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四季度文章-35篇(第25/2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44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9分钟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观点)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发布,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提供新选择;"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启动,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搭建多元平台;各地贯彻落实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和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做好民生保障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展现出奋进新征程的新担当新作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XX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鲜明特征。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到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从推动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华夏大地上,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民生保障答卷,演绎着激动人心的团结奋斗故事,见证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发展底色。

犹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用10个"更"字,描述人民的期盼。"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人命运,"更稳定的工作"托举起更多精彩的人生,"更满意的收入"充实了普通家庭的物质基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人们身体健康,"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更多人安居乐居,"更优美的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福祉......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人民是价值旨归。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完善分配制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必能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在胡同给快递员拜年,在工地同农民工交谈,在清洁站称赞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在田间地头问收成......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基层考察,都会来到群众中间,拉家常、问冷暖,体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新的起点,新的奋斗,全党必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历史的见证!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民观点)

摒弃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美丽中国必将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过去重卡阻路、煤灰遮天,如今高天流云、焕然一新。在青海木里,因为大规模非法采矿导致的"天坑",已经初步实现生态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化工围江"难题加速破解,祁连山重回水草丰茂,内蒙古"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四川成都治理大气污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锦绣华夏,更多地方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明显改善。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重要论断,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放眼世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摒弃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