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95篇(第14/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04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2分钟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真空设备研发中心首席技师温伟......2023年"最美职工"都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他们用坚守、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在平凡岗位上浇灌出绚丽的劳动之花。

所有的不凡,无不基于平凡的日积月累。广大职工要以身边的榜样为标杆,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恪尽职守、担当尽责,在奔跑追梦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6日05版)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民时评)

理解提问,快速给出回答;训练声音,翻唱经典歌曲;根据描述,绘出趣味画作......近期,基于大模型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示了在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等方面的出色能力,引发社会关注。

大模型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智能化浪潮。得益于拥有庞大的数据、参数以及较好的学习能力,大模型增强了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从与人顺畅聊天到写合同、剧本,从检测程序安全漏洞到辅助创作游戏甚至电影......生成式人工智能本领加速进化。随着技术迭代,更高效、更"聪明"的大模型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新基座,变成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工具,进而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大模型强大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

经过多方努力,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具有一定基础。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全国已发布了79个。我国在大模型方面已建立起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技术的体系化研发能力。也应看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创新。在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筑牢智能时代的根基,需要瞄准短板,着力推动大模型领域生成式算法、框架等原创性技术突破。同时,还应发挥我国应用场景优势,进一步深耕垂直领域,以行业专有训练数据集为基础,打造金融、医疗、电力等领域的专业大模型。要以高质量应用和数据反馈技术优化,帮助大模型迭代升级。

数据质量影响大模型"智商"。国际上一些大模型之所以领先,与大量公开高质量数据的训练息息相关。我国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应逐步开放共享优质数据,通过制定共享目录和共享规则等方式,推动数据分级分类有序开放,让流动数据激发创新活力。例如,前不久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建立多模态公共数据集,打造高质量中文语料数据"。期待各地各行业从实际出发,加强高质量数据供给,为大模型成长提供充足"养料"。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经过数年持续研发,国际领先的大模型聚集了较好的资源和人才。当前,我国不少高校院所、企业正在做研发工作,在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等方面各有侧重,研发力量较为分散。作为追赶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大模型产学研攻坚合力。

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的治理挑战也不容忽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需做好前瞻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今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技术应用往往先于规范。着眼未来,在重视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应同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努力实现规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从战略高度着手,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努力拓展理论和技术应用空间,必能更好培育壮大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6日05版)

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观点)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晋归义羌王"和"晋归义羌侯"金印,隋代胡人吃饼骑驼俑,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像,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在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上,一系列国宝级文物璀璨夺目,反映了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华文化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让观众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切感受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产生了令人难以忘记的效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从历史到现在,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灿烂辉煌的文化沃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描绘在布达拉宫白宫门庭内的壁画,表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盛况,展示了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性的一幕;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印证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的联络交往;红军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在你来我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聚在了一起、文化基因汇到了一起,为文明的延续、国家的统一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修订制定法律法规,制定政策规划,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展览展演、文化旅游等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凝聚出中华文化这个"一体",中华文化这个"一体"又引领着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交融出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文化元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伟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这里承载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厚历史,也昭示着"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我们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6日05版)

释放数字经济促进就业的潜能(新论)

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工作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包容性,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多方主体参与联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衍生出大量新就业形态,成为创造就业的新增长点,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当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推动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推动着劳动领域出现三大趋势变化。一是需求上由"数量型"向"技能型"快速转变,主要是向技能劳动转变,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快速增加。二是供给上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正在改变人力资源结构。三是劳动形态上,一大批新生代劳动者投身数据驱动、网络协同、平台支撑的现代服务新业态,数字技能劳动者数量快速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与2015版大典相比,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2019年以来公布的新职业中,与数字化、智能化紧密关联的占到60%左右。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工作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包容性,能够吸纳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潜能,需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一方面,发挥企业开发和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深化创新合作,培养更多符合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化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聚合力越来越强,促进数字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持续繁荣发展,就能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数字平台还能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

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潜能,还需要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从劳动需求来看,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数字模拟、人工智能、物联网控制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培养更多数字技能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从劳动供给来看,需要弥合"数字鸿沟",让普通劳动者掌握更多数字技能。比如,增强农民工的数字技能可以为其打开进入数字经济行业的通道,让他们既能适应现代化智能工厂的需要,也能投身到现代服务的新业态中。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新需求创造新职业、新供给创造新市场、新技能适应新发展,顺应数字化浪潮,继续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仅会为稳就业提供更多助力,还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6日05版)

为老百姓真心办事(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博士毕业后,我成为一名选调生,到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旋马滩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临行前,老师们叮嘱我要脚踏实地,为老百姓真心办事、用心谋事、细心想事,把工作干好。驻村以来,我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千方百计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我所服务的村子地处山区,平均海拔2700多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生产后劲不足。通过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经验,村两委逐步确立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引进作物良种的发展方向。说干就干,我们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色,大力推动村民种植百合与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积极联系帮扶单位,争取资金为全村居民购买作物良种。2022年,我们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1700元。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动流转长期闲置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看到收获时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说乡土话、沾泥土气、干农家活,时刻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起夯基础、强产业、抓治理,就能拓宽发展之路。

在我们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站"的牌子被放在显眼位置。以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进行的探索创新。比如,在入户走访时,我们了解到附近山区学校孩子们学习条件艰苦,就积极联系申请慈善组织专项项目,为他们捐赠校服和文具,搭建爱心桥梁。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协调各类支持资金,发起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围绕公益研学、课业辅导等需求,形成了家庭、学校、乡村联动的留守儿童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关爱一个孩子、温暖一个家庭、帮助一批群众"的工作目标。盘活项目、人才、技术和文化等资源要素,不仅能为村民改善生活提供更多可能,还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土路砖房,曾经是村子给人的印象。为了改变人居环境,村干部带头干,凝聚起共创美好家园的合力。积极对接项目资金,完成道路绿化工程,提升乡村"颜值";让更多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做好村道卫生工作;在文化广场安装电子显示屏,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水泥路覆盖村巷,各种绿植枝繁叶茂,文化广场整洁美观,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让乡村更美,也让村民更有获得感。

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在基层中实干,在田野中奉献,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我将继续努力、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6日05版)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废止、修订和纠正了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和碳市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专项整治......前不久,国新办举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关情况。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共识进一步增强,重点任务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