才谈得上可以托底。经得起刨根问底,才是真正的见底,而见底则是托底的前提和基础。

可不可以托底,根本看是不是有功底。托底与否最终取决于有没有扎实功底,得落在能不能干事上,体现在能不能解决问题上。最近,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彰显了精湛过人的科学功底,中国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和嫦娥团队就是这样一次次以他的"万无一失"成了让党和人民可以完全托底的一群人。事业是干出来的,未来是奋斗出来的。在奋斗的征程中,既有深水区,又有无人区,有不少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有很多不确定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把担子托付给一批又一批本领高强,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并善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人,伟大事业才能披荆斩棘,无往而不胜。

可不可以托底,关键看敢不敢兜底。这里的兜底就是成为后盾和避风港,既是天塌下来能顶得上去的"高个子",又是风雨袭来能够坚持和坚守到最后的"承重墙"。前行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当碰到困难、遭遇风雨时,总有那么一种人为你守护,为你垫底殿后,他们是最后撤退和最后离场的人,面对急难险重站在一起,面对艰难困苦守在一起。这样的人无私无我、无惧无畏,像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如孔繁森那样"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能为你兜底的人,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也是可以完全托底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调研中深有感触地说:"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工作如此,人也一样。广大年轻干部如果能始终做到政治上过硬、本领上过人、廉洁上过关,党和人民就会感到很托底,把红色江山交给他们就会很放心。

"尽画圈"画不出中国梦

"尽画圈"可谓是干部队伍里"官油子"的一种自画像。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担当、不作为,是不动脑筋、缺乏主见,是在认认真真走过场、走形式。

"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这是当年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的顽瘴痼疾。

从现实中看,这种"尽画圈"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有的还"画"得得心应手、逍遥自在,这不得不让人警醒和深思。

应该说,"画圈"并非不可以,该画圈的事情当然可以画圈,对有的文件材料画个圈意味着已知或已阅,这时候的"画圈"也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无可厚非。

问题是,不该画圈的事情也简单画圈了事,甚至凡事都一圈了之、一圈而过,既提不出具体的意见,又拿不出可行的办法,变成了"尽画圈"、一味画圈。"尽画圈"可谓是干部队伍里"官油子"的一种自画像。

"尽画圈"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担当、不作为。"尽画圈"往往态度暧昧、模棱两可,画圈者左右逢源,既有闪转腾挪的空间,又有长袖起舞的余地,出了差错可以因为"从众"而落个法不责众,有了事故可以有高个子顶着而规避了风险和责任。

领导干部是要领着大家干事的,很多呈报的文件材料是需要领导干部有个明确态度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拿不出具体的思路和办法,谈何"领"?怎么干?"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就是在例行公事,这种做法无异于"打太极"和"踢皮球"。

"尽画圈"者就是看见矛盾绕道走、遇见棘手的事躲着行,是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尽画圈"实质上就是不动脑筋、缺乏主见。领导干部是主心骨,是要出主意、拿主见的。

然而,有些领导干部经常不调查不研究、不学习不思考,对事物心中无数、脑中无事、肚里无货,平时也没什么积累和经验,有的就是"思想懒汉",这样的干部遇到矛盾和问题常常发慌发怵,只好将矛盾往上交、将问题往外推,于是也就"一圈了之""一圈遮之"。

所以,克服"尽画圈"现象还得从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入手,注重调查研究、加强学习思考,让他们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事、肚里有货、手里有牌,有了"牌"也就能随时出牌打牌,"打"出一副好牌局来。

"尽画圈"实际上就是在认认真真走过场、走形式。对呈报上来的文件材料在一定范围里传阅,这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然而,它不是"公文旅行",不能流于形式。

"尽画圈"的做法就是在公文上兜圈子,而且还是一本正经地做,表面上还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错,实际上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推动不了工作,还滋长了官僚主义,助长了形式主义,形成了不好的导向和风气。

"尽画圈"画不出中国梦。中国梦还是得靠面对矛盾和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措施与办法,一件件去落实、一个个去解决、一次次去推进,在真抓实干中开创新业绩、新天地。

做人做事做官"十要十不要"

做人做事做官,有很多边界和围栏,不可以出格、越界,一旦出格、越界,则意味着出事和岀局。在那些非对即错的选择面前,要做好选择题。选择对了,便是在做正确的事;而选择错了,停步就是进步、拐弯就是止损。以下这"十要十不要"当细思量、慎行之。

一、要讲是非不要挑是非

人间总有是是非非,但更有公道正气。是非曲直、对错好坏,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必须弄明白的首要问题。人一定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能模棱两可,不能态度暧昧,更不能颠倒黑白。讲是非的人,公道正派、襟怀坦荡,有大原则、大方向和正义感;而搬弄是非的人则恰好相反,他们心计多、私心重、格局小,喜欢"嚼舌根"、玩伎俩,像根"搅屎棍",经常煽风点火,搞得乌烟瘴气。

是非是个漩涡,讲是非者可以立漩涡而不动,挑是非者必定被漩涡卷走。一个地方或单位,如果讲是非的人多了,则风清气正;挑是非的人多了,"庙小也妖风大"。倡导讲是非,反对挑是非,方才心齐气顺、劲足风正且人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