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理论文稿-23篇(第3/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26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9分钟

坚持自我革命,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在人民监督的基础上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因密码和动力源泉。必须谨记"三个务必",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始终保持重任在肩的历史使命、为党分忧的政治自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注重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政治营养,在要求上更高一格、在层次上更深一层。必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表率作用,带头把"两个维护"贯彻到履职尽责各方面、全过程,以对党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诠释"两个确立"政治信仰的真理力量。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2022-11-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围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有效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踏上新征程更加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的宏伟蓝图,更加需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推动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坚持不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塑造人才引领发展新动能

2022-11-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部署,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航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以更大力度服务国家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安徽具有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化的独特优势,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推进,拥有21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近年来,针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身定制人才"10条",制定实施国家实验室人才"18条",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效支撑。下一步,安徽将聚焦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依托"国字号"平台,更大力度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实施江淮战略帅才计划。着力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充分发挥其在重大项目领衔、科研资源整合、重大决策咨询等方面作用。建立完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组织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在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优化央地联合培养机制。持续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推进与中央驻皖单位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平台创建、科研攻关,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积极引入大院大所大企以及科研团队等在皖设立研发平台。建好用好高能级平台。充分调研掌握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人才需求,依托人才平台先行先试一批突破性政策,提升平台聚才能力。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人才工作站,加快承接先发地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资源外溢。

大力培育产业人才队伍,以更实举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近年来,安徽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扩容升级省引才计划、特支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省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逐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年均增长10%以上。下一步,将聚焦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坚持以市场导向、企业需求为牵引,不拘一格引才育才用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动力支持。精准制定引才目录。围绕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十大新兴产业人才引育专项,"一链一策"建立紧缺人才和团队定向招引机制,适应制造业翻番、"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靶向引进产业人才。大力推动产才融合。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进程,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方式,推动省属高校加强"新工科"建设,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相匹配,培养壮大产业急需的"生力军"人才。实施"新徽商"培育工程、"徽商薪火"传承行动等,深化万名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和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每年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万人次以上。推进"皖工徽匠"培育行动,培养一批特色技能人才。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按照全省人才发展总体布局,发挥合肥国家人才平台"试验田"作用,优先在税收优惠、编制管理、绩效工资等方面探索改革,吸引培育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在皖北、皖江、皖西、皖南分别建设区域人才强市,在县区、高校院所、企业等打造一批特色人才中心,培育一批人才强县、强校、强院、强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更高效率服务人才创新创业。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只有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才能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近年来,安徽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先后出台了3个版次的安徽人才"30条",印发省委人才《决定》,各地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打造了编制周转池、人才"八免"评价等改革特色品牌,形成了上下呼应、相互衔接的制度矩阵。下一步,将聚焦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持续深化改革举措,积极回应人才关切,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推进人才放权松绑。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开展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试点,在重点大学、一流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推行人才引进推荐认定制。完善"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最大限度管控风险的试错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和项目,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研究制定特殊人才评价办法。深化唯"帽子"治理,避免给人才贴"永久性"标签、以帽取人、按帽论价等不良倾向。优化人才精准服务。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重塑人才服务流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目录,编制各层次人才服务清单,提升服务精准度和针对性。强化金融支持服务,撬动引导社会化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全面推广"人才贷"。推动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互通共享,建成省"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形成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建设一支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2022-11-15

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什么是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我们所讲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坚持自身道路、排除各种干扰的奋斗过程。从根本上说,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就是完整准确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它必然包括坚持正确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能力、抓落实的能力等重要内容。建设一支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定力和能力。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引导各级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引导干部在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自信自强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加强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不仅培训干部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干部的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专业方法,不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努力使干部素质能力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步伐、跟上事业发展所需。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统筹盘活整个干部队伍资源,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界限,畅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干部交流渠道,优化专业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到哪里有专业干部就从哪里选、哪里需要专业干部就往哪里配,最大限度补齐干部队伍专业结构短板,确保覆盖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所需。

进一步强化实干导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干是根本。建设一支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关键要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上下功夫。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事相宜,大力选拔使用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不断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等制度机制,旗帜鲜明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鼓劲,积极营造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干部的"成色"要在实践中检验。建设一支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最终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去进行,不断根据事业所需、人民所呼,加以调整、改进和提高,源源不断地从实践中发现、选拔那些领导现代化建设工作扎实、推动事业发展实绩突出的好干部,为实现党的二十大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

2022-11-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对港澳治理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规律的高度凝练,是推动香港实现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重大转折中得出的深刻启示。把"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郑重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旗帜鲜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推动港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充分认识"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的重大意义

2022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用"四个必须"精辟总结了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的经验和启示,其中之一就是"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在"一国两制"下治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区由谁来治理、政权由谁来掌握,这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核心要害问题,对"一国两制"事业的兴衰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十分清醒、态度十分坚决,不能有丝毫含糊。

(一)"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应有之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形成之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就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原则确立起来。邓小平明确提出将来特别行政区政府应由香港、澳门的爱国者为主体组成,并提出要尽早培养治港治澳人才,参与过渡期香港、澳门的管理。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指出:"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这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状态。""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作为"一国两制"方针具体实现方式的香港基本法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基本法也有类似规定。可以说,"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一国两制"方针从一开始就包含的核心内涵,是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应有之义,服从服务于"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坚持"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就是坚持"一国两制"的初心和使命。

(二)"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公认的基本政治伦理。习近平主席强调:"政权必须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世界通行的政治法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会允许不爱国甚至卖国、叛国的势力和人物掌握政权。"对管治者的爱国立场和相关政治资格作出严格要求是世界通例。环顾世界,无论哪个主权国家,无论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效忠自己的祖国都是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政治伦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其政权、管理权必须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一条基本的政治伦理,天经地义。

(三)"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前提是什么?就是"一国"原则,就是爱国者治港治澳。中央对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这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源头。尊重"两制"差异必须坚持"一国"前提,这就要求掌握特区管治权的人必须是爱国者。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甚至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的现象和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爱国者治港"原则没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无论是在特区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政权机关,还是在区议会等非政权组织,以及教育、传媒等领域,尚未真正形成稳固的"爱国者治港"局面。2020年以来,面对2019年"修例风波"这一香港回归后出现的最为严峻的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分子,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香港的法治秩序,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四)"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现实需要。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守护好管治权,就是守护香港繁荣稳定,守护七百多万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不仅要确保特别行政区的政权、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还要为港澳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推动特别行政区实现良政善治。香港回归以来,一小撮反中乱港分子在美西方等外部敌对势力支持、怂恿下,打着所谓"民主人权自由"幌子,炮制、炒作"双普选"等政治议题,煽动、蛊惑香港民众对中央和特区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唯恐香港不乱。他们的反中乱港行径致使特区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长期对立、立法会内斗无为、政府施政严重受阻、社会管治效能下降,把香港搞得面目全非。澳门局势总体稳中向好,但极少数反中乱澳分子也蠢蠢欲动,企图染指特区的管治权。这两年多来,在中央的鼎力支持下,港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特别是随着香港新选举制度的全面深入实施,"爱国者治港"得到有效落实,反中乱港势力的破坏势能大大削弱,越来越多的贤能爱国者进入特区治理架构,使香港成功摆脱过去的严重政治争拗和内耗,让特区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实在在增进广大居民的福祉。澳门的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特区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经济适度多元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些都是"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展现出来的新气象,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二、准确把握"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的深刻内涵

"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从"一国两制"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也是奔着解决港澳治理的实际问题去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一)"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不是最高标准,而是最基本标准。之所以说"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最基本标准,是因为"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后的必然要求。试问,有哪个国家会把地方管治权交给不认同自己国家和民族、对国家毫无忠诚、心甘情愿充当外国势力政治代理,甚至鼓吹和从事分裂国家活动、损害国家利益的人?"爱国者治港治澳,反中乱港乱澳者出局",这是"一国两制"下港澳治理的基本政治规矩和逻辑。特别是那些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必须是坚定的爱国者。

(二)"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谁是真正的爱国者?怎样判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爱国者?邓小平曾作了明确界定,即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国家不是抽象的,爱国也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是别的什么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我们强调"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就是要真心尊重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心尊重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心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特别行政区拥有并行使主权,真心维护祖国统一,真心支持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真心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于治港治澳的爱国者的这些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都要落实到言行上,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三)"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不是"清一色",而是"五光十色"。爱国者治港治澳不搞"清一色"而搞"五光十色",首先强调的是"港独"分子、反中乱港乱澳分子绝对不能进入特区管治架构。除此以外,在拥护"一国两制"方针、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遵守宪法和基本法、国安法的大前提下,只要善于在治港治澳实践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善于破解港澳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善于尽职尽责,都可以成为治港治澳者。这两年多来,澳门第七届立法会选举、香港选举委员会选举、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成功举行,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顺利组建,进入两个特区管治架构的人员都是爱国爱港爱澳人士,同时构成多元,代表不同的政团和利益。这一事实充分证明,"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就是在爱国爱港爱澳基础上,实现港澳社会各界力量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

三、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的实践要求

"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作为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的一项根本原则,需要在港澳治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现在,"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理念已经在港澳扎根,成为社会共识。要继续旗帜鲜明、坚定不移落实,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让"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国两制"下港澳社会坚如磐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不断健全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实施、香港选举制度的修改完善,已经为确保"爱国者治港"从根本上筑起了制度保障,但接下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跟进。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定和制度机制,确保香港、澳门的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爱澳者手中。必须坚决维护和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必须结合香港、澳门的实际情况,确保各项制度能有效维护港澳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更好地保障最广大港澳居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福祉。必须落实行政主导体制,把各方面力量汇聚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个第一要务上来,着力破解港澳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二)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拨乱反正。"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必须有深厚的社会政治基础。这就要求把重点领域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爱国爱港爱澳社会政治基础,主动塑造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大势。管治领域,要完善公务员制度和特区治理体系,转变政府作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司法领域,要完善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增强司法法律界对宪法、基本法、国安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育领域,要抓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媒领域,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用港澳居民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建好守好用好港澳舆论阵地,不断扩大爱国爱港爱澳舆论版图。

(三)持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既要有制度保障,更要有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保障。要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完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青年政治人才、管治人才的培养,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薪火相传。进一步做好港澳统一战线工作,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持续扩大爱国爱港爱澳朋友圈。

(四)坚持不懈打击反中乱港乱澳势力。树牢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时刻警惕反中乱港乱澳分子滋事破坏和美西方等外部敌对势力的干预行径。坚持抓早抓小、周密管控,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打击反中乱港乱澳势力,坚决防范和遏制美西方等外部敌对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齐心协力,旗帜鲜明、坚定不移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香港、澳门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谱写新时代"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的三件大事与三个历史性胜利

2022-11-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深刻把握新时代的"三件大事"和"三个历史性胜利",对我们深化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认识、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三件大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把握三件大事,需要我们以宏阔视野观察,特别是要放在百年历史大格局中,放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史中,放在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史中,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这样的观察才会全面辩证和客观准确。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这一百年间,世界格局不断发生调整和重构,西方资本主义虽在发展但不断陷入危机,世界社会主义虽历经曲折但展现强劲生机。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断展开;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步步彰显,"东升西降"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创新引领下,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转向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光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伴随着前两件大事而来的,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摆脱贫困,既是一直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也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特别是经过新时代十年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我们经历的这三件大事清楚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是全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只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就一定能够通过团结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个历史性胜利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

三件大事所体现的"历史性胜利",既是我们党经过百年奋斗用伟大成就给出的历史性结论,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所给出的生动答案。这些历史性结论和生动答案,无不透出新时代党的领袖掌舵领航的伟力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力。

三件大事所反映的"历史性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伟大胜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伟大胜利,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大的样子"。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干成这样的大事,如果没有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难以想象的。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举旗定向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正是如此,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三件大事所反映的"历史性胜利",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十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特别是全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了根本遵循。这一创新理论特别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推动新时代社会实践发生深度变革的同时,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创新理论,是科学逻辑、实践效果和人民认可的高度统一,为取得"历史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认清了伟大变革和历史性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明白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就明白了坚持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极端重要性。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成就无比辉煌,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进一步重申了过去"历史性胜利"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重要要求。这就告诫我们,过去的"伟大胜利",蕴含在"伟大斗争"中;未来的历史征程,仍然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敢于斗争,才能敢于胜利。

回望过去,在三件大事中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得来的,而是蕴含于伟大斗争中的。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甚至生死存亡的考验,练就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政治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一步彰显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品格。

展望未来,在三件大事中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基础上续写新篇章,还会经受更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更要求我们做到"三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要求,特别是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到"三个务必"的战略高度,恰恰说明"伟大胜利"必然包括"伟大斗争"的深刻内涵。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团结奋斗的姿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2022-1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原则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搞好这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牛鼻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

比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

这些战略部署,明确了我们党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奋斗的理想。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大明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本世纪中叶,我国十几亿人口将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2022-1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这是立足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出的科学概括和战略部署,对于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汇聚起共襄伟业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2022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为指导,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心聚在了一起、血流到了一起,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英雄史诗。事实充分证明,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出台关于多党合作、民族、宗教、涉藏、涉疆、党外知识分子、民营经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侨务等方面工作的法规文件,先后召开两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统战工作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推动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将这一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十二个必须"涵盖了统一战线地位作用、本质要求、工作方针、任务重点、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对做好统战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

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正确方向,开创统一战线事业新局面,动员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上来,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好。

2.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毛泽东曾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并将统一战线称为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还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工作。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最大限度团结各方面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我们党运用统一战线,不断由小到大、以弱胜强、由弱变强,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10条历史经验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征程上,我们清醒看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新变化。我们深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新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越是目标远大,越是任务艰巨,越是形势复杂,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取决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行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程,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这三个"更加重要"的判断,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分析新形势新挑战,是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历史方位的根本依据。

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必须紧扣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这一基本任务,是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谋划,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

3.牢牢把握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凝心聚力,按照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创造了全新的政党政治模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中国共产党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重要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发挥他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五)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人士是党必须团结的重要对象。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六)做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七)做好网络统战工作。我国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日益成为争取人心的主阵地。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广泛聚合正能量。

4.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党的领导有力,党的旗帜鲜明,统一战线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才能焕发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向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

(一)落实各级党委(党组)统战工作主体责任。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各级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把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重要原则,把统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

(二)掌握统战工作科学方法。做好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要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把握好"四个关系":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统一战线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固守圆心才有越来越牢靠的团结根基,扩大共识才有越画越大的同心圆;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党的统战事业行稳致远;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同时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本着团结的目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

(三)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统战部门要研究统一战线重大问题,主动加强同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统战意识,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统战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讲求工作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展现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的良好形象。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部署。报告还强调:"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凸显了基层民主在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方面既不可或缺又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包括基层民主在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推动和拓展了中国式民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和坚实制度保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1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全国人大工作会议、两次在全国政协工作会议以及其他重要场合,对民主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在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把中国式民主价值和理念更多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为加深对"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的认识,有必要精准认识和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12个方面的精髓要义。

一是中国式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必须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四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五是发展中国式民主的关键是要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六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近代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质量,促进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九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拥护,具有深厚现实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十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更好结合起来,构建起覆盖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的民主体系,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十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十二是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突出强调,"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一是因为,基层民主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全国14亿多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心在基层,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发展基层民主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二是因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即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实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既增强了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养了民主习惯,也有效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现象。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把基层民主纳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整体制度程序,同时也就把中国式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全方位民主统一起来,从而使基层民主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三是因为,自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发展基层民主提出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还首次将基层民主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体框架,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时又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程序扩展为包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这就从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上彰显了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四是因为,我国基层民主的核心内容初始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基层民主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体框架之后,这四个方面的民主权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的参与实践,在新时代又扩展为包括民主协商在内更为完整的参与实践,这又从完整的参与实践方面彰显了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2.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基层民主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注入新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西方民主制度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原创性地提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八个能否"、"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作为检验真假民主的宏观性、现实性标准的重要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城乡基层人民群众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群众,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制度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党内外舆论公认,全国城乡基层民主创新创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基层民主活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从城乡社区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袂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火热的基层民主生活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民主新形式。人民群众通过这些接地气、聚人气、提心气的民主实践,围绕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建议,持续进行广泛协商,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合理化建议被及时采纳,促进了基层稳定与和谐安宁。我国基层民主的许多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为中国式民主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有成效,不但增强了全国城乡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养了基层群众的民主习惯,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式民主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使得社会细胞都活跃起来,使广大基层的"微治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以下两个彰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明显成效的典型事例,很能说明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城乡基层民主是怎样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注入新动力的。

一个是,被写入2018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由浙江省宁海县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简称"三十六条")。这个彰显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威力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有助于彻底打通村级权力运行的"最后一公里",在制度创新、机制再造层面上,让我国广大乡村的基层民主、村民自治真正落到实处。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用设置"红绿灯"、画出"斑马线"对所有村级事务、所有村级权力实行阳光治理全覆盖的"三十六条",其核心密码就是"五议决策法",即以村级党组织提议,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席会议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成员)代表会议决议,组织实施、结果公告并接受群众评议。作为村级事务决策必须经过的程序,这是集村务监督完整制度程序、完整实践形态为一体的村民自我监督、民主监督宝典。宁海县农民群众说,"自'三十六条'运行以来,还没有哪个村民反映所办理的事项在'三十六条'中找不到依据的。"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有一个外籍人口比例过半的国际社区叫古北社区,社区党总支曾一度为外籍居民在参与社区自治、居民议事方面遇到权利、机制、成本等方面的困难和堵点焦急不已。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一方面搭建"市民议事厅"平台,另一方面主动"访贤问能",挖掘撬动这些外籍居民成为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参与力量。社区党总支书记说,"一开始没人来的,我们运用组团式走访、电子日志走访和社区活动等各种方式挖掘人才,并且用中英日韩四国语言在社区里发布'招贤榜',还在微信号、新闻媒体上发布招募广告,希望大家多多参与社区事务。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有不少外籍居民是愿意参加的,他们可能就是不知道参与的程序"。上海虹桥街道古北社区"市民议事厅"最初主要是以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为主,随着经验逐渐成熟,居民区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市民议事厅"运行规则。目前这套规则已被广泛运用于垃圾分类、加装电梯、公共绿化改造等各类社区事务中,并且已在全街道得到推广,成为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必经流程。这是为城市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并探索居民自治的整体制度程序、整体实践形态注入新动力的生动体现。

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的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刻论述"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提出了三条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发展间接民主还是城乡基层直接民主,都离不开党的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这就是要建成基层民主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并且把完善的基层民主制度形态转化为城乡村(居)民自治效能。

二是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具体来说,就是着力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层党组织需要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需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三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广大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所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来体现。职工代表通过以厂务公开制度、职业董事制度、职业监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维护单位职工合法权益。截至2021年12月,在全国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中,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业有314.4万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93.8万家,占93.4%。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分别作出过部署,其目的就是要探索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2-11-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深刻影响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尽管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中互有关联,但现代化发展进程往往并不同步,推进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作为人类共同的探索和实践,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多样性特点。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可以借鉴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但照抄照搬鲜有成功者。只有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才能平稳有力推进现代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