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理论时评-46篇(第4/17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71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8分钟

《司马法》主张政治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仁见亲,义见说","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攻打别国是为了那个国家的人民,这样的战争是可以获胜的。兵家鼻祖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计篇》中提出,指导军事行动乃至国家决策,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道"为"五事""七计"之首。孙子所言"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君主修明政治,通过施行仁政和关爱人民的措施顺应民心、赢得民心,使民众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不惧危险。孙膑也认为:"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到汉代,淮南王刘安继承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更精辟地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即"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政治决定军事,民心即是政治"的观点历经数千年历史淘洗、接受成百上千次战争检验,其真理性不断得到印证。但是,我国古代真正为了人民、有利于人民的战争却屈指可数,战争大多成了权力争夺、王朝更替的工具。到近代,民众起来救亡图存的斗争又遭到统治阶级的掣肘,人民的力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人民的力量才成为一种历史的自觉,并被最大程度地发动起来。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初期就提出,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在《论持久战》中总结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论断。来自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用"坚如磐石"譬喻军政军民的团结关系,提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等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诗句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就凝聚在军民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中。

首季成绩单释放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2023年首季成绩单,展现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复苏向好、动能澎湃的良好态势,释放出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去年全年明显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出来。一季度消费持续回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的势头将更为强劲,一定能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持续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市场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343.4万户,同比增长7.2%,较去年全年加快8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领用发票、有收入申报的涉税经营主体户数较2月份、1月份分别增加了208万户、312万户。今年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市场主体进一步增量、增质、增效。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主体不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达16.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5.2%、17.8%。高技术产业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力支撑,也是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柱,更是扩大内需、加速经济回暖的关键举措。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就能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踔厉奋发的时节。良好开局来之不易,更需团结奋斗、持续建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中国经济大船定能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向榜样学习,践行绿色理念

有这样一些名字:林业英雄、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郭万刚,"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改革先锋"鲍新民......他们是生态建设中的功勋模范。在治沙造林、绿化荒山等推动绿色事业发展的一线,功勋模范们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不平凡的成就。他们把美化绿水青山作为一生的庄严承诺,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唱出了一首首深情的恋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大自然孕育万物生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如今,生态文明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内容写入党章,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功勋模范人物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量。在生态环境领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向榜样学习,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理念,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珍惜你我共有的地球。

深刻认识保护地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功勋模范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坚定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祖国才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他们不仅自己有着保护生态的坚定理念,还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

以执着坚忍之心,用一生守护一方绿色。他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倾力守护绿水青山。星光不负赶路人,绿色眷顾奋斗者。他们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凝聚起了绿色发展的蓬勃力量。他们身先士卒、守土有责,他们默默无闻、坚守基层,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他们身上,那种守护自然舍我其谁的担当令人动容。他们在坚守平凡中超越平凡,让人生因为奋斗而焕发光芒。发扬他们的精神,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植入心中,必然能推动绿色中国奋勇前进。

矢志不渝、无私奉献,将保护祖国的碧水蓝天作为毕生追求。他们把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坚守展现出来,成为生态文明的追梦人、生态环境保护的"守夜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有赖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朗朗晴空、丝丝清风、剔透碧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能显著增强人的幸福感。生态文明要靠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也特别需要榜样的引领。每一个人的生态贡献都不容忽视。从小事抓起,筑牢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根基,每个人都将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从我做起,学习榜样,我们护蓝增绿的合力将更加强大。

高质量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作者:王明姬(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新阶段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主线地位无可动摇;高站位谋划人才高地建设,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抓手。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是应对高端人才国别之争的有力举措,也是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才争夺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从国内发展看,我们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已经形成,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健全,人才政策创新和人才工作进展明显,源源不断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各地纷纷将人才发展纳入中长期规划,引才引智工作卓有成效,多元主体趋势明显,科研环境明显改善,人才评价改革逐步深化,"四唯"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难题,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亟须加强人才规划区域统筹,提升人才培养前瞻性和长期性,理顺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关系。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由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叠加影响,国际人才交流受阻、人才安全问题凸显、多部门协同机制缺位等难题普遍存在。因此,高质量推进人才高地建设,须为上述难题找到破解路径,整体提升我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在全球创新链中的竞争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