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23/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当老百姓的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呼、初心和使命所需。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切工作和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也必须为老百姓当官、当老百姓的官,这是明白无误和明确无疑的角色定位。

然而,我们有些干部常常搞不清"我是谁、为了谁,为谁当官、怎么当官",搞得不像共产党的干部、不像老百姓的官。

现实中,有的是在当"家族"的官,当官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结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七大姑八大姨都跟着沾光,没当上则怨祖坟没埋好、没冒青烟;

有的是在当"老板"的官,与老板们打得火热、称兄道弟,"搓麻玩牌"、吃喝玩乐,甚至傍大款,鞍前马后、唯命是从,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有的是在当"权贵"们的官,千方百计拜码头、攀高枝,一门心思拉关系、进圈子,为了当官甚至不顾尊严给人当面下跪自扇耳光,甘当门臣、宁做家丁;

还有的是在为当官而当官,当官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步步高升",为了当更大的官,官迷心窍、官瘾十足,或只顾明哲保身、苦心孤诣,把心思和精力全用在了当官上,等等。

当官的动机、意识和目的不纯,日后的言行、动作自然也就变形走样,贻害无穷、危害甚烈,这是很危险和很可怕的。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党的干部更应该有一种境界和格局、一种情怀和担当。说白了,"当老百姓的官",才会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的人,才会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说话办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老百姓的官"呢?就是要端正"官"念。从当官动机、意识和目的上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把颠倒错位了的再颠倒归位过来,把模糊复杂了的再清晰理顺过来,让当官思想更纯粹些、更清澈些、更简单些,回归到本色、本真和本来上去;

就是要以百姓心为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经常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挂在心上、在兹念兹,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抓在手上、不疏不漏,把群众当家人不当外人、当亲人不当旁人,满怀感情、以心换心;

就是要以"百姓样"当"百姓官"。当老百姓的官,就不能动辄开口闭口打"官腔"、举手投足摆"官架",透着"官气"、耍着"官威",更不能视群众为刁民,愚弄和欺压百姓,而应该像当年深入生活的柳青那样,同老百姓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得经常脱了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穿便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与群众打成一片,既走近群众更走进群众,真正地以"百姓样"站在百姓中。

年轻干部要立下凌云志、横下一条心,当官就是要当老百姓的官,就是要心无旁骛、心无杂念,一以贯之、一往无前,这样当官才上对得起党性、下对得住百姓,才不枉为官,才是当官该有的样子,才行稳致远。

在斗争中学会斗争

"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要求,如黄钟大吕、余音绕梁,为年轻干部的成熟成长指明了前行的路。

在前行的路上,斗争是一个无法绕开、难以回避和不可躲过的现实问题。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不少年轻干部缺乏斗争经历的考验,斗争的一些风浪没碰过、阵势没看过,对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尖锐性估计不足、准备不够,不同程度地出现斗争意识不强、勇气不够、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怎么办?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只有到斗争的主战场上去,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进步。

斗争是一所学校,学斗争思想。斗争得有思想理论作指导,这才不会偏向偏航。斗争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及军事的较量,这种较量既有硬的、又有软的,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又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什么要斗争、与什么斗争、怎么斗争?其中的道理不是在书本上、课堂里说说听听而已的,而是要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到斗争的前沿一线去,到那里你才会知道,一味的"温良恭俭让"换不来天下太平、和谐安宁;韬光养晦、"刀枪入库"不等于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当鸵鸟、做绅士赢不来尊重,等等。中华民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的加速、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不断涌现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就是要敢于并善于同一切迟滞和阻碍我们前行步伐的敌对势力、错误言行、不良倾向和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等,作旗帜鲜明的斗争。

斗争是一种历练,学斗争本领。斗争是要真刀真枪干的,得有硬功夫、真本事,靠空喊口号不行,靠花拳绣腿早晚得败下阵来。斗争不是争斗,也不是斗气,斗得是实力。斗争的本领怎么来?不是嘴巴吹出来、天上掉下来,也不是温室里养出来,更不是纸上谈兵"谈"出来,而是要经风雨、见世面,到风高浪急的大海里去"冲浪",到逼得自己没退路的绝境上去"搏杀",钻"矛盾窝"、接"烫手芋"、解"困难锁",当"热锅上的蚂蚁"。人在事上磨,只要一次次地淬炼、一遍遍地摔打,经历多了,经验也就多了,措施和办法也就有了。

斗争是一门艺术,学斗争方法。斗争的真功夫、大智慧在善于斗争,有时得硬碰硬,有时得迂回、婉转,以柔克刚、绵里藏针。示强不意味着好强、逞强,示弱不等于软弱、懦弱,斗争不是一味地强势,逞匹夫之勇,武功中有"四两拨千斤"的境界,这其中蕴含着的就是技巧和艺术。因时因势、因人因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顺应和掌握斗争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在斗争中,让我们更加领悟斗争的真谛,迈入炉火纯青的境地。

实践证明,在游泳中可以学会游泳,在战争中能够学会战争。同样的道理,年轻干部完全可以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呛水,会遇到漩涡、碰到风浪,甚至会付出代价、交上学费,但这是正确的路径选择,是新时代的需要和呼唤。

扶贫干部回来了,怎么看怎么用?

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一大批曾经奋战在基层一线和脱贫攻坚战场的扶贫干部,陆续回到原来或转战到新的工作岗位,对一批又一批的扶贫干部"怎么看""怎么用"备受关注,也至关重要。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是事业所需、导向所呼、干群所盼。脱贫攻坚是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扶贫干部是创造这一奇迹的重要力量。8年间,累计30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1800多人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这群"向苦而生""向难而行"的扶贫人,在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心情酸苦的状态下真扶贫、扶真贫,脱掉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着便装,钻"矛盾窝"、接"烫山芋"、解"贫困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干出样子,是一支能打大仗、硬仗、恶仗和胜仗的队伍。

山高路远苦心志锻造自我,地僻人穷劳筋骨砥砺人生。他们在脱贫攻坚这座大熔炉里磨炼并焠炼了意志品质,在这所大学校里学到并积累了经验教训,怎么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既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褒奖,也是为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更加有干头、劲头和盼头。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入人心,有利于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关键在于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用在重要时。对扶贫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等、理解一分、重用一把。什么是刀刃上、关键处和重要时?就是要用在扛"急难险重"和解"急难愁盼"上。

广大扶贫干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中经受过各种考验和挑战,尤其是在怎样啃"硬骨头"、接"烫山芋"、钻"矛盾窝"、解"困难锁"上积累了不少经验,而且他们天天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对群众的"急难愁盼"知之深、懂之多,对群众饱含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

把这一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对群众有着丰富感情的干部用起来,放到"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中去、放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上去,就是用在刀刃上和关键处。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就是要体现在多为扶贫干部"排忧解难"上。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扶贫干部顾大家舍小家、顾全局舍自我,做出了很多很大的奉献与牺牲,有的在个人进步上受到了影响,有的在经济利益上受到了损失,有的在孩子就学、家人就业上有所耽误,甚至较长时间不被家人理解,常常被埋怨等,这些难处有的可能靠一己之力办不好,也做不成,需要组织和上级领导从政策、措施上送温暖与想办法。

干部选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精准性很强的工作,选好用好扶贫干部,体现的就是公平公正和公道。

脱贫攻坚战场,既是展示才干的大舞台,又是培养干部的大摇篮。在这"吃劲"的岗位上,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茁壮成长,把他们提起来、用上来,正当其时、正逢其势。

当然,干部选用是一盘棋,既得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又得突出重点,抓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用好干部选用的指挥棒,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

"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

"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警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无论是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还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与人民关系的重要论述,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发展观,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站位既是定位又是方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立场、态度与感情,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取向、方向与走向。站偏站错了容易走斜走歪,站正站对了才能走远走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体现出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体现出党员干部心中有民、务实为民的初心宗旨和使命担当。

怎样才是"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当把根扎在群众中,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心连心,脚要沾泥、手要沾灰,一起干、一块苦;把心留在群众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大事小情挂在心上、抓在手上,一件一件地办实、办好;把爱撒到群众中,像孔繁森那样诠释"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带着感情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里。从长征绘就的"红飘带",到小车推出的淮海战役胜利,无不显示出人民群众蕴藏的伟大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领导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党员干部"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定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征程上汇聚起强大奋进力量。

"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

交朋结友,并非小事。交什么友、怎样交友,更是为官从政的一道现实考题。

"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年轻干部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语重心长的嘱托,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离不开基层视角、基层情怀。基层朋友如同一扇窗,从他们那里可以看到"田野""山川"和"乡愁";如同一本书,可以读到不一样的世界;如同一面镜、一把尺,可以正衣冠、照美丑,辨高下、量长短。广大基层朋友沉在一线,与他们交朋友,能够察民情,感知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感受基层干部的所思所虑。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正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体现。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单位的年轻干部来说,不妨扪心自问,"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基层朋友?又有几个能够促膝谈心、可以掏心窝子的基层朋友?不必讳言,有的年轻干部属于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不但基层朋友少,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更少。有些干部注重结交基层朋友,但也只是满足于一般化地打交道,难言深度交流。"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身边没有几个能无话不谈的基层朋友,就容易不接地气,不利于更好地察民情、知对错、明得失。交友贵在知心,难在交心。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不能交几个可以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关键就看愿不愿、会不会、敢不敢。

愿不愿,在于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半心半意。真心才能换来真话,真情才能赢来交情。只有以心换心、坦诚相见,掏心窝才有思想和感情基础。

会不会,在于讲求方法、善用技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跑"基层,既走近、更走进基层干部群众。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廖俊波......那些赢得百姓内心认可的领导干部,都是爱往基层跑、被群众称赞的"自家人"。把群众当家人而不是旁人、当自己人而不是外人,同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真正促膝谈心。交流过程中,还需要改进自己的话语风格。应当多讲些沾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大白话,多讲些能引起共鸣的群众语言,少讲官话套话虚话,不能讲空话谎话假话。

敢不敢,在于走群众路线的决心与恒心。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当基层朋友不愿或不敢跟你说心里话时,当自己一再吃闭门羹时......多一些换位思考,勇于反思自己的责任,努力找到"不投机"的病根,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能架起与群众心灵相通的桥梁。

中国共产党的"特质"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辉煌灿烂的百年历程。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这一路,经千难前仆后继,历万险锲而不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是无缘无故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秀品质和气质,正是这些"特质"铸就了苦难辉煌,成就了伟大光荣。

一是高度重视学习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党的建设重要历史经验,又是党自身的显著特征。从党的发展过程看,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党的建设历程就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程。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而且提出,发动学习运动,开展学习竞赛,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进入新时期、新时代以来,党反复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先后开展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成了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强有力注解。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更是成了全党学习的楷模,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顶层标杆。

二是大力崇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追求创新、与时俱进的党。一部党的历史就是创新史。从党的全部活动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最大的创新;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诞生最新成果,是最好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有创新传统的政党,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次进步和大的历史性跨越,都伴随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从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家庭包围城市的道路,到搞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这些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找不到"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自己的实际创出来了,成了具有首创性和原创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三是勇于顽强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靠斗争起家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愚公移山精神与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殊死斗争,取得了"站起来"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与形形色色的扼杀、封锁、围堵新中国政权的敌对势力,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英勇斗争,取得了"富起来"的胜利;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各种抹黑、打压、制裁中国,妄想迟滞和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企图扑灭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愿望的各种逆流,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风险和挑战顽强斗争,坚定地走在了复兴强国之路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了党的重要法宝和有力武器。

四是始终注重团结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团结统一的政党,不是松松垮垮的俱乐部。"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始终不变的要求,也是鲜明突出的特征。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曾与各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每次斗争都让全党意志更加凝聚、思想更加纯洁、队伍更加壮大、步伐更加统一。团结是党的生命,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团结就是一盘散沙。团结才有力量,才有保证。

五是矢志坚守根本

从党的历史看,我们党经历过无数次转危为安,置死地而后生的过程,之所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在于一次次始终不变地"守正"。什么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正"?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正宗"地位;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意识上的"正统"地位;坚守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党的建设上的"正确"地位。守住了这些"正",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使党正气充沛、大气质朴、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是坚持服务人民

在我们队伍里,党的领袖是人民的"勤务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涌现出了许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楷模,他们是我们党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和深刻诠释。"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联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西方政党的所作所为,更加看清了我们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质。

七是恪守实事求是

求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脚踏实地,说实话、办实事,讲实干、求实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被冠以"中国",就在于她一刻也不能并且也没有脱离中国大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讲实事求是,党的事业就健康发展;反之,就偏离航向,甚至被葬送。求实是中国共产党的通行证。

八是贯穿制度建设

注重党的制度建设,走出一条靠制度、靠一整套党内法规来管党治党的路子,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追求的事。如今,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包括一部党章、三部准则、20多部条例以及一系列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管党治党建党,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鲜明特色。

九是注重民主平等

倡导民主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一种党内文化。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尊重每一个党员的主体地位,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全体党员,无论职务高低、不管职业贵贱,皆为同志,也皆称同志,这是党内的政治规矩,也是一种优良传统与作风。党内互称同志,包括每个正式党员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凸显的是党员意识和党员主体地位,体现的是平等、民主与尊重。正是这种以民主平等为特征的党内文化,使我们的党像个大家庭一样,充满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同志"两字成了党内民主平等的特殊符号和象征。

十是勇于自我革命

回望百年党史,我们党正是从一次次刀刃向内的自我修复中浴火重生,实现凤凰涅槃。100年来,我们党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这种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和不可比拟的优势。

搞清楚、弄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特质",基本上就能够理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可以凝聚起亿万人民跟着走;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可以长盛不衰、永不变色,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干部要习惯"被批评"

随着政治生态越来越清朗,人们普遍感到,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同志之间的批评越来越常见了,"辣味"也多了起来。这应该是一种好现象。对此,一些干部从不适应到开始适应,从不习惯到逐渐习惯,但也有不少干部"被批评"后浑身不自在、不舒服,感到无所适从、不习惯,甚至还耿耿于怀、心生芥蒂。

人有各种各样的习惯,"习惯之于灵魂犹如血管与脉络之于血液,是它流动的道路"。习惯是经过日积月累而逐渐适应的一种态度和方式。人之习惯有好有坏,喜欢听好话、表扬的话,乃至恭维的话,而不乐意听刺耳的话、批评的声音,是人之常情和人的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坏习惯。

现实中,有的人一旦听到人家批评自己就嗷嗷叫,屁股坐不住、脸上挂不住、心里憋不住,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样子;有的人对批评的话习惯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只是当耳旁风;有的人对批评极为抵触和反感,觉得是跟自己过不去,是恶心自己,搞打击报复,一副拒绝、排斥的态度,甚至原本的红脸变成了翻脸,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等等。

习惯"被批评",就是习惯不舒服

曾几何时,当干部是件很舒服很风光的事,经常被抬着、哄着和捧着,到处是鲜花和掌声,这也使得一些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飘飘然、昏昏然而且自我感觉好的毛病。而批评却是直指他人身上的毛病、缺点和问题,是在"找茬",客观上会让人尴尬难堪,甚至"出丑",下不了台,接受和适应这种"被批评"无疑是难受的、不容易的。人都爱面子,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口碑,对批评本能地抵触和逆反,"被批评"时不舒服是正常的。但是,"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特别是,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既然我们的一切奋斗在于让老百姓满意和高兴,那么用我们的不舒服去换老百姓的舒服、用我们的不自在去换老百姓的满意,何乐而不为呢?有了这种宁可自己不舒服也不让群众不舒服的胸襟、宁可自己不自在也不让群众不满意的气度,"被批评"时也就泰然处之了。

习惯"被批评",就是习惯被监督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人是需要监督的,而批评则是"镜于人",是最好的监督,有了这种监督,则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却是一种危险。现实表明,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却是你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却是你明天的敌人。

这些年,一些落马官员在忏悔中都谈道,自己的问题如果当初有人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甚至"咬耳朵"时能把"耳朵"都咬下来,或许会让自己警醒起来,也可能不会越滑越远。那些成功者也说,自己一路走来,表扬过自己的人都不记得了,而批评过自己的人却感念在心、记忆犹新。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批评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揭短不可怕,护短才危险。正确认识批评,充分看到批评带来的好处,则会乐于、甘于和习惯于"被批评"了。

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比有一种熟悉的技能更有用。"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品德,刻印于做人做事的细节,彰显于具体而微的点滴,关乎精神气质、格局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殷殷嘱托、切切期望,给人以深刻思考。

保持清醒和自觉,时刻严格约束自己,是一种高尚素养与修为。"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古往今来,严于律己、以高标准要求自我,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修己以安人"尤为重要。正所谓:"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