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党建理论-25篇(第12/22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8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7分钟

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上保持清醒和坚定。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党的二十大提出"大党独有难题"的命题,向全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解决这些难题,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展主题教育,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把握中国国情,毫不动摇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不能忘记、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点。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清醒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坚持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科学内涵。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提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水平,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顽强奋斗。

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间正道、康庄大道。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提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国际大势、把握发展潮流,给出了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中国方案。开展主题教育,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正确分析国际形势,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的时与势、危与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上凝聚共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应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尊重不同国家探索价值的实现路径,支持不同国家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平等权利,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上凝聚共识。世界各国发展道路是多样的,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在以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自觉,从而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凝聚共识。习总书记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的深邃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拓展世界眼光,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强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自觉。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段话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总体评价,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角度看,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一个重要判断,说明这种高度契合性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则把这种可能进一步变成了客观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在宇宙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宇宙观,也就是世界观,主要是指人们对整个宇宙(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特别是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来自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是一种"完成了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在天下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天下观,主要是指人们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分析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所得到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说,"和为贵""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协和万邦"这种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共产主义是无阶级无国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旨趣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以文学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与孔子对话场景。在经历过一番长谈后,马克思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位老同志!"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因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都是读过儒学的人,是儒家学说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其三,在社会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社会观,主要是指人们关于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对中国人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观念。例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是符合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规律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智慧,因而成为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阐发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未来设想,都存在着诸多契合点。其四,在道德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道德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中国人与人和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相通兼容之处,当然,这种相通兼容绝不意味着两者完全一致,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那些共同之处所产生的亲和力或亲和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