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经济类文稿汇编-27篇(第3/9页)
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不是简单套用跨国企业的模板,也不是国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翻版,必须扎根我国国情、立足企业实际,坚持出资人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把创建一流根植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勇做国家大战略大布局的践行者、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坚持正确方向,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市场优势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过程,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市场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站稳人民立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在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服务"国之大者"是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撑托底作用,努力提供更多优质低价的产品服务,从微观层面引导均衡、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各类资本更好发挥繁荣市场经济、增进人民福祉的积极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把握重大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一切优秀企业无不是从市场激烈竞争中打拼出来的。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客观规律,积极吸收借鉴历史上企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壮大实体经济,坚持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更大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建设现代新国企,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国资国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在智能经济发展中更好增进数字劳动者福祉
周辉张心宇
2022-08-26
近年来,智能技术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新型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中,技术、数据等要素价值进一步凸显,各类数字平台成为新的劳动场域。随着劳动空间扩大化、劳动时间碎片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如何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应在促进智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鼓励劳资双方平等对话,推进实现和谐共生的数字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健康有序的劳动市场环境。
在全球经济曲折复苏的大环境下,智能经济发展带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激发数据要素潜力,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制造更多就业岗位。劳动的数字化也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助力劳动创新发明,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智能经济是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数字劳动环境、发展水平、队伍建设关系国家整体竞争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以智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引领、以数字劳动健康有序为关键支撑,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厘清数字劳动内涵是发展智能经济、保障数字劳动健康有序的必要前提。目前,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受雇于数字平台企业的劳动者,如各互联网企业中的程序员,为互联网企业提供软件程序编写、智能系统搭建、商业应用开发维护等技术性劳动和服务;第二,借助数字平台生态自谋职业的劳动者,如出行、外卖配送等平台的灵活就业人员,他们以平台企业为"中介",以"零工"形式进行劳动活动,形成"扁平化"的平台型就业新模式;第三,借助数字平台进行内容生产创作表演的劳动者,如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主播、音视频内容的上传者,他们是当前互联网内容主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此外,还有一种新型的异化劳动形态,如互联网平台上的用户,其通过自身的时间、注意力和数据等要素参与数字生产,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浏览、转发、评论和授权等线上行为都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资产,并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用户的意见表达、内容加工、社交互动等线上行为在智能经济环境下成为产生价值的劳动活动。用户既是智能经济的消费者,也是免费的"劳动者"。
随着智能技术的革新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市场驱动、技术发展为主导的智能经济发展也给数字劳动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第一,智能经济带来了技术升级,许多企业着手实施"机器换人"计划,一些工作内容单一或者高风险岗位所需人力被机器取代,削减了人力雇佣需求,冲击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一波的就业焦虑。第二,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智能算法技术实现工作分配、报酬支付、工作监控、奖励惩罚的自动化,在极大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同时,以更隐蔽、碎片化的形式支配平台上的劳动者,要求劳动者需要严格符合智能系统的要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第三,智能技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成为企业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企业以"移动办公"延长劳动时间、以算法考评办法增加劳动强度、以智能考勤管理工具对员工进行全面监控,存在压低人力资源价值、制造劳资矛盾的风险。第四,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变迁,互联网用户无偿、自愿的网络行为所提供的"免费劳动"成为支持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界限日趋模糊,很多用户的消费数据、社交数据成为智能经济的新生产要素,却未获得合理价值补偿。
发展智能经济应当助力实现有序健康的数字劳动市场环境,促进数字劳动提质增效,更好增进数字劳动者福祉,从而保障数字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智能经济发展应保障创造新的岗位和更好捕获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智能经济"蓄水池"作用,不断拓展创新创业空间,以数字创新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促进疫情形势下的有效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第二,互联网企业应坚持算法向善,通过优化算法规则,更好配置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科学设定绩效考核制度、派单机制,科学确定订单饱和度,避免设置诱导劳动者进行超额劳动的报酬支付规则,兼顾互联网企业的经济效率与劳动者保护,均衡各方诉求并维护各方合理利益,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第三,智能经济发展应牢牢把握推动共同富裕这一基本方向,建立健全与数字劳动者劳动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保障数字劳动者公平报酬和合理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于参与互联网企业数据要素"生产"的广大用户群体,在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的同时,依据数据要素贡献大小确定报酬和补偿,实现用户积极参与数据要素流动和分享数据增值收益的正向激励。
通过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增强数字劳动者在智能经济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一,加快相关法律规则完善细化,合理规范数字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劳动关系,创新符合智能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为数字劳动者提供灵活、安全、规范、有保障的就业环境。第二,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和工会的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劳动权益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建立维护数字劳动者权益保障新机制,为弱势地位劳动者提供更倾斜的、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工会组织,及时监测、预警、研判、调处、化解劳动关系风险,更好感知、回应和反馈不同类型数字劳动者权益诉求。第三,建立健全大型平台社会责任合规激励机制,引导和指导其积极履行用工责任和社会责任,完善集体协商会议、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实现数字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共荣共富。第四,完善智能经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数字劳动者技能和素养,不断适应智能经济发展背景下劳动市场结构新变化和岗位新需求,让广大数字劳动者更好享受新时代发展红利。
财政收入企稳传递积极信号
李旭红
2022-08-24
近日,财政部门公布了上半年收支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2%,降幅进一步收窄,财政收入开始企稳,为实现财政可持续奠定了基础,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性保障之一。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上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支平衡也面临着较大压力。但是,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相继实施,自6月份以来,政策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市场要素的流动加快,市场的活跃度不断提升,市场预期有所好转,市场交易行为增加,市场主体的盈利能力改善,我国经济呈现恢复态势。经济的复苏为我国筹集财政收入奠定了基础,从而带动了上半年财政收入企稳,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为增加财政收入带来了增量。在逆周期及跨周期的调节中,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帮助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之一,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通过适度调节减少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活市场活力并带动社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恢复,带来财政收入增加。
上半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减税退税、发债及保持一定强度的支出刚性等方面发力。减税退税政策用政府的减法带来企业的加法,对增加企业现金流发挥了积极纾困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对具有成长能力的企业投资并拓展其发展空间。专项债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尤其是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为经济恢复及财政收入企稳带来新动能。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4%,保持了一定的财政支出刚性,并重点增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以及科学技术等项目的支出。各项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可能增加财政收支压力,但由于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预期的效果显著,长期看将有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增量的形成,进一步保障今年全年财政收支的平衡。
尽管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总体平稳,但也面临一定压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承担历史包袱的情况不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地方财政所面临的收支矛盾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有些地区的非税收入开始增长。应积极拓展各种方式,切实解决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的压力问题,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发挥留抵退税政策助企纾困的效应,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通过经济整体复苏带动税基的基本面,从而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二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缩减一般项目支出,取消不必要的支出,保障重点领域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专项债等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财政工具效能,通过投资增强市场信心及预期,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平衡;四是要考虑区域之间财政实力的差距,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的分配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财政整体平衡。
机遇与困难并存,我国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经济、社会层面深化改革,也要求财政发展观能有根本性转变。财政政策不仅需要提质增效,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需要优化和改革以解决现实困难。随着我国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经济逐渐恢复,可以预期全年财政收入将保持整体平衡的态势,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践行使命担当助力高质量发展
白涛
2022-08-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进入新时代,中国人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革创新,以高质量金融保险服务践行中央金融企业的使命担当。
发挥综合优势,培育企业竞争力
为引领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人寿提出了"三看"标准。一看是否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党中央对金融工作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项任务";二看是否坚守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三看是否在发展中找准行业定位,坚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
对于自身发展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将自身发展放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领域,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必须将自身发展放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领域,为促进共同富裕、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添劲助力;必须将自身发展建立在强大的风险防控能力上,特别是在风险识别、风险定价、风险转移等保险当家本领上锻造独特优势。
只有做到"三看",抓住"三个必须",才能发挥政治优势、网络优势、客户优势、品牌优势和综合金融优势,逐步培育出公司的竞争力,让中国人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三项任务中发挥"头雁"作用
坚持"保险姓保",做好"保险姓保"。中国人寿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职责定位,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发挥"头雁"作用,引领行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保障。
服务实体经济,夯实发展根基。中国人寿用一揽子举措来满足实体经济对风险保障、直接融资和银行信贷的综合金融需求,推动公司发展与实体经济互促共荣。当前,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已超3万亿元,信贷余额达2万亿元,并持续通过债券、债权、股权等方式,加大对"两新一重"、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
防范化解风险,干好主责主业。中国人寿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功能作用,助力增加实体经济韧性,促进社会稳定。例如,针对突发疫情,全面推广复工复产保险,为近7万家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同时,中国人寿积极加强自身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决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产品服务。围绕老百姓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中国人寿持续创新产品供给,大力发展重疾险,加快拓展普惠型医疗健康保险。同时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产品服务随时可得、随处可得,让金融保险更有速度、有温度。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金融报国为民
金融报国、金融为民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中国人寿积极践行"金融为民"初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保险需求,答好"保险姓保"这个时代答卷。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障。中国人寿坚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主责主业和业务发展中,同时借鉴国内外保险业创新发展的有益经验,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政治担当,做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人寿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领域,把保险资金配置到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站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人寿把满足人民金融保险需求作为培育发展动能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解决好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人寿正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的目标定位,不断增强改革攻坚的政治担当和政治自觉,围绕一流的经营效益、一流的产品服务、一流的品牌声誉、一流的公司治理、一流的创新能力、一流的资源聚集与配置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风险防控凝聚共识,聚力突破。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中国人寿全面梳理、举一反三,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
中国人寿将始终秉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市场搏击中创造时代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数字经济时代商品价值的生成逻辑
徐浩然石晓婷
2022-08-19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商品价值被技术革命赋予了新的意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讲它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基础上形成了更加以人为本的内涵形式。
满足目的性需求。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是自给自足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产品只具有使用价值。但事实上,受制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局限性,全面自给自足是无法做到的,人们还是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各自多样的需求。后来进入工业经济时代,随着世界贸易网络的规模化扩展,产品变为商品,并且在使用价值基础上增加了交换价值。等价交换原则主要依据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相较于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人们可能更关注消费体验和文化品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换言之,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目的呼唤社会生产体系作出适应性调整。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商品价值在内涵方面进一步深化:不仅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包括为满足人的"目的性"需求而附加的丰富情感体验以及寓意独特的设计元素。数字经济时代人们普遍形成了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意志,这远远超出了工业经济时代由"机械论"架构出来的一套工具理性,所以市场将会侧重从"人的目的"出发来标度商品价值。
匹配个性化服务。人是消费主体,为了适应人们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消费需求,相关领域的服务一直都有异质性特点。以往在工业经济中,服务主要是围绕制造而展开,其价值形态没有完全独立出来。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生产与消费的僵化边界被打破,二者可以经由网络平台便利对接。过去人们去商场逛一天,可能还买不到自己满意的物品;现如今只需在购物APP中输入限定条件,就会精准找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产消者"的出现化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生产单位能对需求进行立体刻画,智能算法将大量的异质性信息进行分解、归类,然后由人机平台并行处理和加工,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今天我们为"发明新工具、创造新需求"所积累的知识资产拥有了"落地"的技术能力,全社会的知识资产不再只是沉淀在学术世界里的"纯理论",而是可以经由比特化、代码化、软件化转变为便于操作的实用模型,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赋能、创造出更广泛的价值。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商品价值的个性化内涵在传统价值构成中凸现出来,进而精准兑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承诺。
集成创造性劳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劳动方式不全是统一的和标准化的实体劳动,而是在不同生产单位借助相应技术出现了多维度的"数字+"实体劳动。例如,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让用户进行内容生产,通过获取用户视频吸引流量让用户成为"线上工人"。数字经济时代的商品形态充分体现了人机结合的特点,只有通过软硬件、网络以及消费者、设计者和生产者多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涌现出创造性价值。所以说,数字经济时代的商品不再是某个或某几个人一般的、线性的具体劳动成果,而是增添了由网络效应综合集成出来的创造性劳动,过去"无差别的劳动"到此迭代升级为"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形势下,过去的一物一价将越来越少,一件商品由于其内含的创造性劳动不同,可能会因时空条件的迁移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表现。正如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价值",某类产品可能在使用功能和制造成本上不存在重大区别,但由于"符号意义"不同,就会形成产品之间的价值落差。数字经济时代商品的"符号价值",主要就是创造性劳动的体现;而且在助推商品增值的过程中,以往不能参与创造的人或者具有创造精神、但受职业限制没有创造机会的人,获得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
促进使用权分享。马克思认为,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渗透,网络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机器好比"小世界"(随机连接很短)网络上的节点,不同节点之间发生作用,网络在混沌与秩序之间交互演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社会化大生产因平台技术的普遍应用而日益成熟。生产资料能够以信息和数据的形式存在,且数据能不断复制;因此,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可以在保留所有权的同时,以平台的形式开放使用权,劳动者据此在相对自主的空间内从事生产。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网络化、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协同共生促进了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生成,而当所有事物互联互通之后网络又会向更高层级演化。数字技术把现代化经济体系塑造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底层是新型基础设施,再上一层是各种平台,而平台之上是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数字经济的强渗透力经由平台向八方发散,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很有"量子跃迁"之势。随着人们对生产资料使用权的广泛分享和对生产的深度参与,劳动者的自我认同得以强化,同时伴随自主意识的形成而释放出自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让我们越来越趋近于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利用可循环资源。人们要可持续地进行生产生活,就必须首先同自然界建立长期的和谐关系,从自然界中汲取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然后通过生产实践将这些资源变为有价值的商品。当数字技术嵌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创造一个"数据+算力+算法"的新世界。从零部件到生产线,从建筑物到城市群,从材料科学到生命科学,各个领域都在尝试建构一个数字孪生体并且大有"六合一统"的态势。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更能在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正反馈回路的循环关系,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譬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时监测生态资源,及时把握生态资源变化,预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建立起较为全面、科学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为高效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绿色发展。面向未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业会从源头上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弘扬"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尹力
2022-08-19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后从组织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创业起步,走出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十强县(市)"的历史跨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积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2022年法律类文稿汇编-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