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文章-13篇(第3/10页)
(三)确保历史正确在场,聚焦青年国家认同教育
1.确保历史事实正确在场,加强青年国家认同培育
"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11]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原始材料,将对历史的认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才能澄明历史事实真相。"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12]确保历史事实正确在场,是指历史认知事实、历史存在事实正确在场。高校-政府-社会-媒体应坚持四位一体,多维度加强对青年的正确历史教育。高校应依托"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70主义基本原理"四门课程,将正确的历史观、历史事实贯彻于这四门课程中,让青年在课堂上能听到系统、连贯的历史事实。政府应加强对"算法"的管控,让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将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组织应联合高校、政府、媒体等多方力量,联合举办学习党史活动,将正确党史传播给每一个青年人。媒体应配合高校、政府、社会等组织。一方面,媒体从业者应加强自身的媒体素养,不只为利益而胡编乱造;另一方面,媒体平台应加强对自身的监控,加强鉴别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因此,高校-政府-社会-媒体四位一体形成合力,确保青年历史认知事实、历史存在事实正确在场,加强青年国家认同培育。
2.培养青年历史思维在场,助推青年国家认同落实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裂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13]历史思维指能理性科学地回溯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培养青年历史思维在场,即培养青年理性的历史认知,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因时间和空间的斗转星移,青年对未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有一种疏远的情感。因青年身体缺席,历史虚无主义的散播有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教育者应充分运用高科技,将科技贯穿于教学培育活动中,创作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及时解决青年历史事实困惑,培养青年历史理性、历史思维,让青年充分认识、了解和学习历史,将历史中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报国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教育者应充分运用VR技术,让青年深入历史情境,在参与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深刻地感受过去的所见所闻,形象生动地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从而涵育青年感性、真实的历史认知。二是教育者应创作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积极主动地亲近、靠近、贴近青年人的网络平台,用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讲述好中国故事,吸引青年的目光,让青年在指尖滑动中触摸鲜活、正确的历史叙事,并使青年感性的历史认知得到理性升华。三是教育者应及时解决青年历史事实困惑,助推青年国家认同落实。教育者应适时适度关注青年,帮助青年及时解决问题,用历史理性、历史思维指导其报效祖国的行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王浩: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并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获得历史真理性认识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就要旗帜鲜明地回击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代表的唯心史观对党史重大问题的扭曲、歪曲。
一、坚持历史的客观性,旗帜鲜明反对虚化历史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他们的学说"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尊重历史事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而言,历史事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成千上万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种是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或拍成照片、录像的图像、视频文献资料等以各种形式记忆的历史事实。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规律性,并且是可以被人们揭示、认识和发现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
由于受到人的主体性影响,对历史的记述不能绝对摈弃个人的主观性。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对历史史料有效鉴别,人们可以"再现"历史的真实,逐渐逼近客观的历史事实,达到历史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而不是主观随意地挑选材料来"解构""裁剪"历史,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而且连儿戏都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客观性,无限夸大认识主体的精神和意志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口历史著述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倾向,完全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本质价值,认为历史仅仅是"文本"叙事,"文本"叙述不取决于历史事实本身,而取决于叙述、解读它的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意图乃至偏见。以此得出历史都是人的"著述"的历史或"胜利者的历史",不存在客观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人为编造的历史的荒谬结论,坠入了相对主义的深渊。事实上,历史事实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进程,具有不可重复性、一维性、不可假设性。当然,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而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认知手段的发展和对历史素材的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以往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看法也会变得更加客观,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当时意识形态的局限,使得人们的认知进一步接近历史事实的本身。
历史虚无主义借重新"考证"来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以一定的政治企图来肆意解读历史,篡改历史,无视历史发展的具体事实,脱离历史事实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主观臆断,任意裁剪编排历史,以历史发展的个别现象否定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用主观"选择"的历史事实"重铸"历史过程。事实证明,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有选择的虚无,其实质就是用唯心史观来看待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可知性。
二、坚持历史的规律性,旗帜鲜明反对虚化历史真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变化发展的,也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进而人类可以在正确历史认识的指引下,把握当下开辟未来。所以,我们要反对历史整体的不可知论的观点。具体而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使"历史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a。唯物史观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起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两个基本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唯物史观消除了以往历史研究中"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和"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这两个重大缺点,代之"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b为历史研究指明了一条"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进而说明,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的客观规律。
历史虚无主义从唯心主义抽象人性论出发解读历史,无视自原始社会解体至今,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一基本事实,以所谓"超政治"姿态进行"重新考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肆意歪曲评价标准,把历史进步因素说成是历史倒退因素,其本质是掩盖其篡改历史、颠覆唯物史观的唯心主义立场;历史虚无主义借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历史认知的相对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认知的客观真理性。历史虚无主义否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决定性因素,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无限夸大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和人们的思想动机,把偶然性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的价值尺度为标准,不去全面客观把握历史材料,而是主观臆断去"裁剪""结构""假设",以所谓"解放思想""范式转换""反思历史"为名,把历史当作任人摆弄的"游戏",从而达到其特定的政治目的。
从社会历史观层面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以背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无论是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是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无论是鼓吹"告别革命",还是标榜"以英美为师""普世价值"或"人类文明的主流",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在起作用。为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看家本领,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好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实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剖析历史虚无主义,辨析是非曲直,作出正确判断。
三、坚持历史的育人功能,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化历史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鉴今、资政和育人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善于运用党的历史,就是要坚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光荣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在对党的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翔实工作,更好地开辟未来。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史进程中,带领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抓住党的百年历史中的"三件大事""三次伟大飞跃",就能从总体趋势上把握住百年党史的主要内容,就能在总体和宏观上正确看待党的百年历史。有了对党百年历史的整体判断,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众多历史史料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史料的真实过渡到历史的真实,才能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和研究上跳出思维的局限和主观的偏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
如果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从个人立场出发一味强调"瑕",不看"瑜",或从极端怀疑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出发,就无法科学正确地看待党的历史,就不能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也就不能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刘兰炜、陈明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逐渐泛滥的一种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极具针对性、渗透性、欺骗性和破坏性。它以学术研究特别是历史研究为名,借由"重新考证""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书写"历史,看似隐晦又十分鲜明地表明自身政治意图,其攻击要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策动'颜色革命'、实现历史大倒退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领导力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斗争,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形成和完善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上,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更好实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全面科学评价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科学地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积极力量从而坚定前行的重要保证。其中,特别是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看待自身发展历史上的功过是非等重要问题,全面科学地评价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把利器。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就一定会给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提供可乘之机,最终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威胁。从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不顾实际地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再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再次掀起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高潮,30多年间,苏共从未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全面科学的评价,而是随着领导人更换而随意更改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评价。因此,苏共始终无法正确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不仅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还为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的泛滥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2]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这段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历史功过的正确态度。
1.以党的正式决议对党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科学评价
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者一个最重要的攻击领域,就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曲折历史。其中,"特别是攻击、抹黑党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搞所谓的'非毛化'。这是他们虚无历史的重中之重。所以如此,不仅是他们的政治诉求决定的,而且更因为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他们实现其政治诉求不可逾越的障碍"[3]。应当说,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4]299,这关系到如何看待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建设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安定,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
《决议》不仅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科学地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决议》在全党范围内凝聚了共识,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风向标,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各领域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从没有因"历史包袱"而彷徨不前甚至发生颠覆性错误,《决议》无疑起到了"排除干扰"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以党的决议这一权威形式回击历史虚无主义者对这段历史的污蔑、歪曲和翻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光辉典范和重要成果。
2.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念进行科学修正
当前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念从改革开放前一直按例沿用至今,其中一些概念在之前没有引起误解。然而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改革开放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歪曲,造成了一部分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极大误解。因而必须对其中一部分概念进行科学修正,从概念上科学界定重大历史事件,以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这些问题上进一步大做文章。例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长期以来,网络上不时出现诋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①这些言论完全背离历史事实,严重诋毁和消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极有可能动摇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因此,必须从概念上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行明确界定,防止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中国共产党抗战问题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提供空间。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我们党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科学对待历史的具体体现,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十四年抗战中的历史作用,也是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措施,有力回击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言论。
3.举办与党史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以各种方式涌现出来。如与党的历史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或忌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日等。因而,通过周期性纪念活动不断巩固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回应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诋毁、污蔑和攻击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举办对于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发挥其唤醒历史记忆、澄清原则是非、回击错误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政治认同、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作用。199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将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以正式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大会、座谈会、发表纪念文章等各种形式,先后举办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诞辰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回顾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巩固和延续了对他们的历史评价,维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志的光辉形象,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他们的污蔑攻击。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谈到了"六个不能"①的基本原则,这恰好精准地点明了历史虚无主义者诋毁、污蔑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几种根本错误。
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方面,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或是"炒冷饭",或是杜撰、夸大、扭曲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和事实,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②这些言论行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易使人们的正确历史认知遭受严重冲击,进而消解主流价值观,动摇部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70周年大会、75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发表重要讲话,还首次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式。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通过立法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正确对待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的坚定决心。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多次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红军长征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隆重纪念活动,各地各界也以纪念会、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书画展等各类形式开展纪念活动。这种周期性的纪念活动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装样子、做虚功,而是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共同学习历史、铭记历史的浓厚氛围,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歪曲、诋毁和污蔑,澄清了历史事实,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二、对重大理论问题和是非问题作出及时和明确的澄清
如何正确科学地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又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始终是一个关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关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乎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的重大问题。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区分"香花"和"毒草"提出了"六个有利于"①的基本标准,并指出:"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5]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6]28就当代中国而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最根本最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切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长期以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故意混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6]28,在涉及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是非问题上发表所谓的学术言论和见解,其实质是要宣扬自身的特定政治主张。其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就借用历史研究,特别是热衷于拿中国革命史、党史和新中国史做文章。他们强调历史的真实,却又否认真实的历史;他们强调结论的客观,却又否认客观的结论;他们强调趋势的必然,却又否认必然的趋势;他们口中讲着所谓的"历史真相"和"科学的历史结论",却包藏着要搞乱人心进而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祸心。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所营造的错误观点,严重扰乱了一部分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正确认知,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国共产党对这些现象高度警惕,并作出了及时明确的澄清。
1.明确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
改革开放是改什么?改革开放应当走向何处?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早有定论。然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始终心怀不轨,不遗余力地试图在这些问题上给出"全新"的回答。有人严重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有人打着重读《共产党宣言》的旗号,在文章中大肆宣扬带有情感色彩的过激言论。一时间,有关言论甚嚣尘上,一些不明事理或心怀不轨的人奔走呼号,似乎是找到了改革开放前行路上的"灯塔"。显然,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所追求的改革开放是要改掉道路、改掉旗帜、改掉路线。这些文章言论充分暴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不过是为一些人光明正大地提出反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提供方便,具有诱惑性和欺骗性,因而又具有危害性。
为肃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澄清是非原则,中国共产党及时明确地对这场错误思潮激荡作出了回应。一方面,《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媒体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肃批驳。例如,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在《求是》上撰文,以《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吗?---学习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体会》为题,逐一对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和捏造的历史进行了澄清。另一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各种场合通过发表重要讲话,实质性地回应了这场思潮激荡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7]这一重要论断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什么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再次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8]这就直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改革开放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坚定态度,给了那些要将中国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上去的人以迎头痛击。
2.明确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的讨论热火朝天。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歪曲、杜撰历史,将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进而达到其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严肃批驳了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出现的错误观点,并就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解答。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专门将"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明确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强调了"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指出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进而提出了"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重大论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再次强调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和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还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实践主题和主要功绩作了说明。这表明,不仅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互相否定,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主题也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因而是不能互相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