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三季度文章汇编(第7/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30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7分钟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从立法反映人民意愿,到司法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再到严格执法维护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建设彰显出一切为了人民这一目标指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奉法者强则国强。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做"四个模范":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领导干部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本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同时也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发挥示范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能不断筑牢法治国家的基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行,中国的未来必将是良法善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人民观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

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

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近年来,从习近平同志《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等著作问世,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籍出版,伴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丰富,一系列理论成果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深邃内涵。

不久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只有坚持好、运用好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才能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到党的XX大以"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关键就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要坚持全面系统学,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面向未来,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必将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样一个重要课题。从《之江新语》中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再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思想的力量穿越时空,让这一课题的答案愈加清晰。新征程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人民观点)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广大读者一道,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心聚力。

--编者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夏日的雄安新区,白洋淀碧波荡漾,铺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优美画卷。辽阔水面上,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幼鸟跟随"父母"在芦苇丛中穿梭。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这里的生态之变,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为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必将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到各地考察中一次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洱海岸边,总书记殷殷嘱咐"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秦岭深处,总书记迎着清冽山风,语重心长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察看河道水情,凭栏远眺感慨"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到"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一个个具体数字,折射更蓝的天空、更清的河湖、更强的绿色发展动力。以最坚定的决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这是清醒的认知,也是坚定的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XX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着眼未来,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五百里滇池,湖水一度因蓝藻暴发成为"绿油漆",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就游弋其中的金线鲃也从湖体消失。如今,在入滇河流盘龙江上游,金线鲃种群身影重现。广袤神州大地上,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版图接续扩展,呈现出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伟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让万里山河焕新彩、让美丽中国展新颜。

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人民观点)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文化沃土。朱熹园里,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在岳麓书院,习近平总书记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考察"一馆一院"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突出特性,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无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典范,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