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四季度文章-35篇(第26/2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44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9分钟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达到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森林面积增长了7.1%,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就能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另一方面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美丽中国必将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长白山下到三江平原,从苍山洱海到秦岭山麓,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考察,总会嘱托要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干部群众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够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不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观点)

中共XX大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性城市是指在面临灾害和风险时,具备耐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火灾、疫情、洪涝、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类型更多,导致致灾速度更快,造成损失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不少发达国家城市都根据自身特点,推出相应规划政策,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比如日本东京出台《东京都国土强韧化地域规划》《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战略报告》等文件,针对地震灾害频发的问题,深入推进突发风险的事前预防和灾后恢复重建方案,要求各部门做好风险评估、提高建筑抗震抗灾等级,同时还定期组织学校进行防震演习,提升应急和撤离速度。德国达姆施塔特则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在2030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开展数字化城市灾害风险管理,鼓励多方开展韧性城市技术研究。目前,当地已建立数字城市平台,涵盖数字化调度中心、数字应用数据采集、基于无人机与影像的灾情分析等多项功能,定期对潜在灾害进行评估、分类和监测,据此调整应对措施,在提高城市自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效能。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问题,不少城市通过提升环境适应力增强城市韧性。英国伦敦出台《伦敦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等文件,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对气候风险的适应能力,要求正在重建或翻新的建筑物具有适应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园数量,以对抗洪水、干旱与高温等气候变化。荷兰鹿特丹为缓解降雨增多带来的城市内涝,推动对空间局促的城区进行适水性改造,建设水广场和开放式排水沟,增强雨水自然渗透,并将无法吸收的雨水引至专门的储水设施和河流,实现雨水回收、存蓄和多样利用。此外,当地还将雨水存储设施与城市景观工程结合建设,使绿地公园、河流水体共同构成"气候缓冲廊道"。

韧性城市建设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提供了先决条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中国城市已在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中明确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韧性城市建设围绕灾害和风险事前预防与准备、事中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三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各具特色。

未来中国建设韧性城市,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环境,首先要充分巩固和发挥制度韧性,加强系统思维,全面统筹资源,编制事前事中事后的常态化、全链条管理方案,使城市面临灾害和风险时能集中力量、快速处置、高效运转。同时,还需要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建立数字化综合响应平台,实现跨级别、跨部门、跨地区之间信息的互通与反馈,优化城市对灾害和风险的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和处置结构,进而强化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建立韧性城市群、都市圈,提升区域乃至流域的广域韧性。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火灾、疫情、洪涝、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的科学普及和应急救援,进一步释放社会韧性,激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让城市的社会动员能力更有效。完善和优化经济结构体系也同样重要,构建产业链集群和上下游产业紧密协同、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经济韧性,不仅能有效降低灾害和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预防及处置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人民观点)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直接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的要求并作出具体部署。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凝聚共识与力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