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三季度文章汇编(第5/13页)
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深入学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等重要论述,学会科学把握事物之间及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学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要论述,学会坚持运用"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深入学习"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深入学习"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双碳工作"不搞齐步走、'一刀切'"等重要论述,学会坚持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我们党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比较从局部到全局、从眼前到长远的发展形势,学会辩证地认识和比较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学会辩证地思考和比较历史的和现实的发展经验,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大形势、大趋势和历史经验之中去考虑、去研究,才能作出正确谋断和决策。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至关重要。不论是滚石上山推进创新还是顺势而为促进改革,不论是正确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还是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需要从唯物辩证法中汲取智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也有助于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才能确保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把得准。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几十年前,延安窑洞里诞生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在瞻仰延安革命圣地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胸中有丘壑,凿石堆山河。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能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
不久前,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推动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升级为涵盖水质保护、上下游产业及人才合作等的综合补偿。近年来,从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到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日益完善,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积极主动、有力有效的生动缩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重大转变"深刻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强调"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曾经,各类环境污染高发,成为民生之患、发展之痛。痛定思痛,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陈旧观念,那些认为"环境代价还是得付"的错误认识,都必须被纠正。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度化工围江、生态退化,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如今,沿江省份治污、治岸、禁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护航"一江碧水向东流"。新时代以来,我们坚决摒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当年太湖暴发"蓝藻危机",经过铁腕治污、科学治理,在流域经济增长接近翻两番、人口增加近2000万的背景下,太湖湖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水边芦苇青""湖是碧玉杯"的美景正在逐渐恢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共识更是行动指南,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由"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人加入护林、育林、造林行列。如今,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日渐成为新风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不仅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注入澎湃动能。事实证明,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就能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XX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我们一定能牢牢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瓦里关山,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3800米。山顶,矗立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青海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从1994年建站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日夜坚守、接续奋斗,绘就反映欧亚大陆腹地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瓦里关曲线"。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又一个生动范例。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精辟概括"四个重大转变",强调"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只有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2022年,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拍摄的中国空间站8K超高清短片《窗外是蓝星》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宇宙馈赠的绝美风景,让人感叹,也引人深思。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需要共同呵护。新征程上,中国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续以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携手各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白鹭回来了!江西省会昌县周田镇连丰村的村民,再次迎来"老朋友"。这个位于赣江上游的小山村,曾因丰富的页岩资源先后建起了两个砖厂,开山采石、砍树建房、毁地烧砖,林木葱郁的山坡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和光秃秃的矿坑。2018年,因为不符合新修订的环保标准,砖厂关停;2021年,以建设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为契机,当地开始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如今,这里草木丰茂,生机蓬勃。
美丽蝶变,源于思想领航。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强调"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大河奔涌,见证思想光芒。对黄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在三江源头,总书记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甘肃,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山西运城,总书记强调"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域各地迈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最新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现实案例有力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就是力量。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