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理论时评-46篇(第15/17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71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8分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更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面对科技、文化发展新局面必须破解的新课题。

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文化供给。高质量文化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落实,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针对我国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不足、种类不多、参差不齐等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作出一系列部署,助力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品类与质量取决于文化供给侧的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应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上云用数赋智"的系统化转型升级。从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获取、开发与利用,到文化内容的智能化生产,再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5G传播及消费,不断推陈出新,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提高组织化程度及运行效率,综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应引导文化市场主体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交互性和融合性,催生、培育、发展更多新型文化业态。既鼓励科技型企业聚焦文化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开展针对性研发,实现精准性突破。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文化消费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拉动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以强调。因此,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消费模式转型升级就肩负了新的使命。一方面,应关注集成性技术的技术地平线价值,预测生成式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顺应大众文化消费的实时化、沉浸式、互动化需求导向,尽快在文化消费终端布局人机交互、全息呈现、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更加生动地呈现文化内容,打造更多综合性文化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应紧紧把握新技术趋势,实现文化消费服务的便捷化和管理的智能化,弹性拓展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空间及领域,灵活满足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需求,推动文化消费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目标转型升级,动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

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适应国内大市场的供给与消费特点,还应表现为较强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科技提升路径还应注重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系统合力。一方面,应诉诸数字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生产要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数据库,形成对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模态化开发,实现对目标国文化需求的快速响应与匹配处理,提高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定文化内涵,增强影响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应促进多元技术的融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达效果,辅助国际消费者充分体验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独特魅力。重点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表达、时尚表达和国际表达,增强中国文化立体化、宽领域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形成出口竞争优势。

把握好调查研究的导向与方向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为应对新的机遇挑战,为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的积极回应和现实努力,为加强当下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导向。

把握调查研究的动因导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客观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基础在"实事",关键在"求是"。因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唯有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厘清事物发展的规律,换来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然而,现实中仍存在先入为主、僵化刻板的现象,调查研究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增强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不断在深刻化、系统化上做文章,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更加有力地迎接当代中国面临的新挑战。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确保党的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根本保证。

立足调查研究的路线旨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全面严谨的研究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方能更好为人民服务。必须深刻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在调查研究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汲取群众的智慧力量,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宝贵经验,从中提炼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各项政策制定与工作落实的效果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检验,从而真正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使我们党的各项决议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意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调查研究的实践方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规划了提高认识、制定方案、开展调研、深化研究、解决问题、督查回访等六个步骤,为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方法指导。首先,须坚定调查研究态度,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以偏概全。必须提高认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为更好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做好准备。其次,须丰富调查研究举措。要充分培养问题意识,提前制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案,在调查纲目的指引下进行访谈交流,从而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正确选择访谈对象和访谈内容,既要了解普通民众的诉求,也要了解党员干部的心声;既要了解各个行业的生存境况,也要了解不同地域特色。再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式,提高调查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以最大限度集中民智,更加准确、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为更加精确地做好工作部署夯实基础。最后,还应持续关注问题解决进度,从而真正将问题解决到实处。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始终秉持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基础,是我们党制定科学对策、解决社会难题的先决条件,是纠正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途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兴调查研究凝聚起的共识和力量、取得的成果和功效,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根基、铺平道路。

加快推动高校毕业生与基层"双向奔赴"

随着春季学期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期。连日来,多地高校举办招聘活动,多数毕业生就业择业更加立足自身实际,结合专业背景、人生规划等,作出符合个人发展的选择。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创历史新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加快推动其与基层的"双向奔赴"。

基层就业项目扩面增量,为高校毕业生与基层"双向奔赴"创造了条件。当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仍然突出,难以适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需要。近年来,中央基层项目扩面增量,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保障条件不断完善,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选择。数据显示,2022年"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约招录13.77万名高校毕业生。以重点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的"三支一扶"计划为例,2022年全国共发布招募岗位4.3万个,拓展了乡村建设助理员、野生动植物保护员等服务岗位。要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更多胸怀梦想、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奔赴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扎根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让他们在基层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下沉社区,服务城乡。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有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离不开人才支撑。"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发展目标,为高校毕业生拓展了就业空间。2022年毕业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新时代的社区工作既是平凡朴实的,也是复杂精细的;既是群众性社会化的,也是专业性智能化的。智慧型现代社区需要高校毕业生注入新的活力。高校毕业生有能力、懂技术、闯劲足,要支持和引导他们在城乡社区实现就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在促进产业创新、衔接一线资源、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提供有益经验。

到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是我国庞大市场主体的最主要构成,在吸纳就业方面表现出单体就业岗位少但覆盖面广、总体量大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依赖于中小企业。去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各高校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供需对接,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便利,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继续主动走进园区、行业、企业,通过走访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要积极搭建平台,为中小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招聘信息共享对接,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