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95篇(第10/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04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2分钟

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经营主体的成长、社区居民的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试点地区实践来看,简化社区店铺开业程序,鼓励大企业向社区店铺输出品牌、管理和服务等,可以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再比如,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能更好调动起居民参与清洁保洁、代购配送等社区服务的热情。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便民生活圈建设新模式,有利于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让便民生活圈真正"落地生根"。

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未来,当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日益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广大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定会越来越强。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2日05版)

提升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纵横)

品牌,是产品品质、形象和文化的聚合物,是竞争力的标志。而辨识度则是一个品牌或产品被提及时,人们对其的知晓度与认可度。对农产品而言,只有差异化竞争,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凸显品牌辨识度,进而为消费者所认可。

当前,部分乡村产业规模较小、布局较散、链条较短,许多农产品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一些优质产品苦于缺乏品牌辨识度,面临着质高价低甚至困守深山的问题。破解这种困境,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眼光、更有力的措施,持续提升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

提升辨识度,高质量是前提。没有过硬的质量,品牌建设就无从谈起。许多农产品都是从田间地头直接走向家庭餐桌。为了确保高质量和安全,就需要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同时,应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使我们的农产品加速实现绿色转型,进而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提升辨识度,要用好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许多地区拥有不少已经做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想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工作要做得更细更实。相关部门要主动出手,积极作为,在管理过程中,整合相关行政资源,解决好品牌管理中的监管缺位、重复管理等问题;在品牌授权中,要坚持高标准,保证质量,不贪多求全,突出优势产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在品牌运营中,要根据产品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

提升辨识度,要做强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活跃农村经济、引领小农户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部分经营主体也存在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再帮一把、再扶一程,帮助其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拿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让我们唯实争先、真抓实干,培育出更多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向好。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2日05版)

新能源汽车下乡,重在满足需求(评论员观察)

工业品下乡绝不意味着"积压品下乡",更不能拿质次价廉的商品糊弄消费者,高品质满足农村地区消费者实际需求才是硬道理

充分发挥乡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用好包括新能源汽车下乡在内的工业品下乡政策,更好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天台村,家有两辆新能源汽车的村民蒋骏龙算了笔账:两台车每个月一共要跑4000多公里,油费要花约3000元,而充电只用300元左右。"家里有充电桩,晚上充电便宜。相比油车,几年下来能省出一辆车钱。"蒋骏龙三言两语道出了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提出一系列举措,新能源汽车下乡再迎政策利好。近年来,相关部门连续3年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下沉。目前,在县乡市场,纯电动车型市场渗透率为17%,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新能源汽车下乡要从"痛点"里找突破口。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符合农村消费者需求的车型不多,销售服务网络不够完善......这些都是现实的制约因素。为此,《意见》提出"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开发更多经济实用的车型"。也应看到,具体政策在实施中还会遇到现实问题。比如,新能源汽车下乡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农村充电桩数量增加,才会有更多人选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企业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充电桩。在政策执行层面细致谋划、统筹兼顾、破解难题,切实激发相关主体积极性,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广袤山乡开得更远、跑得更畅。

让新能源汽车挺进县乡市场,要避免"一刀切"。如今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与十几年前开启的汽车下乡相比,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大不相同。如果说早年的汽车下乡,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么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在许多地区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农村消费者已经有一台油车,希望购进第二台车;有的则希望卖旧换新。这两类消费者往往对汽车品质有更高要求,看重的是新能源汽车舒适、智能化等特点。而对于购买首台车的农村消费者来说,往往更多考虑补贴力度、性价比、实用性等因素。下足绣花功夫,深入调研农村消费群体,拿出针对性强的举措、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让新能源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从新能源汽车下乡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一系列高品质工业品从"稀罕物"变成"必需品",有效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品下乡绝不意味着"积压品下乡",更不能拿质次价廉的商品糊弄消费者,高品质满足农村地区消费者实际需求才是硬道理。比如,有的家电企业看到,一些地区的农民喜欢把洗衣机放在露天小院使用,于是重新设计洗衣机产品外壳,解决了下雨导致的生锈问题;有的企业专门推出能在较大电压波动范围内正常启动的冰箱,适应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和条件。惠民生、增福祉是工业品下乡的政策初衷。牢牢把握这个基点,才能让"下乡"的动能更足、活力更强,真正提振消费、拉动内需。

随着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乡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用好包括新能源汽车下乡在内的工业品下乡政策,更好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能推动农村消费在量的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2日05版)

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人民时评)

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精准施策、务求实效

江苏组织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推动见习补贴、税费抵扣等政策"应享尽享";山东出台21条具体措施,推动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提质升级;宁夏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实施公共部门稳岗扩岗等10项行动......临近毕业季,各地纷纷抢抓时间窗口,精准拓展岗位,优化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从长远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实现就业,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为未来发展积蓄动能。也要看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今年将达到1158万人。同时,就业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这些现实因素增加了就业压力。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从宏观上讲,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从当前形势看,应抓住许多高校毕业生仍在校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更好匹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帮助他们落实就业去向。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供需信息的匹配效率。对目前仍未落实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要结合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他们建立台账,根据学历条件、个人意愿精准匹配岗位,让求职目标更具体。不久前,教育部决定于5月至8月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要求各地各高校精准组织"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积极报名参与"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在扩渠道、促匹配上下更大功夫,切实提升实效性,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奔赴。

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必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一方面,应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归集机制,用好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持续为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另一方面,应抓住重点群体,为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要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特殊困难高校毕业生进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同时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服务范围。此外,还应尽可能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不久前,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5部门发文明确,今年起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要稳妥有序推动这项工作,通过建立去向登记制度、明确档案转递衔接等做好过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精准施策、务求实效,定能让广大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2日05版)

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

下高楼、出深院,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校园课堂、居民社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才能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如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等。这些方法具有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等优点,应继续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结合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改进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努力提高调研对象的广泛性、调研内容的针对性、调研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把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结合起来,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了解情况。一方面,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踏踏实实沉下去,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越扎实,调研成果质量就越高,提出的对策就越有针对性。调研之前,要对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储备,如此,才能发现真情况、提出真问题,拿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要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要勇于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使调查研究既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过程。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研究好这门大学问,不断提升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3日05版)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人民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编者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感慨"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走进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察看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强调"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幕幕生动场景,映照着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文化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