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蔡奇公开发表的讲话-71篇(第6/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116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39分钟

"行百里者半九十",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到了关键节点。省委教育实践活

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加强研判、跟踪指导,准确把握每个步骤的进度和节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继续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活动成效的宣传报道,继续发挥评论、言论的引路作用,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党校、高校和新闻单位的社科理论研究部门要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在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第二部分)

(2013年12月27日)

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对2014年经济工作的要求,以改革统领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五水共治""五措并举",着力在提质增效上见成效、在改善民生上出实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切实做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基本目标、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关键抓手、把加强民生保障改善作为重要责任。这里,着重强调四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之年,发改系统承担着繁重任务,不仅要履行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作出研究安排并加强协调检查,而且要带头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具体抓好"四个一批"改革任务:

一是深入推进"4+1"改革。即"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都要以改革为抓手,迈出新步子,力争有实质性突破。抓好嘉善县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省提供经验。同时,协调抓好国家部委在我省开展的各类专项改革试点。这些试点都要有新举措。

二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赋予舟山群岛新区省级管理权限要求,省级部门进一步向舟山放权。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值得各地借鉴。对已经开展的柯桥和义乌高效审批、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安吉利用城镇土地使用税杠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改革试点经验,由省审改办会同有关部门梳理后,争取2014年1季度由省政府办公厅统一发文向全省推开,以放大改革效应。与此同时,再启动实施一批改革试点。重点是实行"两单"即政府权力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近期省政府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争取2014年6月底前实施省级各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我省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即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也要尽快出台,清单内注重提速,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实行立项备案、前置条件按准入标准自主承诺、竣工统一验收、事中事后零容忍监管制度。相关部门都应给予支持。这项工作先在舟山、柯桥、嘉善试点,争取2014年上半年在产业集聚区推行。同时,启动实施平湖

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德清城乡体制改革、开化和淳安生态功能区建设机制创新、富阳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等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再向面上推开。省里还将以审批流程再造为核心,构建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办事"一张网",各地要早做衔接。

三是积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这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步。要鼓励各地向海宁、安吉看齐,积极探索差别化的土地、电价、水价、气价、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权交易价格、碳排放交易、污水处理费价格等杠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

四是研究开展一批改革创新项目。探索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新模式,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创新。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治水治气等领域推出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具体措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对各地的改革探索,省里将予以积极支持。对于已经明确的改革任务包括已下放的权限,要加强检查执行情况,防止改革挂空挡、放了又收现象。

二、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资

在三大需求中,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第一引擎。夏书记、李省长都特别强调这点,2014年投资力争增长15%,春节后省委省政府还将召开扩大有效投资会进行部署,发改系统务必带头抓好落实。

一是全面实施2014年"411"重大项目计划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这两个投资计划都要明确考核要求,加强督查。实施中要坚持"四换三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转型升级导向,突出单体大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大项目,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二是狠抓央企、外资引进和浙商回归。特别是落实好"投资首先抓浙商回归"要求。招引央企是发改系统的任务,一把手要亲自抓,要下任务书,认真谋划、做好发动对接,积极促成一批新项目。2014年年上半年在北京组织一场央企招引推介洽谈会,各地都要有成果,以后每年坚持下去。

三是紧扣"五水共治"抓好项目实施。"五水共治"是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是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要用项目来支撑。发改系统要集中抓好治水项目的实施。对列入"411"和重点项目盘子的水利设施、水环境治理等项目应

重点予以协调推进。与此同时,对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要项目化,靠项目来推进,各地要重视抓好。

四是对看准了的重点投资领域及大项目要紧紧抓在手上。我省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又有舟山群岛新区,要在现代海洋产业大项目上有突破。铁路、能源是两大重点投资领域,也是必须强势推进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在建的杭长客专、金温扩能项目和正在加快前期的九景衢、杭黄、商合杭、金台、衢宁等项目,在国家铁路体制调整背景下,沿线地方政府都要明确并兑现应承担的建设责任。能源属战略投资,应着眼长远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供应。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战略,加大存量用能和设备改造提升力度,在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对有些大项目,需要权衡利弊,但更需要做工作,趋利除弊,该下决心的应早下决心推进,万不可贻误时机。我省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要编制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的支持力度,力争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新提高。

五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制订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争取在民办学校、医院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要抓紧研究铁路投融资平台建设方案及配套政策,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平台也要推进落实。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新一轮发展的主平台,要切实改变过去"大、散、不高"状况,加快提升发展,努力打造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关键是落实"六个一"要求:

确定一个核心区块。每个集聚区优选20-30平方公里作为核心区块进行连片开发。估计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面积不超过500平方公里,这就是今后集聚区开发建设的重点。

实行一个主体实体化运作。对核心区块在市本级、或在同一个县(市、区)范围、或涉及多个县(市、区)这三种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实体化运作模式,理顺管理体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突出一个特色。每个集聚区都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明确1-2个主导产业,都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招引一批产业大项目。注重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引。沿海集聚区每年都要引进1-2个50亿元的产业大项目,其他集聚区每年引进1个20亿元产业大项目。

实施一个倾斜政策。即对集聚区核心区块实行要素倾斜保障,农保地调出来。政策跟着年度考评走,根据考评结果分配要素资源。

建好一支队伍。即注重培养善招商、勤服务的"店小二"型干部队伍,同时带头落实负面清单外企业投资不再审批改革和代办制,使集聚区成为服务环境最优的区域。

集聚区还应注意产城融合,不要再停留在开发区层次上。以上要重新建立考核体系,加强工作督查。

四、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是个大战略,发改系统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完善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要很好把握新型城市化要求,稳步推进、顺势而为,而不可盲目刮风、大干快上。新型城市化不是在"率"而是在"化"字上做文章。有序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分层次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注重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特别强调,新型城市化不是简单非农化,而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发改系统着重抓好城乡一体发展项目推进,抓好强镇扩权与小城市培育试点,实施小城市试点镇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还要实施好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做好对口援建工作。

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004年)

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管理、政务村务越来越关心,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发言权,要求在社会管理上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何正视人民群众的正当愿望和民主诉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四个多样化"的日益显现,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明显,出现了多种利益主体,如何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政府利益和群众利益发生了冲突,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疏导化解矛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枯燥的灌输说教,用民主的办法做好群众工作,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得到充分表达,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使我们党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此,我们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实践中主要探索了三种形式:一是民主恳谈。通过以"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民主恳谈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公共事务。"民主恳谈"已在全市普遍推广,去年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二是村务大事民决制度。该制度针对部分村级决策中存在"暗箱操作"、村"两委"对村级决策权纷争多的实际,明确规定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提交村民公决。三是全程办事代理制。全程办事代理制搭建了群众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平台,促进了基层党委政府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干部的公仆意识,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委政府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参与。

做好群众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要把握好几条原则:一是平等性原则。坚决克服把群众单纯作为管理对象的做法,还人民群众一个平等地位,通过民主对话、相互沟通、知情选择,实现群众对基层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当家作主。二是广泛性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社会各界层的利益,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充分发

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效性原则。积极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所有探索和活动都必须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来开展,通过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各种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制度化原则。民主本身就是一项制度,要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这些活动都必须有比较规范的程序和系统的章程,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方向努力。

灰坪调查

(2004年)

编者按:读了中共浙江省衡州市委书记蔡奇的文章《灰坪调查》,深有感触。可以看出,一是这位市委书记深入山区贫困乡村调查,不仅"身入",而且"心入",与农民面对面,心连心,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值得称赞!二是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思考,与农民掰着指头算账,与自己的领导工作相联系,可免去许多主观臆断、瞎指挥,值得提倡!三是这样的调查报告实话实说,文风亲切自然,毫无"八股"味道,值得学习!

去年下半年,我在衢江区灰坪乡住了两个晚上,头尾三天时间,跑遍全乡8个行政村,走访30多家农户,召开4次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灰坪乡地处衢州最北部,面积52.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以上,人口4375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衢(县)遂(安)寿(昌)中心县委第二区委所在地。灰坪人民昔日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今日这片热土的发展和群众脱贫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里。这几年来,灰坪老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去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5元,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实现小康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开门见山,走路爬坡",至今仍有三个村未通公路。广播电视不通,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陈旧,全乡用水困难。二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温饱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观念落后。三是资源开发能力弱。尽管绿色农业、旅游等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居住分散。全乡1205户散居在44个自然村,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度低,建设成本高。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如何加快灰坪乡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农民尽快走上小康之路?通过走访座谈我了解到,这几年灰坪乡党委、政府及时鼓励引导,做好服务,不少青壮年劳力走出山门务工经商。去年全乡外出务工收入达500多万元,超过当地传统支柱产业毛竹的收益,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灰坪人第一创收渠道。

农民群众最讲实际最讲实惠。我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算了"三笔账":一

是劳动力账。全乡2602个劳动力,去年外出打工1285人,尽管如此还有不少富余劳力,如果有2/3劳力能走出去,农村富裕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二是资源账。灰坪乡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只有2分,林地、毛竹总量也不大,如果全乡通过外出打工人口减少一半以上,山上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和收益都会成倍增长。三是收入账。传统农业经营收入已经远远抵不上非农收入的增长。走访中我注意到,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的,其经济来源、住房条件与纯务农户有明显差别。下龙坪村村民黄树泉告诉我们,他夫妻俩在家务农,一年忙到头收入不到3000元,而18岁的大女儿在诸暨一家袜厂打工,过年时就带回5000元钞票。

灰坪乡劳务输出已有一定基础,但群众反映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信息,对外面的用工需求不了解,想出去打工但不知哪里有工打。二是缺技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一般劳力供大于求,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活干,即便找到一份粗活,报酬也很低。农民群众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适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抓住素质培训这一关键环节,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工作,要长期抓下去。

现阶段要求所有山区农民整体下山是不现实的,留下来的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怎么办?还是要立足资源挖潜力,围绕特色做文章。以灰坪乡为例,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95%,年平均气温13℃,降雨量2000毫米,无霜期250天,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必须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进山林土地流转,引导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实行规模经营,改变目前一家一户"样样有一点、样样只有一点点"的现状。灰坪乡有6万多亩生态公益林,其中毛竹面积只有3万亩,要扩大毛竹在生态公益林的比重,并积极发展毛竹加工。加工可带动农产品增值。我在下龙坪村潘寿福家中,与他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50公斤毛竹只能卖18元,除掉5元钱雇工开支,只剩13元;但如果搞加工,每50公斤值23元,净赚5元。同时利用灰坪乡的生态优势,发展反季节农产品。灰坪乡前几年引进吊瓜种植获得成功,市场前景不错,必须抓紧上规模,形成基地。政府不能指令农民种什么,但应当帮助提供市场信息、技术等必要服务。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比较迫切,46岁的田里村农民吴荣喜自己买了电脑,拜儿子为师,白天上山,晚上上网,寻求致富信息。灰坪乡已经有一半村建立农技110终端,要加强指导管理,发挥应有作用。此外,灰坪乡旅游资源丰富,有2万多亩原始次森林,2平方公里的特大溶洞群,极具开发价值。必须做好旅游规划,

精心包装项目,通过资源招商加快开发。生态环境是灰坪乡的优势所在,要下大决心保护好,不得只顾眼前利益,随意开采矿石。

这次灰坪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引发了我许多思考:引导、发挥和保护好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各级领导的第一任务;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是奔小康的思路创新,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和移民下山,利用山外资源发展自己,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最后一点就是,深入到一线去,调查研究,推动工作,是我们基本工作方法。这几年,市委每年都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到企业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受到农民和企业的欢迎,这一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

我的蹲点札记

(2004年)

今年10月中旬,台州市委组织万名机关干部下村蹲点,我到黄岩西部山区的桐树坑村住了三天两晚,对该村党员干部和村民进行了广泛走访接触,感受很多。我到桐树坑的第一个访问对象是辛明现。他的父亲辛道田是桐树坑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解放前曾多次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第二个对象蒋荷凤是解放前我党地下交通员辛荣柳的妻子。谈到她丈夫,话语中仍然充满了自豪和敬仰。她说,当年与四明山的联络都靠辛荣柳的两条腿,为防止特务追踪,他长年把袭衣当床,四处飘泊,风餐露宿。其余两个红典户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他们的子女仍为父辈的英勇事迹感到自豪,对共产党充满了深情。

在随后的走访中,还了解到许多感人事迹。在满头白发的辛杏春老人家,他告诉我,他当年是儿童团团长,一天早晨发现国民党进山围剿地下党时,马上跑去报告还在睡梦中的特委同志,才使他们脱离了危险。在路过一户正在打稻谷的人家时,本想顺便问问收成情况,却听到蒋彩领老妈妈的一段感人故事。当年她在坐月子时,正碰上国民党军队在村里挨家挨户搜捕一位名叫蔡熙的地下党员。危急之中,她把蔡熙藏在自己坐月子的床下,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确实是建立了亲密无间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这种深厚感情即使在今天的桐树坑,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试想如果没有当地群众的长期无私奉献与支持,地下党不要说坚持一年,哪怕一天都困难。

桐树坑不少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我在村里慰问了两位贫困户,一位是77岁的辛家奖,他从24岁开始担任村会计,一直到74岁,干了50年,50年的账册都保存得整整齐齐。辛家奖自家的老屋前几年就倒塌了,一直住在外出打工的女儿家。我们来到他家,打开菜橱,看到的只是几碟咸菜。另一位是50多岁的张荷招,她家原来生活还不错,但几年前因患胆结石动了4次手术,因病致贫,背了几万元债务。我看到她家摆了一个煤气瓶,一问,才知道只有来客人时才用一下,一瓶煤气可以用上一年。

我了解到,桐树坑的五保户一共6户,都有最低生活保障。难的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因病致贫的;另一部分是有子女但得不到接济的,实际上也是孤寡老人。对于前者,我们要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对于后者,最好的办法是让所有没有人照顾的老人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是五保户的,全部费用由政府负担;有子女的,让子女适当出一些钱。对于特困生,政府要帮助免费送他们上学。总之,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群众疾苦,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起来,使弱势群体在共产党领导下都有基本生活保障。

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是要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这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最基本要求。

从桐树坑的情况来看,群众已经自发组织外出打工。在林志富家,他给我算了一笔账:1亩大棚西瓜一年收获6批次,总产50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按1.2元算,每亩毛收入有6000元,除去成本2500元,纯利润在3500元左右,1户人家可以承包10亩西瓜地,纯收入就有3万至4万元。而在家务农一年最多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通过走访,我归纳了外出打工的四大好处:一是帮助农民增收。外出打工的农民增收是明显事实。同时种瓜户要大量用到毛竹,也带动了在家农民通过贩卖毛竹增了收。二是减轻了生态压力。长潭水库及上游是生态保护区。要保护生态,根本措施就是移民,减少人口。农民大批外出打工,实际上是自发的移民,帮了政府很大的忙。三是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桐树坑村人均耕地只有2分,由于大部分外出打工,使得在家农民实际拥有的耕地达到5分左右。我曾多次讲,要以劳动力的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这在桐树坑村得到了实证。四是提高了农民素质。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事,连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

发展老区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路在何方?第一,就是大力鼓励劳务输出和高山移民,以减少农民来达到富裕农民这个目的;第二,利用高山生态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性生产,重点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毛竹林;第三,大力加强农民技能知识培训,提高致富的本领;第四,帮助农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要让党心民心紧紧相连,根本的是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毫无疑问,桐树坑今天的变化,靠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靠了桐树坑人

民的不懈努力。蹲点期间,桐树坑人的勤劳和硬气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住在村支书蒋建新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见他夫妻俩忙里忙外干活了。其他村民也都如此。10月20日到龙潭头水电站踏看,又是一番印象。这个电站建在与乐清交界的山上,从水库到发电站的1300米引水渠,全部建在1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村民们用了5年时间,腰上系着绳子用双手一斧一凿开挖出来的,这可以称为台州的"红旗渠"。远远望去,就像'悬崖峭壁一条龙"。走在渠上,对桐树坑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群众的力量,在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引导、保护好农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开展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桐树坑由于地处台州最偏远的山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不理想。驻村期间,有些村民也流露出对加快山区发展信心不足。群众的想法需要我们去引导。通过走访调研,我分析了桐树坑有新三宝":即红旗不倒的革命传统,勤劳敢闯的老区人民,充满潜力的生态环境,教育大家要立足自己改变面貌,对桐树坑村今后发展要充满信心。当然,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要把帮助老区群众加快发展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桐树坑蹲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有村庄规划、道路改造、山塘水库修复、村办公楼修建、公交车通车、农民培训、农村社保等等,特别是由于村庄规划限制,群众有钱造不了新房,大家反映比较强烈。针对这些问题,第二天下午我即召集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到村里进行研究解决,逐个进行答复,村干部群众比较满意。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号召力强不强,直接决定着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是党心民心能否紧紧相连的重要基础。

在桐树坑,我召开了党员干部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两鬓花白的老党员占了大半数。桐树坑村有21名党员,7名长期外出,平均年龄53岁,40岁以下的仅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5名。

看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一项紧迫任务。我们与区乡同志商量,以明年村级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发展一批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年轻党员,发展党员要打破裙带关系,实行公推优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群众信服。对外出党员要加强联系与管理,必要时建立流动党支部、党小组。要依靠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村务公开,这样可以减少人为磨擦。

在桐树坑村蹲点的短短几天,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解决与群众的感情问题至关重要。桐树坑之所以在解放前红旗11年不倒,关键就在于党心民心紧紧相连,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谋解放,老百姓一心一意跟党走。民心向背是决定我们党事业成败的关键。

我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和认同度,使党心民心紧紧相连。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的关键所在。

而其中,只有真正解决感情问题,才能使党心民心紧紧相连。如何真正解决与群众的感情问题,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台州的发展就充分证实这点。我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虚心放下架子,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其次,各级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肯定是欢迎我们的。再次,无论我们工作重心如何转移,农村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面。我们必须更加满腔热情地为农民群众着想,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几天的蹲点结束了。在向村里群众告别时,我约定长期联系桐树坑,今后还要经常来。

台州有信心走在前列

(2005年)

改革开放以后的10多年,台州人民经过不懈奋斗,从全省落后地区转变成为较发达地区,并完成了撤地建市的重大转折;之后整整10年,台州在不断磨合中积蓄力量。面向未来,台州有没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这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台州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我们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提出要"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中走在全省前列"。

"走在前列"是贯彻中央、省委的要求。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要求,台州作为省内较发达地区,理应以积极的姿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走在前列"不是简单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强调全面小康20项指标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都要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全面走在前列。因而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更加准确把握各项工作的着力点。

"走在前列"抓住了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台州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地建市10年的艰苦努力,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暴露了发展不平衡、生态退化等问题。面向未来,我们提出"走在前列"这一新的更高目标,这既是激励自己继续开拓奋进的需要,也是对过去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扬弃与创新,是台州人民从实际出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走在前列"符合台州的人文精神。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是台州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走在前列",充分体现了台州人文精神、特别是台州人豪迈进取、不甘人后的性格特征,这必将激发台州人民极大的发展和创造热情。

"走在前列"也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中,没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没有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立住阵脚,更谈不上脱颖而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走在前列"是我们适应激烈的区域竞争所必须保持的应有精神状态。

总之",走在前列"是团结全市人民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的一面旗帜,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更有信心达到这一目标。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处于全省中等偏上水平,真正实现"走在前

列"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走在前列"是自我加压。我们一定要增强前列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发进取,直抵目标。现在,我们着手制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考核体系,下一步将按照这一新的目标体系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走在前列",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创新,加快转型,统筹协调,争先进位,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立足创新是基点,加快转型是主线,统筹协调是基本要求,争先进位是应有的精神状态。在具体工作中,努力推进以下六大战略任务:

以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坚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将是台州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发展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旗舰式的现代大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一大批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中国名牌,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坚持以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组织化。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以一体化构建大台州。从推进市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入手,不断增进文化融合,理顺体制机制,一盘棋配套全市资源,进而同打台州牌,共铸台州魂,形成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构建大台州,目标是要建成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进一步确立和提升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加快人口与产业集聚,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椒江、黄岩、路桥3区构成的中心城市板块和临海、温岭、玉环构成的经济强县板块以及天台、仙居、三门构成的新经济增长点板块的分类指导,开展"南北协作",促进"三大板块"联动发展。推广"1+X"的城市化的模式,积极培育中心镇和卫星镇,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以实施"十大百亿工程"为突破口,构建以港口为枢纽,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为重点的陆海联动的基础设施网络。

以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台州资源有限,必须用软实力打硬仗,努力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科教为基础、文化为支撑、人才为关键、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科教事业,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建设文化大市。加大人力

资本投入,使台州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创业的乐土,尤其要重视打造一代"开放开明、敢闯敢冒、守法守信、创业创新"的新台商。

以改革开放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民营经济是台州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要积极推动民营经济从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依靠制度、科技、管理、文化的全面创新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努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要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秩序整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创造良好的投资、服务、市场和政策环境。

以"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中,既要迈出经济发展的铿锵步伐,又要奏响社会进步的和谐之音。要以法治台州、文明台州、平安台州、生态台州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研究解决共同价值观、民主参与、法治建设、社会保障、发展活力、文明风尚、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生态环保、调节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走在前列必须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学习力、创新力、驾驭力和执行力。基层党组织要以切实加强乡镇组织和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为重点,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中树立先锋形象。

实施一体化战略建设现代化大台州

(2006年)

台州一体化,就是以构建现代化大台州为目标,统筹配置要素资源,推进市区繁荣、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体化战略,是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台州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从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等层面落实又快又好发展要求,对台州发展路子的又一探索。它与工业立市、软实力等战略构成完整的战略布局,对于加快台州现代化新进程,推动我市"两个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目标,落实一体化战略的三大任务

实施一体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文化为灵魂,积极培育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市区繁荣、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现代化大台州。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是:大城市形态丰满,功能趋于完善,中心城市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三大板块协同发展,一体化的空间架构基本完成,现代化大台州格局初步形成。具体说,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60%以上,市区经济占全市比重达40%以上,农村3/5村庄完成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3%以上,北部发展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实施一体化战略,必须落实三大任务:

(一)积极培育中心城市,努力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市化是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它影响和支配着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产业结构、文化特征和区域城市化进程。因此,要着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产业、人口集聚,努力构建布局合理、整体效应发挥充分的城镇体系。一要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中心城市既要注重框架建设,更要注重功能提升。在空间布局上,抓好"东拓"、"西进"、"南联"和"跨江"发展。东面要推进滨海开发,尽快拉开框架,形成规模;

西面在腹地开发上下功夫,挖掘山区潜力,控制好横贯椒江、黄岩的江滨景观带规划;南面要加快路网连接,融为一体。从未来着眼,要着手跨江发展,椒北开发应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各方携手,共同促进。在功能建设上,东、西、中商务区要依序建成,并努力促进繁荣。重大公共设施要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积极创造条件建造台州大剧院、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妇女儿童中心、友好村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保护好章安古镇等古街区,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住宅小区。椒江、黄岩、路桥3区都要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力求每年有变化。切实抓好污染治理,营造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城市环境。二要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促进城市繁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中心城市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汽车及配件、缝制设备、家用电器、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船舶制造等现代工业,重视发展为工业配套服务的物流、研发、金融、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采取措施,繁荣市区商贸,培育"总部经济",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深入实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切实降低进城门槛,优化服务环境和人居环境,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努力吸引更多人口集聚。三要坚持市、区一家,形成发展合力。撤地建市10多年来,椒江、黄岩和路桥3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心城市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由于台州建市时间短,市区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理顺。要充分认识台州组合式城市的特点,坚持市区一家的原则,引导大家向前看,照顾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这些年,台州经济开发区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其运作机制与方式还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加强市级对基层的服务,增强区一级活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四要加快建设城市群,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实质就是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在当前,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十一五"期间着重抓好"六个农",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带12个,县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创中国农业名牌和驰名商标2个、浙江名牌和著名商标50个,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为此,要全面加快农村经济繁荣,扩大"两农"组织覆盖与带动面,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工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搞好"百镇连锁、千村放心店"工程,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按照农村新社区建设标准,集中力量,全面推进,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村庄整治面达到60%左右,南部地区达到80%左右,逐步实现城乡环卫、供水、公交一体化。当前,要从清理垃圾、清理河道和改水改厕入手,开展一场"垃圾革命",达到"三有二无"。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推进新村建设,特别是抓好旧村改造,按照不同类别、不同风貌设计农民房通用图集,注重外形彩化和文化内涵,提高新村建设品位,建设风情小镇、特色村庄。要在村庄整理和宅基地复垦上挖掘潜力,调整人宅比,推广农村住房立改套。注重加强集镇功能,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加快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和生态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三是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订单培训、政府埋单"的运作方式,实施整体推进计划,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培训社会需求量大的制造业技术工人、专业服务人员和适应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乡土人才,到2010年全面完成培训任务。深化农村综合配套、土地股份合作制、社区股份合作制和金融保险等各项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做好农村低保、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立社区大学四级网络,发挥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推广农村信息化,建好基层文化俱乐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严厉打击"六合彩",狠刹农村赌博、封建迷信等歪风邪气,建设一批民主法治村。

(三)加强南北互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台州区域一体化,要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形成南北互动、优势互补、要素共享、环境共保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一是要推动"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板块要以提高首位度为目标,主攻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内部整合,实现市区一体。椒江区要发挥港口优势,坚持增量推动,成为产业主要集聚区;黄岩区要拓展空间,壮大产业,努力成为中心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路桥区要坚持工贸互动,建设汽车城和会展城,建成富有活力的市场大区;开发区要加强功能,集聚人气,突破滨海工业区块,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经济强县板块要提高标杆,超越自我,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当

好排头兵。临海要发挥台州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早日跨入"百强县";温岭要向义乌看齐,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展规模能多大就搞多大;玉环要推进"全岛一体化",在"百强县"中向前移位,并为县改市创造条件。新经济增长点板块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大力培育生态经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劳务经济等增长点,实现北部崛起。天台要努力构建四大经济区块,仙居要着力推进"两个基地一个胜地"建设,三门要加快"三港三城"建设。通过强化板块之间的战略协作和空间融合,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网络状区域发展格局。二是要推进"南北协作"工程。争取在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配置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十一五"期间,每年要落实合作项目30个以上、合作资金3亿元以上,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就业1万人,完成下山移民1万人;五年整体搬迁100个自然村。为此,要建设好三门沿海工业城、仙居永安集聚区、天台白鹤工业区等基地,筑巢引风。完善、深化南北协作政策与协调机制,加强跟踪督查,不断扩大南北协作成果。三是要加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农家乐",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深化结对帮扶制度,把扶持发展经济项目和社会事业、解决劳动力就业、提高欠发达乡村农民收入等作为主要任务抓实抓好。市本级重点扶持黄岩西部山区和大陈岛开发。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欠发达乡镇基本实现小康。

二、突出重点,紧扣一体化战略的五大环节

(一)以规划为先导,构建一体化空间格局。一是要完善区域、城乡规划体系。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主体功能区,将区域一体化落实到空间上。建设规划部门要负责编制台州市域总体规划,其他职能部门分别编制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等专项规划。各县市区要针对本区域实际,深化县(市)域总体规划,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布局。同时全面修编村镇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村庄布局,以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二是要认真执行《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2004-2020年)指导城市建设。运用"反规划"理论,建立一个满足城市生态、文化遗产、自然风貌保护等综合功能需要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留足三区组团间的分隔带和生态廊道,保持组合式城市的独特风貌。开展城市色彩规划和建筑风貌规划研究,建设个性化城市。同时,要加强规划的管理与监督,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和严肃性。

(二)以产业为基础,搭建一体化发展平台。一要优化沿海、沿江、沿路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台州沿海产业带。以市滨海工业区块和三门、临海、温岭、玉环沿海工业区块为平台,积极争取扩容,加快海涂围垦,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形成规模,实现工业经济重心东移。沿海重点发展大船舶、大石化、大能源、大物流等临港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铸就台州蓝色产业带。着力强化沿江发展轴。临海沿江和涌泉一带、天台始丰溪、黄岩永宁江、仙居永安溪河谷平原是我市沿江地区人口、城镇和产业布局的主要空间,区域旅游资源和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积极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优先发展清洁制造业、特色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形成台州绿色产业带。努力提升沿路经济带。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和上三高速沿线是我市传统产业集聚地,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专业化程度,再创块状经济的优势。二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依靠自主创新,深入实施"5431"计划,鼓励企业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加强招商引资,培育一批在国内外产业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壮大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汽车及配件出口基地、缝制设备出口基地、模具产业基地,增强家电、医药化工、阀门水泵、船舶制造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建成国家电机及机械零部件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争创更多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打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台州制造"。三要促进区域要素自由流通。按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原则,建立区域一体要素市场。以各种国际国内展销、商贸节会为重点,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办好中国浙江汽车工业博览会等一批品牌会展。依托沿海港口群优势,完善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海上运输业。构建区域资本市场,将台州充裕的民间资金转为投资力量。广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建立健全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形成一体化网络。一是构筑一体化交通网。以沿海高速公路为重点,全力贯通诸永高速公路、台金高速公路及东延段,争取"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天(台)仙(居)、珠(香)六(敖)等高速公路,构建"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104国道和省道升级改造,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县际通一级公路、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完善市区交通网,加快建设中心大道、市府大道东

西延伸段、白云山隧道、八二省道延伸线、104国道东复线和院路路、东方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强势推进大麦屿港和健跳港的开放开发,认真抓好头门港前期工作,建设"一港六区"。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积极推进台金铁路、乐清湾跨海大桥前期工作。二是建设一盘棋水网。加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根据产业、城市和生态用水需求,统筹规划水源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输配水管网的布局和建设。争取"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台州北水南调、仙居盂溪水库、临海方溪水库等工程。加快台州供水二期、金清新闸二期、永宁江治理二期、椒北引水、黄岩新水厂、三门佃石水库、天台黄龙水库等工程进度。积极推进全市自来水管网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加快市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工业体系,逐步实现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三是完善电力电讯网。以区域电力网架为重点,以电源建设为依托,加快形成输变电网络。抓好500千伏路桥台东、临海回浦输变电工程,加快220、110千伏高压输变电工程进度,着力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加快农村电网规划和建设,实施"户户通电"。抓紧三门核电、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玉环华能电厂和台电五期建设,加快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和天台九龙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规划若干风力发电等项目。加快电讯管线、基站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工程。加强数字城市建设,以农民、企业、市民与公务邮箱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网。进一步加大对医化、固废拆解等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快产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根本上解决重点区域结构性污染和布局性环境风险问题。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椒江水系、金清水系水污染治理,尽早恢复功能要求。加强对西部和北部森林、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重点实施长潭水库、牛头山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大水缸。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力度,全面实施城市增绿工程,精心保护城市绿心、河道、山体等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防汛防旱防台工程建设,提高对台风等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

(四)以创新为动力,构建一体化体制机制。一要创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求在企业制度、要素配置、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改革等领域取得突破。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鼓励它们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参与投资;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管理和科技创新;推

进工业用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整合和发展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城乡、区域一体的市场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各类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管理,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开放有效互动的协调机制,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政策,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增加对生态高效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投入。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村企"结对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农业担保公司,拓宽资金向农村流动的渠道。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要建立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政府对城乡建设投入,加强对政府项目管理和投资统筹力度;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社会发展投资公司、城市发展公司等投资主体作用;积极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新股上市,加快上市公司股改进程。引进更多的外地银行,新办社区银行。四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加强资源费征收和管理,建立资源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等交易机制。全面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制定高山移民、生态移民政策,积极鼓励异地开发、下山脱贫、生态脱贫。研究"飞地经济"政策,探索对欠发达地区实现异地"造血"。

(五)以文化为灵魂,形成"大台州"理念。一要弘扬台州人文精神,增强凝聚力。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唐武德五年开始使用台州政区名称,千余年来的郡、府、州建置,一脉相承,是台州行政区域一体的历史基础。依山傍海的地理特征和千百年来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积淀融合,造就了台州文化具有"山的硬气"、"海的灵气",激发了"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台州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台州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台州一体化战略,迫切需要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深入进行台州人文精神的解读和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培养"台州人"意识,形成"大台州"理念,使台州人文精神成为推进一体化的内在动力。二要创新文化载体,提升台州知名度和城市魅力。以导入"城市形象策划"为手段,设计台州市徽、市标,征集市歌、吉祥物,形成统一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对外宣传形象。加强对全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资源整合,规范企业、院校、街路、场站、牌楼、景点等命名,同打"台州牌"。以文化产

业发展促进文化融合,挖掘和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文化、雕塑文化等七大系列文化产品,抢救、传承以天台山文化、府治文化、台州乱弹和"一绣三雕"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创台州民办文化品牌。推广"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城乡教育整体水平。深入开展"多城同创"、"学习型城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力争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力办好第十三届省运会,当好东道主,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积极参与"中国魅力城市"评选,展示台州新的形象。

写在"安全生产月"之际:综合治理保障平安

(2007年5月31日)

今年6月是全国第六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是"综合治理,保障平安"。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生产经营单位要紧紧围绕这一活动主题,面向基层、面向职工、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全面贯彻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扎实推进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合力打造"平安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各尽其责,相互协作,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安全防范措施不断落实,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各类事故指标持续下降。2006年,全市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了10%,实现了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目标。今年1-4月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在近三年连续下降的基础上继续稳步下降6%。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市安全生产状况保持相对稳定、趋于好转仅仅是初步的,安全生产的基础仍很薄弱,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部分地区、领域、行业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工作进展还不平衡,特别是社会公众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事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是一个国际化风景旅游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安全生产任务越来越繁重。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绝不可盲目乐观、松懈麻痹。

实现"综合治理,保障平安",需要各方协作、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生产经营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要求,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极端重要的位置,以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为目标,以全省统一部署开展的"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安全标准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重点在抓责任制落实、队伍建设、执法监察、基础建设和重点领域源头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逐步建立

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把好安全生产源头关。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预案,深入开展岗位责任制教育和安全生产业务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经常不断地组织开展安全检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广大市民要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关注安全生产,积极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公民监督权,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批评、建议,必要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和投诉。广大职工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学习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要做到人人重参与、人人讲安全、人人查隐患、人人抓整改,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共同维护生产生活安全。

品质生活,安全为本。值此安全生产活动月之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降低事故发生率,努力实现"综合治理,保障平安",为创建"平安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创造良好的条件。

写在第三十六个"六·五"世界环境日:抓好污染减排共创品质生活

(2007年6月5日)

今天,是联合国确立的第36个"六·五"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活动主题是"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594.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1431.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2%。造成污染排放不降反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环保投入不足,以及一些企业违法排污等,这反映出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面对严峻的环境现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并将节能减排列为"十一五"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着力破解"清洁杭州"问题,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连续四年在生态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环境容量有限,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污染减排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就是生产力,减排就是效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需要一流的环境支撑。只有保持和扩大杭州环境优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形成节约、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打造全国一流的创业和宜居城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年初,市政府与各区县(市)、各部门签订了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了污染物减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密切配合,加大环保投入,深入开展"1278"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1250"生态市建设工程,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工作,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的各项任务。市委、市政府最近确定,分别用五年和四年时间,开展绕城公路范围内273条、830公里河道整治和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方面要周密部署,迅速行动,强势推进。广大企业要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污染减排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倒

逼机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倡导绿色和谐生活,营造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全体市民群众要积极参与,形成自身良好的绿色生活习惯。浙江省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等单位发起开展休车日活动,就是实际行动。通过共同努力,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使杭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关系更和谐。

纪念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

(2007年6月25日)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为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省情和市情。杭州土地后备资源相当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6亩。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管理,土地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不珍惜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土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时有发生,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与耕地占补平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今后5年,我们将力争经济总量翻番,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新一轮"十大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唯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就是要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建立和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各类行业规划、区域开发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等专题规划为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健全完善集约合理用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水平,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市情的资源集约型发展道路。

坚守耕地红线,就是要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要坚决查处乱占基本农田、滥占耕地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探索耕地开发保护新机制、新方法。当前要突出抓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重点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引导鼓励农户放弃宅基地进城镇定居,加快新农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新农居点用地规模。切实改变农村土地利用粗放的现状,使耕地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重大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加强管理,努力保护与合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为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作出更大的贡献!

致《杭州年鉴》创刊20周年的贺信

(2008年1月)

欣闻《杭州年鉴》创刊20周年,特致以热烈的祝贺!20年来,《杭州年鉴》翔实、准确地记录了杭州市的新发展、新举措、新经验,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界人士提供了全面了解杭州市情地情的信息,为海内外同胞开辟了认识杭州的窗口,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杭州年鉴》伴随着中国的年鉴事业而成长壮大,多次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向广大年鉴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年鉴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大年鉴工作者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和有益探索。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这将为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9月1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杭州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切实遵照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性年鉴。年鉴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和《办法》,增强法制意识,全面审视自己的工作,认真找出差距和不足,不断提高依法办鉴水平,使年鉴事业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杭州年鉴》是全市一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信息库,包罗百科,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因此,全市的年鉴工作者务必进一步增强前列意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领跑浙江、示范全国"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坚持正确导向,严把政治关、事实关、政策关、保密关,在年鉴内容形式、传播利用方式上努力创新,做好"生活品质之城"的宣传员、服务员、记录员,更好地发挥年鉴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使《杭州年鉴》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

环境人才资本服务是最佳商业城市的构成要素

关于杭州连续5年荣获"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的思考

(2008年)

《福布斯》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财经出版物之一,影响范围遍及全球,推选的排行榜更成为经济潮流指标。杭州连续5年荣获"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引发我们对最佳商业城市内涵的若干思考。最佳商业城市应具备以下四要素:

第一,要有一流的人居环境

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只有首先"宜居",才能更好地实现"宜业"。1933年通过的《雅典宪章》,开宗明义地把"适宜居住"列为城市的首位功能。1996年,联合国人居会议宣言提出了城市的"宜居性",即"社会、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与质量"。近年,温哥华、苏黎世、日内瓦被评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环境是杭州最大的优势。前不久,我两次遇到时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季瑞达先生,他称赞杭州是他在中国所遇到的最好城市,理由两条:一是环境非常优美宜人;二是这座城市管理得好。事实也是如此。近几年,杭州一直致力于"环境立市",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环境比GDP更重要的理念、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做到人与自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我们积极实施西湖、西溪、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四大综合保护工程,在主城区实行"腾笼换鸟"与"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新型城市经济业态,并以铁的手腕抓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推行现代化的"数字城管"体系,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这些努力都收到明显效果。杭州先后被联合国授予"最佳人居奖",被世界康乐组织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被世界休闲组织命名为"东方休闲之都",还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治安最佳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尤其令所有杭州人感到自豪的是,杭州被公认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目前杭州人均预期寿命是79.7岁,我们争取通过努力,让环境变得更好,把这个岁数延长到80岁。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首选在杭州购房定居,能

够在杭州买房子,可以多活几年!试想,一个不适宜居住的城市怎么能把投资者留下?

第二,要有优秀的创业人才

创造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干出一流的事业,建设一流的城市,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理念。尤其是吸引优秀创业人才的集聚,是杭州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比项目更重要,引智比引资更迫切。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是一个典型。阿里巴巴历经创业前后10余年,目前它的电子商务平台已服务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50万家企业,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一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因此成为杭州文化人创业的典范。上海市委俞正声书记就曾发问"马云为何没出在上海?",杭州也在自问"如何培养更多的'马云'?"马云之所以出在杭州,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但其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杭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了鼓励和支持人才创业的浓厚氛围。从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蔡襄等到当代,杭州一直都有尊重人才的良好传统。特别是近几年,杭州非常重视与浙大、中国美院等在杭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院所加强战略合作。在杭大学生达40万,并且毕业留杭和回杭的大学生每年以约8万人递增,这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杭州未来的希望。我们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行动计划,开展"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落实创业资助政策,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公寓,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环境,致力于培养发现更多的"马云"式人才。与此同时,杭州十分注重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目前杭州已有近4000名"海归"人才创办了高科技企业近400家,其中硅谷留学回国人员就有数百名。我市每年都去硅谷招才引智,并制定政策,让持有绿卡的留学人员回杭创业能享受市民待遇,对带项目、带技术回国创业的给予100万元以上资助。我们甚至鼓励硅谷人才"脚踩两只船",研发放在硅谷,生产基地放在杭州,保持企业乃至城市的发展与硅谷同步。

第三,要有活跃的创投资本

杭州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产业发展必须往高端走,尤其是新经济、新的商业模式方兴未艾,其基本特征简言之就是"人才+资本"。杭州不缺资本,我们是长三角民营经济第一大市,金融总量已超万亿元,列全国城市第5位,但这还不够,杭州还需要更多风险资本和风险资本投资家。近年来,我们突出抓好对创业投资的引导。政府设立了5.4亿元的创投引导资金,主要采取阶段参股和

跟进投资两种方式,加强与风投机构合作,以支持初创期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目前在杭创投机构近40家,风投资本达30多亿元,一批合作项目已经启动,势头很好。下一步杭州还在积极筹建"钱江产业投资基金"和产权交易所,加快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