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理论专稿-18篇(第15/18页)
其次,如果说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的"减法"中仍保持了持续的潜力释放,后疫情时代则进入到了做"加法"、做"乘法"的高质量发展效应集中释放期,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要双向发力。回顾三年来的发展成绩,可以看出世纪疫情的冲击并没有阻断中国经济总量升级、质量提升的步伐。在疫情防控最为艰难的阶段,整个经济活动处于做"减法"的过程中。但党和人民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六稳""六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全世界交上了正增长的发展答卷。表明党和人民历经十年伟大变革,不仅能做扩内需引外资的"加法"和培育增长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乘法"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学会了"减法除法"式的减量增效,以蓄积高质量发展潜力。在疫情防控中感染者物理阻断、社会集聚型活动熔断的"减法"资源配置情形下,将传统产业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高端服务业时尚产品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倒逼经济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进行机器换人、数字减人、智慧无人的发展动能培育。这些都成为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依托"减法"经验,做好"加法乘法"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喷薄高质量发展潜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最后,经受疫情考验的中国经济在新发展格局形成中,具有全球发展的包容性和平衡性。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国内大循环为西方敌对国家脱钩断供创造了高质量发展的回旋余地,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开放创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平衡转换功能的腾挪空间。后疫情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和平发展特征,承担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是包容文化差异,推动人类文明持续繁荣,共享发展成果的友好型经济。但是,全球经济、政治风险仍在高位累加,道路曲折而漫长。要充分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后发优势,以国之重器打造制胜优势,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经济发展深度联系、融合的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群领跑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揽全局,配置好政治资源、组织资源、要素资源,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把高质量发展稳健可靠的基座、平台搭建起来。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运用"一带一路"发展成果、高水平制度开放成果、命运共同体文明成果,强化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以健全的志愿服务制度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3-03-03
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社会治理、重塑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近期,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一、雷锋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无我利他、服务人民、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
雷锋同志作为一名最普通、最平凡的战士,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理念和"处处做好事"的行为,使其成为国内外无数企业和个人永远缅怀、尊敬和学习的"榜样",也培育了我国更具中国特色、更具价值引领、更具温度温情的"雷锋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华夏女儿奉行的精神谱系之一,对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发挥了独特作用,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导推动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众所周知,雷锋同志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为什么人民都还记着他?从本质上看,雷锋精神就是一种无我利他、服务人民、服务大众、人人参与的特殊志愿服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大智慧的真实写照。始终遵循并践行助人为乐、奉行善举、积累福德,是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实现不断发展、不断成功的重要基础。而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信息化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让"学雷锋、做好事"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成为现代国人的必备生活方式,全面汇聚并释放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善意善念善举,恰恰是弘扬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载体、平台通道和重要保障,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战略选择。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快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奉行人际之间的厚德仁爱、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志愿服务,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内在基因。近年来,我们以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北京冬奥会、进博会、抗击新冠疫情等为契机,深化志愿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志愿服务机制,丰富志愿服务项目,夯实志愿服务阵地,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展现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据统计,截至2021年10月30日,我国志愿者总人数达2.17亿,平均每万人中就有1544人注册成为志愿者,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5.4%。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志愿参与人数比例、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志愿服务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个格局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太相称。为此,以"学雷锋"常态化为抓手、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制度改革,全面激发社会与市场的志愿服务潜力,汇聚释放最大正能量,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需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上一篇:《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解读
下一篇:2023年3月半月谈评论-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