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24/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严于律己,"严"的是政治品质、纪律规矩,"律"的是思想操守、道德修养。1954年,有人请毛泽东同志推荐柳直荀烈士遗孀李淑一去文史馆当馆员。他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考虑到"文史馆资格颇严",作出了"未便再荐"的决定,最终以自己的稿费相助。周恩来同志有一次去北戴河,让身边工作人员给图书馆打电话借阅世界地图和相关图书,被告知不能外借,他便冒雨来到图书馆阅览室查看资料,还称赞图书管理员: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党史上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德行风范。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更应深刻认识到,严于律己须手握戒尺、加强自律,让"严"的品质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严于律己,就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历史上,东汉杨震面对故人贿赂和"暮夜无知者"的说辞,留下了"四知拒金"的美谈。对权力存有畏惧之心,增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才能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夙夜在公、勤勉奉献。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罗阳、邹碧华、廖俊波、黄大年......新时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皆可谓"自胜者"的典范。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之时,越要谨慎从事、自我完善,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严于律己,就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让严与实成为人生厚重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追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对自己处处要求严、始终苛求实,把宗旨意识贯注到工作、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律己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三严三实",让"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成为思想品格、行为习惯,应当是一辈子的事。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严于律己,贵在一以贯之,难在坚持不懈。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我们就能在新征程上激昂精神、迸发力量、勇毅前行。

坚持"干而论道"的好方法

2019年7月,依托长山花园社区,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成立。近两年来,学院既聘请专家学者任课教学,又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社区工作者走上讲台,不仅把长山经验传播出去,也把各地的先进经验介绍到这里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以实训教学、案例教学为特点的新方式。

"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对路的,就是要坚持'干而论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学院的教学培训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干而论道"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实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起而行之不妨"干而论道",真正让"行之"者又去"论道",让干事的人再去"说事",把实践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上升、抽象概括,然后"现身说法",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就好在它务实管用,很多经验做法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带着泥土味,贴近现实、真实可信,很接地气;好就好在它生动鲜活,很多道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来自火热的生活,来自"活跃跃的创造",源于基层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发明,很有底气;好就好在它通俗易懂,简单朴素,颇具"原生态",它深刻而不深奥、通俗而不粗俗,容易入耳入脑入心。总之,传播的理念、传授的经验都是一些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养料"。

"干而论道"是时代的呼唤、事业的需要、基层的期待。时代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又呼唤那些能够时不时仰望星空"踱方步"的人,"干而论道"正好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基层是最好的学校,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新事物不断涌现,大量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解答,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解惑释疑,才会拔云见日。

"干而论道"既是好方式,又是好方法。坚持"干而论道",需要大批实干家进课堂、上讲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实干家,既有思考又有积累、既有想法又有办法,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总结出了很多课本教材上没有的新鲜经验,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传道授业,大有裨益。坚持"干而论道",还需要靠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障。比如,从"选育管用"等环节建立各项制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课题项目开发,丰富实训教学、案例教学内容等。

干部学院是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学习提高的大课堂、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培养干部的大摇篮和情感交流的大家庭。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的具体实践,丰富和拓展了干部学院培训的新内容、新方式与新方法,是对"干而论道"的生动诠释和有益探索。

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明确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孕育于伟大斗争,源自于伟大实践。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满怀理想信仰的年轻人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就始终伴随着革命斗争精神一起成长。她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理想而前仆后继;她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鼓舞下奋勇前进,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披荆斩棘。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正是这些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母。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诸多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派生出来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涵、外延有许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谱系,在这个精神体系中,伟大建党精神处于"塔基"的地位,是精神之根,具有传承、支撑和密码的价值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魂。精神之贵在于其灵魂,理想信念、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灵魂所在,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魂魄所在。丢了这个魂,就无以立足、难以致远。

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面对千缠百结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想清楚、弄明白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地位与作用,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悟得透、想得深、落得实。在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精神密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生命价值,"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鲜明特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政治品格。在新时代,要用伟大建党精神鼓舞和激励共产党人继续英勇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出共产党员不懈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精神是旗帜,精神是引领。伟大建党精神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心灵家园,守护好、建设好这片家园,让精神之源永远清澈纯净、碧波荡漾,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史诗。

讲原则不讲面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都要有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的精神,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是具体的,体现于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轻干部要想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就必须从细节做起,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讲原则,不能被所谓面子问题所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则就是规矩和准则,意味着必须始终恪守的底线、不能踩踏的红线。回溯党史,在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先锋模范人物身上,讲原则是讲党性的一个集中体现。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原则问题从来都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大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丝毫含糊。在某种意义上,讲原则最大的敌人,就是各种各样的私情和面子。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习惯"说好话""好说话",搞一团和气,成了不顾原则、丟弃原则的"好好先生";有的人"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枕边风一吹,耳朵根就软",过不了人情关、面子关,成了"通情达理"的"温良绅士";有的人不敢坚持正确的主张和意见,总是碍于他人的情面,习惯于顺风跑、顺杆爬、顺着说,态度暧昧、缩手缩脚,成了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等等。"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原则是方向、规矩、底线,讲原则不讲面子,就应知行合一、不弃微末,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行动诠释"法之必行""言之必效"。讲原则不讲面子,必须敢于说"不"。讲原则,就要在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公与私等问题上,勇于亮明自己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对则对、好则好、行则行,不躲闪、不回避、不暧昧。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落马的领导干部在忏悔时表示,最初收受贿赂就是"碍于情面"。因为面子丢掉是非原则、最终害人害己,这样的教训何其深刻!邓小平同志曾说:"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事实证明,在原则问题上无路可退,一退则自乱方寸,危害甚深。讲原则不讲面子,还要勇于去"私"。心底无私天地宽,真正讲原则的人,总是能够捧着一颗公心、不夹杂私利,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做到没有私心、不徇私情。反过来讲,一旦私心杂念作祟、歪风邪气附身,原则的堤坝就极易溃败。毋庸讳言,坚持原则会得罪人,但为了事业、为了正气,就得拉得下面子、抹得开情面,敢于"唱黑脸",做到既在大是大非面前讲原则,又在小事小节中讲原则。关键时刻讲原则不讲面子,才是真正的大义所在。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原则问题上的铁面,是真正的情面;原则问题上的不让步,方是进步。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听木工老师傅们说,木匠在上手干大活重活之前,常常得先花上一定时间打下手,从最简单的拉锯做起,而且这拉锯活至少得干上三年。这看似简单枯燥的拉锯活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同样,练书法的也有一个说法,书法得从"临帖"这个基本功开始,一笔一划老老实实下笨功夫。类似这种必须舍得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的做法,在各行各业中都普遍存在。

基本功就是那些最基础、最基本的活儿,是最垫底、最托底的本事。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基本功过不过硬、扎不扎实的问题。倘若基本功不过关或不过硬,一旦到需要显山露水的时候就会"掉链子",难以扛大梁、挑重担。

既然基本功如此重要,按理说人们应当很看重,而且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有的人总是嫌基本功太耗时、太费力,在基本功上下大功夫不划算、不值得,于是没有那个耐心,弄得"楷书还没练好,就开始写狂草",来个一步登天,最后把字写得"四不像",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基本功正是这样一种不偷工减料、不投机取巧的笨功夫、苦功夫,谁在基本功上流的汗水多,谁就能比他人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当年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时,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荣高棠同志写了一个总结,他归纳女排成功的原因,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勤学苦练基本功"。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下肯下笨劲。说起钱钟书的学富五车,人们往往只觉得他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的满腹经纶,更多来自他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要深知,笨功夫并非真笨,而是真正的聪明,它是成事之基、成才之道,是一个人成大器、干大活的不二法门。

"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磨炼基本功上耍不得小聪明,得下笨功夫,在一笔一划、一招一式上慢慢来,得有兢兢业业的精神,耐得寂寞、挡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俗话说,"板凳坐得十年冷""十年磨一剑",说的就是要保持耐心,有韧劲。练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得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死抠",一遍一遍地"打磨",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方能成器。

基本功一朝在手、一生受用。基本功一旦打扎实了,是抢不走、跑不掉的,把笨功夫、苦功夫下在这里面,把大功夫、硬功夫下在这上面,事半而功倍。

正确看待和使用"不粘人"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上海到中央工作后,在一次聊起对上海干部的评价时说,上海的干部"不粘人"。意思是说,不会谄媚地"贴近"领导、拼命地"巴结"领导,而是比较务实。这句评价,既是对上海干部的肯定和鼓励,也明确了一种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

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更多的是保持着一种"无声的联系",对领导不搞"贴靠"、不去"巴结",也不善"套近乎",对同事不去拉拉扯扯、吃吃喝喝,搞吹吹拍拍、拉帮结伙,平日里多半埋头干事、不会来事,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这就是那种被称之为"不粘人"的人。"不粘人"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品格。"不粘人"的干部追求的是实干实绩的价值目标,崇尚的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风范,奉行的是高洁清爽的思想作风,实属难能可贵、难得可嘉。

正确看待"不粘人"的干部,真正对他们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大凡"不粘人"的干部,往往有鲜明的独自个性、独立人格和独特思想,常常有明确的处世原则。他们普遍反感乃至厌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那一套庸俗的人际关系,从内心抵触和鄙视那些迷失自我、缺失尊严的阿谀奉承,往往被有些人看成是骄傲、清高、作派和自以为是,被说成是不合群、不近人情、格格不入和不明事理,甚至被嘲讽成古怪、呆板、迂腐和另类,等等。人皆有性格,只要不是思想意识上的不对路,不是立场观点上的不合拍,就应该允许并包容它的合理存在,不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特别是,当下鼓励和倡导构建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同志关系,人与人不妨多些"无声的联系","不粘人"恰好是这种方式的一种合理存在。"不粘人"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实质上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不粘人"不失为一种清醒自觉、一种清新脱俗。

合理使用"不粘人"的干部,真正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本分人边缘化。事业是干出来的,只会来事不会干事,最终无济于事,而只有把那些真正会干事、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用起来,让"不粘人"的干部吃苦不吃亏、受累不受气、埋头不埋没,直至让他们有市场、有价值,成"香饽饽""抢手货",正确的用人导向也就立了起来,好的政治生态也就养成了。事实上,有的人更愿意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作为领导和组织,对这种"不粘人"的干部要主动地去"亲疏者,疏亲者",不能让"不粘人"的干部受冷落、被歧视。

"不粘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不贴靠、不巴结,是一种好的品质,这样的干部理应得到正确的看待和合理的使用。

习仲勋的家风

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给适逢88岁"米寿"的父亲习仲勋写了一封情深意切、大义微言的"拜寿信"。习近平母亲齐心说:"这封信,既是近平本人并代表儿女们对父亲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一个革命后代继承先辈精神的誓言。"在这封信中,习近平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习近平说到的"这样的好家风"很值得我们思考、总结、学习和传承,它既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打上了"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特有的党性原则及政治烙印;既秉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庭、子女、名利、权力问题上所普遍持有的态度,又具有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习家所特有的个性特征。这样的好家风,无疑一直熏陶、孕育和影响着习近平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行事风格。梳理和探究习仲勋家风,既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品格、精神风范以及执政理念、领导风格、为人处世原则的重要视角,又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严格家教、严明家规、严肃家风,真正管好亲属,防止和克服形形色色的"枕边风""裙带风""衙内气""家族病"等,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特殊启示和现实意义。

这里,就习仲勋家风及特点作如下梳理和概括。

一是忠诚为民。作为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习仲勋身上最鲜明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为他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另一个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两点无疑凸显了习仲勋身上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一文中写道:"16年蒙冤,父亲为什么能够天天如一地无畏面对,是因为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齐心在《忆仲勋》一文中写道,习仲勋曾一再说"对党要忠诚,不要说假话"。习仲勋在跟妻子55年结婚纪念日通话时,对妻子最自豪也最厚重的评价就是,"你对党对人民忠诚,一生为革命做了很多的工作",还要求妻子把这次通话的内容"记录下来,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明白事理"。他对陪伴在身边的女儿说:"你妈妈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最看重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对党是一片赤诚,对民是一往情深。齐心回忆到,习仲勋经常说:"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他在家里常说的一句话。"他还曾感慨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啊!"习远平还回忆到,当年习仲勋"流放"洛阳耐火材料厂工作时,有一个与工人师傅们一起泡澡的"癖好","父亲那时是最快活的"。在儿子习远平看来,"父亲的泡澡'癖好'其实是与人民'泡'在一起的'癖好',是与人民坦诚相见、交流无碍的'癖好'"。对老百姓特别亲,是习仲勋家风中特有的情愫。我们从习近平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可以读到,他"五学"父亲的高尚品质,其中有"两学"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和"学父亲的赤子情怀",而且,这也激励着习近平"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由此可见,始终忠诚于党、心系人民,党至上、人民至上,是习仲勋家风中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特质。

1978年,习仲勋与习近平在海南

二是严格自律。习仲勋严格的家教是众所周知的,他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齐心回忆:"也许是仲勋打心眼儿里爱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特别重视从严要求和教育子女。"为了让子女从小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习仲勋让桥桥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学寄宿上学。每到周末,四人都是乘公共汽车回家,习仲勋从没用自己的车接过他们。当年女儿桥桥考中学时,离101中学录取分数线差了0.5分,当时101中学也表示可以接收,但他没让女儿搞特殊化进101中学,而是去了第二志愿的河北北京中学,并且还让女儿必须继续住校,改随母姓,把家庭出身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还说:"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习仲勋和齐心经常鼓励儿女多读书、多学习,为人民作贡献,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一次,当着儿女们的面,齐心对他们说:"家中的小事不能影响工作。"习仲勋听到后却严厉地说:"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习家对子女大事小事都要求严格,随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好的传统。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时,齐心依照家里的规矩给他写信,语重心长地嘱咐他更要从严要求自己。习仲勋对孩子如此,对妻子也这样。齐心曾经讲过一件往事:1947年5月,组织上安排她随同慰问团去安塞参加祝捷大会,顺便也能和丈夫见个面、看看他,可谁想到见面后习仲勋却非常生气,当着众人严厉批评她:"你来干什么!"觉得她不该来,影响太不好。齐心与习仲勋风雨相伴58年,曾经聚少离多,但从没考虑过利用丈夫的职权和影响"调换一下工作,离家近一些",正如齐心所说:"你也没有想过动用手中权力帮我换一个离家近一些的单位。"甚至她都"还没出过国,连港澳也没去过,最远的只是去过深圳沙头角。"这种严格自律的家风浸润着家人的心田,厚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当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在地方工作时,每次妻子到他那里,他从不声张,很多可以偕夫人一起前往的场合,也都不让妻子参加,说:"成天带着老婆,别人会说闲话,影响不好。"不搞特殊、不耍特权、不图享受,正是这种严以律己、克己奉公家风的真实体现,是人前人后立得住过得硬家风的生动写照。

1958年,习仲勋(右)与习近平(左)、习远平在一起

三是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老祖宗一代又一代不变的家训。齐心在回忆文章中曾经非常清晰而明确地总结道:"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习仲勋就经常叮嘱子女要节俭过日子,不要乱花钱。女儿桥桥也曾回忆,吃饭时,父亲常把他们掉在桌上的饭粒、馍渣捡起来吃,最后还要用馍把菜碟里的汤水蘸净。有一次,桥桥不小心碰翻了汤碗,习仲勋没说什么,俯身将洒在桌上的汤汁吸吮干净。吃如此,穿亦然。齐心回忆:"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时,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一样'。"硬是"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再让他穿"。"那时候,咱家的孩子们到哪都是最朴素的。在天安门观礼时,人们看到一群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的孩子,问:这些孩子是谁家的?有熟悉的就说,穿得这么破还能有谁的,习仲勋的呗。"习家的俭朴就这样出了名,以至国务院机关举办活动时,有人就说:"看哪个孩子穿得最朴素,肯定就是习副总理家的。"习仲勋不但对孩子是这样教育的,对妻子也是这样影响的。据齐心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在参加一次晚会的时候,齐心听见有人在她身后议论说:"习副总理的夫人穿着怎么那么土啊!"齐心听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回家后对习仲勋说了,习仲勋听后笑着说:"土比洋好!"这是把节俭作为快乐、作为美德乃至作为财富的一种境界,是艰苦朴素精神和勤劳淳朴作风在家中生活的延伸。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谈到"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时就感慨:"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年习近平从中央军委办公厅到河北正定县任职时,就一身旧军装,床铺上铺的是一条母亲给他做的打满补丁的旧褥子,而且3年多时间里,他就睡在办公室。担任党的总书记后的习近平,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不讲究"的平民风格。他吃"家常菜",品"平民美食",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他穿"平常衣",朴素无华;他外出调研住"普通房",轻车简从,反对超标准接待;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勤俭节约家风熏陶形成的一种自觉和习惯。这是习仲勋家风中最为本色的特征。

四是低调谦让。低调谦让是一种风轻云淡般的修养,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格局,是一种看得清想得透的境界。齐心和习仲勋相识时,习仲勋已经是个身经百战、21岁就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老革命"了,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齐心,他是"陕甘边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一句"好名声",听着简简单单,却是千金难买,表达得多么低调。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拜寿信"中所说的,"父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父亲相比","汗颜不已"。"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父亲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低调是父亲一贯的要求。"再看当初习仲勋之所以没让女儿乾平去光大公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夹着尾巴做人"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革命后代应有的"红色"本色,是低调做人的最佳姿态。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一文中深情地回忆:父亲不止一次拿着《孔融让梨》的课文"给我念这一课,拉着我的手,给我讲这一课。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走入社会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让我从小养就的谦让习惯","获益良多"。低调者谦让,谦让者低调,"谦受益、满招损",温良恭俭让,这是千年古训,也是习家家风中的重要元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