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理论时评-46篇(第14/17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71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8分钟

"抓落实"是构建年轻干部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突破点。党性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抓落实是衡量年轻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志。年轻干部的教育要抓实抓细抓落地,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年轻干部教育的动力激励。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就要深入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调研,在深学习、实调研的基础上抓好落实。强化廉洁文化教育,使年轻干部形成"理论认知指导实践-理论认同辨别是非-理论信仰选择行为"的"认知-认同-信仰"的螺旋上升态势,杜绝不正之风,成长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生力军。

推进高质量发展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能够充分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等要求,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之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促使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近十年来,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占全球经济比重从2012年的11.4%升至18%以上,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再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不仅如此,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等领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高质量发展汇聚中国式现代化之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为核心,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较于传统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更加侧重均衡、关注协调、注重共享,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持续推进经济增长,为"做大蛋糕"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促使制度优化完善,为"分好蛋糕"提供有力保障。近十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7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根据《共同富裕蓝皮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2022)》,2013-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指数从24.67增长至44.23,增长了79.3%,尤其是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居民收入与财产等7个二级指数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高质量发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而且关注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社会建设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可选择的路径。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尽快尽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更高、附加价值更大、环境污染更小,在环境保护中促使经济发展,实现两者共赢。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力量,能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仅如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亦提供着社会服务保障、文化娱乐产品等,丰富居民精神世界。近十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当然,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仍旧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产业结构不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依然是高质量发展,既要求数量,更注重质量。只有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此进程中,更需要统筹推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经济发展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撬动系统性变革,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打造现代农业农村体系,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将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形成牵引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追思亲人、追慕英烈,让清明节更具时代内涵

又是一年清明,"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个清明节是实施"乙类乙管"后首个清明节,民众踏青祭扫、安葬悼念、追思亲人的需求将明显增长,这可以想象得到。由此带来的情况是,各地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将面临较大压力,相比往年任务更重、责任更大。这就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古人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以说,祭思敬、丧思哀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寻根祭祖,既是坚守孝道,也是传承习俗。

清明时节,追思亲人,于今还有更丰富意义。比如,思量如何更好传承家风。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祭扫祖先这个节点,回归到内心,好好考虑如何做到把家风传承好,把子女教育好,无疑很有意义。这是对祖先的最好告慰,也能抵达祭祀的真正内涵。

每到清明,人们怀念逝去的亲人,还缅怀英烈,这是当前深入人心的时代新风。"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烈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值得我们憧憬和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英烈获得更尊崇的地位。比如,2018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部以专门法律形式对英雄烈士予以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公布,并于5月1日起施行;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退役军人事务部新修订的《烈士安葬办法》,已于今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所有这些制度设计,都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不久前,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和弘文中学七八年级的2300余名师生共同开展了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备受好评,令人动容。这次祭英烈活动,不仅让人看到缅怀英烈已经成为各地人们的行动自觉,更让人感受到世人传承英烈精神、筑牢思想根基的价值自觉。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念先人,追慕英烈,以这样的方式度过清明节,必能让民心更加淳厚,让民族更有力量。

以数字之名,共赴一场"春天的盛会"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4月3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峰会将于4月27日-28日在福州举办。本届峰会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丰富实践和生动样本。

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到拓宽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通道,再到"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无论蝶变的篇章如何书写,数字化都将是挥毫泼墨的重点所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能否做到"新"中有"数",这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所处的位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举办,正是共商数字大计、畅想美好未来,为数字中国建设凝聚起广泛而深入的共识。

观察事物发展的角度有千百种,而从"数字"看"数字",足以体会出对"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这一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的深刻感知。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份五年来"数字峰会"成绩单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成如容易却艰辛":累计发布近百份国家级重大政策和重要报告、近1500家单位参展、1300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近2000个数字经济项目签约落地......一届届峰会所带来的效应,不仅是解读一篇篇重要报告、滋养一个个新兴产业、带来一次次头脑风暴,更是开拓一片片日新月异的新天地。基于此,我们对即将到来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充满期待。

以数字之名,共赴一场"春天的盛会"。盛会的意义在于,我们能从数字建设的不同领域切入,形成了立体式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从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举办数字丝路分论坛、闽港数字经济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推出超写实虚拟人、"福元宇宙2.0"等硬核科技;开展院士峰会行等特色活动,上百名院士专家领衔主讲;打造一批便民智慧街区,推出80个精品数字应用体验场景......一场数字峰会就是一次嘉年华,行走其中,前沿科技扑面而来、先锋思想引人深思、数字成果近在眼前。当"高大上"的数字峰会发生溢出效应,也将带动更多人投身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洪流中。

"我们将持续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峰会,让峰会走出会场、走进社会。"从新闻发布会现场传出的"好声音",彰显出"让峰会成果惠及更多群体"的朴素理念。人民群众最聚集的地方在哪里,数字化建设的重心就应该在哪里。如今,在数字峰会的主办地福州,三坊七巷等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策划了数字街区,让数字化场景应用深度贴近生活,让"新"与"旧"的融合显得更加"有感"。从"尽细微"到"致广大",在与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双向奔赴中,我们走进新时代的"春天里"!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