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95篇(第13/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04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2分钟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作出公正的判决,也体现在让判决得到切实执行

自称失业在家、无力偿还贷款,法院通过大数据智能系统分析,发现其同期网络消费支出近4万元,其中"直播打赏"超1万元,系统评定其具备履行能力;以无偿还能力为由拒不履行还款义务,但大数据分析显示,被执行人近一年内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等支出超20万元,法院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切断其移动支付路径,令其履行义务......近年来,人民法院探索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整合被执行人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动态数据,让逃避执行行为无处遁形,更好地保障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

法院判决执行难曾是困扰司法的老大难问题。有些失信被执行人明明有钱,却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导致"无钱"可执行;有些被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利用漏洞,找"黄牛"买票乘坐飞机、高铁,规避执行。这不仅侵害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和社会诚信。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作出公正的判决,也体现在让判决得到切实执行。面对人民群众期待,人民法院持续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提升执行规范化水平,不断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执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法院执结917万多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

执行难主要难在查物找人,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执行难,要进一步提升执行工作能力,尤其是执行查控能力。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要求强化执行难源头治理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交易、出资置产、缴费纳税、违法犯罪等方面信息的信用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以最高法"总对总"为主、以地方法院"点对点"为辅的网络查控系统,该系统已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和相关信息的有效覆盖,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实现了执行查控方式的根本变革。在着力解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查"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信用惩戒,会对失信被执行人产生很强的震慑作用。截至今年4月初,有1144万余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了义务。

民事强制执行应当公平、合理、适当,不得超过实现执行目的所需的必要限度。因此,做到依法规范、善意文明执行,尤为重要。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在不影响债权实现、不构成财产价值明显贬损前提下,对能"活封"的财产不进行"死封",使查封财产物尽其用,社会流通不因执行受阻,兼顾了各方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是保障生效法律文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推进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提高公正规范文明执行水平,定能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5日05版)

激扬"创新性",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人民观点)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

商王武丁时期的"四方风"甲骨刻辞、宋刻本《棠湖诗稿》、宋拓本《西楼苏帖》、唐写本《妙法莲华经》......近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华堂二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从甲骨到简牍,从写本到雕版,文字载体与古籍版本的流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纵横九万里,创新创造如熠熠繁星,汇聚煌煌文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回望历史长河,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演变历程中,中国哲学论域不断拓宽、创见持续迸发;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的耕具更替,见证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变,让更多有才之士脱颖而出......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正是因为不断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亿万人民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近年来,从开发数字化应用及文创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到立足中华审美风范,让优秀文艺作品竞相涌现,再到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注重创新创造,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求"因革损益""守经达权",主张"日新之谓盛德"。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敢闯敢拼的企业家,在科研攻关一线大胆创新、攻克难题的科学家,在乡村振兴热土上探索经验、蹚出新路的基层干部......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开拓创新。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激发敢为人先的锐气,面对困难时"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艰险时"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无往而不胜。

从汉唐气象、明清韵味,到今天的大国风范、复兴伟业,中华文明不断吐故纳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我们一定能够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5日05版)

让"安全时时牢记心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纵横)

不久前,河南郑州交警做了一项测试,SUV车型的盲区内竟然能藏下75个孩子。测试中,郑州交警让幼儿园老师坐进一辆SUV警车的驾驶位并戴上眼罩。随后,交警引导75名幼儿园小朋友分别站在车辆四周的盲区内。待车辆前方的孩子蹲在地上后,摘掉眼罩的老师环顾车辆周围和观察后视镜,竟连一个孩子也没有发现。

所谓车辆盲区,是指驾驶人位于正常驾驶的位置,其视线被车体所遮挡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区域。行人或非机动车进入车辆盲区,在车辆启动、转弯瞬间,容易发生事故。

"车辆盲区藏下75个孩子",对此,很多网友表示"没想到"。实际上,驾考科目三考试中明确要求,司机上车前须绕车一周,检查车辆周围情况及车辆本身状况。然而不少司机走出驾校后,渐渐省略了这一步。从这个意义上看,上述科普测试的教育警示作用不容小觑,一些步骤绝不能省,对驾驶细节不疏忽是驾驶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诸如开车不能看手机、接打电话,上车后随手系好安全带之类的安全常识,很多人都知道。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每年因对类似驾乘细节的疏忽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令人惋惜。

平日里接受过怎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树立了怎样的安全意识,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关键时刻的行为选择。在信息媒介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如何让那些并不新鲜甚至看似"老生常谈"的安全教育更有实效、更深入人心,如何令当事人设身处地感受"没留意""懒得做"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安全时时牢记心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这已成为当下安全宣传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为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很多地方借助科技和平台的力量,探索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宣教模式。比如,职能部门联合专业工作者,开展安全教育模拟测试、对比试验;在公交地铁里、楼宇内的电子屏幕上播放真人实地演示AED的使用步骤、他人误吞食异物后如何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视频;等等。安全常识教育更加"直击灵魂",才能更好在公众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

期待各方积极发挥资源优势,让安全宣教和科普更加深入人心,让公众能更科学、更从容地避开相关安全风险,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享受高品质生活。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5日05版)

以智慧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新知)

〔现象〕在湖州南浔区,果农可以"拎包入住"标准化示范园区,柑橘种植实现生产示范、技能培训、产品展销一体化;在宁波宁海县,渔场可通过大数据监测,计算出养殖物最佳生长条件,实现全程智能化养殖;在绍兴嵊州市,养蚕工厂不见一片桑叶,吃独创饲料的蚕可全天、全年不间断产茧......近年来,浙江借助数字化优势,积极发展未来农场,推动智慧农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点评〕

何为未来农场?从浙江的探索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未来农场各有特点,但都有共同的特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系统地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分配体系进行优化重构。

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未来农场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对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有着更高要求。比如,浙江海盐县的一家未来牧场,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生物耳标等技术,实现养殖场无人值守、精准饲喂、智能环控。可见,未来农场不只是生产管理技术的局部革新,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优化。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农业要素集约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样化,是其显著优势。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步子才能迈得更稳。未来农场更加注重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实现对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塑。未来农场的发起者可以是企业、村镇等,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应需而动",有助于汇聚更多社会资源,实现集聚发展。比如,湖州市南浔区,一家专业公司联合种粮大户建设未来农场,前者为后者提供"耕、种、管、收、储、碾、销"一条龙服务,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农机服务,以高于国家粮价保护价10%的价格收购粮食,使种粮大户每亩增收200元,为村集体增收37.6万元。由于优化了土地资源、设施装备、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提升了产业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这种"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模式,将更多农民纳入产业链,实现了多方共赢,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未来农场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有效推动农业提质升级,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经验。例如,《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就吸收固化了未来农场建设中关于动物免疫、检疫、无害化处理等经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动物防疫数字化管理水平,也为其他地方发展智慧农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近年来,各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未来农场为农业创新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将数字技术广泛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定能进一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5日05版)

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暖闻热评)

〔人物〕2023年"最美职工"潘阿锁

〔故事〕潘阿锁,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副部长。面对高速电梯研发技术由国外垄断、价格居高不下的困境,潘阿锁立志要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梯,并带领团队深耕新梯研发领域,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截至目前,他的4项技术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为企业创造效益8000多万元。前不久,潘阿锁入选2023年"最美职工"。

〔点评〕

2020年2月,一段工作人员乘坐无接触式"声控电梯"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这部电梯的设计团队带头人,正是潘阿锁。

厚积方能薄发。无论是短时间内攻克无接触声控技术难关,还是研发高速电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无不得益于日复一日的技术沉淀和不弃微末的努力攀登。正如潘阿锁所说:"凡事多做0.01,拒绝差不多,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卓越不凡,做到最好。"潘阿锁十七年如一日专注于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努力把小事做深、做细、做好,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劳动者树立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榜样。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要能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沉浸在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的世界里,上班时钻研维修技术,午休时在职工书屋里捧着专业书"啃",遇见不懂的地方随时向单位的工程师、老师傅们请教学习,奠定了潘阿锁扎实的专业功底。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业绩属于实干家。不论身处什么行业或岗位,只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也能给电梯乘客带来乘坐体验的大提升。深耕电梯行业多年,潘阿锁始终关注不同群体乘坐电梯的需求。针对老楼加装电梯底坑深度普遍存在不足的问题,潘阿锁发明了电梯机械阻止装置技术,使电梯井道底坑深度降低了50%以上,帮助更多居民圆了电梯梦。勇于突破、敢为人先,把踏实肯干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和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技术创新找到方向、注入动力,也能切实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